高校图书馆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2025-01-02 20:24: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模式构建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以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多元化高素质管理人才为主旋律,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决定教学管理模式建设的方向,我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这种性质就决定了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建设必须以正确的、符合实际国情的思想作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与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教学管理模式向积极、前沿、实用性的方向发展。

2.创新性原则

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建设要继承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的精华,又要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使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建设教学管理模式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也是无止境的研究探索过程。每所学校从自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管理模式多样性、独特性来说,都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和可能,不能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要不断加大教学管理模式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的投入,使其具有较强的灵活变动性与可拓展性。

3.整体性原则

对于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化、序列化的工程,物质支撑是基础,制度完善是纽带,教与学活动的开展是载体,培养目标是灵魂。任何一个要素的欠缺,都会影响整体质量。“双主体”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设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不仅要重视继承,更要重视发展;不仅要重视特色,也要重视借鉴。在教学管理模式构建中,必须树立全员意识、全方位意识、全过程意识,从整体上筹划,从细微处着手。

4.人本性原则

教学管理模式建设的目的是育人,育人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学管理模式建设不能只重模块搭建、环节连接而不重人,教学管理模式建设的重点是人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在教学管理模式运行中的各个细节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都要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师生的互动创造良好的氛围,这是“双主体互动型”教学管理模式建设最内在、最深层的要求。

二、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1.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模式框架体系

根据调研分析结果,结合管理类学科专业现实教学管理的模式,构建了从学校、学生双方出发,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院系领导、教师、企业、学生参与的“双主体互动型”教学管理模式结果如图5-7所示。

(1)设立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

建立由学校教学主管部门、专业教师代表和专业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的“教学管理委员会”,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收集社会、学生对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办学宗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计划制订、教学效果监测、评价与反馈,教学管理模式修订等教学管理模式实施的全过程。

(2)制订管理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管理类学科专业不断完善的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中,“双主体”教学模式中突出学生参与的效果,在每一次人才模式的制订过程中,都要考虑上一届管理类学科专业毕业生的建议,以问卷调查和座谈的形式听取毕业生提出的上一届培养方案中的问题。同时参考社会行业、企业每年对管理类毕业生的人才需求变动。学校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出本届管理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然后装订成册,印发给本届学生,再次征求本届学生的意见,填写意见卡,以班为单位进行回收,然后召开以学生代表、专业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等人员与参与的论证会议,对收集的学生意见在结合实际的情况下广泛吸收,重新修改管理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图5-7 学生参与型教学管理模式体系

(3)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互动

教与学过程是教学模式中的主体部分,是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开展的,主要包括教学知情、教学选择、教学反馈、教学研讨、教学评价、教学决策六个环节,六个环节学生以分层的方式参与。教学知情环节是教与学阶段的基础环节。在这个阶段学生了解管理类专业教学计划及重大教学决策的内容与其理由,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学生应该清楚学校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计划怎么样培养、为什么要这样培养等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校教学计划及重大教学决策加深理解,与学校形成共同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选择环节是学生在对教学知情的前提下,以学生代表的方式选择教师、课程和学习进度,学生按照个人兴趣爱好与发展计划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学习进度的空间将越来越大,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和“一课多师、一师多课”制将使更多的学生有可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课程和教师;反馈环节是对前面两个阶段实施情况的阶段性反映,由学生与院(系)领导座谈的形式完成;研讨和教学评价阶段由学生代表与教学管理部门完成,学生代表可以将管理类学科专业学生的心理、思想及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反映到学校,学校与学生针对存在的问题,讨论产生这些不和谐现象和矛盾的原因,再次将解决方案反馈给学生;教学决策环节是教学管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一般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通常由高年级的学生参与,对教学计划的修整、评估、课程的增设、调整,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4)结果分析与信息反馈

学校和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计划的实施情况,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与系统分析,为教育教学决策和控制提供有益信息。学生和教师分别对教学环节进行绩效评价,进行总结,并将总结后的结果反馈给教学管理委员会,教学管理委员会经过论证后,提取有效信息,再次修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计划,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断更新的协同模式。

2.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

依据高等院校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的有关内容及要求,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图书馆在内外网络资源及知识和信息收集与整理、存储、加工与集成、参考咨询、联系与协作等方面的功能优势,构建高等院校基于网络环境的图书馆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图5-8)。本系统包括以下五个组成部分:①服务对象系统。根据教学管理委员会、教学管理部门、学生、教学督导组的不同层次关系,确定不同层次的主要服务对象。从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规划设计服务对象的总体特征来看,虽然从总体上来说,服务对象为高校的教学管理过程,但这一对象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具体对象,包括:不同的院系设置、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不同的校区等。本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规划与设计应以学校层面为主要服务对象,在此基础上兼顾院系及学科专业的教学管理;②服务中心系统。本中心系统按照功能要求划分为培养目标与规格信息服务中心、培养模式与方案信息服务中心、培养过程监控信息服务中心、培养质量考评信息服务中心。培养目标与规格信息服务中心主要提供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的信息支持;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信息服务中心用于提供学校各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培养过程监控信息服务中心主要侧重于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过程的运行、管理和监控;培养质量考评信息服务中心可以就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测评和反馈;③服务平台系统。按照上述服务中心系统的功能分区,依次设立培养目标规划信息服务交互平台、培养方案设计信息服务交互平台、培养过程管理信息服务交互平台、培养质量反馈信息服务交互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实现不同服务内容和功能的模块化和交互作用;④服务信息系统。分别按照区域人才培养定位信息系统、行业人才培养定位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目标规划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类型规划信息系统、人才培养规格规划信息系统、培养模式规划信息系统、培养方案设计信息系统、教学计划安排信息系统、学校教学管理信息交互系统、院系教学管理信息交互系统、专业管理信息服务交互系统、课程管理信息服务交互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与测评系统、教学质量状况信息发布系统、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等方面设置专门化信息服务系统,以满足不同方面功能的实现;⑤图书馆网络信息保障系统。内含有服务需求分析、操作层建设、知识库建设、系统维护与更新等功能,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网络信息优势,保障网络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需求定位、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建设、系统链接、系统的维护与更新等。

图5-8 高校图书馆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三、双向互动型教学管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保障机制研究

1.组建专家顾问团

随着管理类学科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如何在新“双主体”模式下保障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学校应成立专家顾问团,精心遴选本校管理类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行业高层管理人员来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工作。在模式运行的不同阶段,请专家组进行论证,提出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调整方案。

2.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

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计划,运用各种评价手段,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和系统分析,为教育教学决策及控制提供有益信息。可以借鉴和推广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推出的“学生评教制度”。以完善和加强期中教学评价制度,切实进行对教师、课程及管理部门的评价。可以采取学生课程评估员制度,对教师和课程实行跟踪评估。建立人才培养模式评估制度,由毕业生对教学计划(核心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终结性评价。同时,教师根据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对实施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下教学进度、学生学习情况建立评价标准。

3.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学生尽管普遍怀有改善教学环境的愿望,但由于时间、精力、民主参与意识等原因,学生的参与与否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需要一种良好的激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激励机制应以精神奖励为主。主要有:①赋予职责。应赋予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参与教学管理的职责,使他们明确肩上的责任,以主人翁精神、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积极投入到教学管理中来。②给予荣誉。设立“优秀教学管理参与人员”、“优秀信息员”等评选活动,用荣誉来激发学生动力。③开展志愿者活动。可以将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开辟为共青团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新领域,从志愿者中选拔优秀学生担任教学信息员、教学质量跟踪员,使学生志愿者活动向学术的高度迈进,使学校学术管理获得志愿者的支持。总之,完善的激励机制能促进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教学管理,有利于增强参与的实质性和有效性。

教师也是“双主体”中的另一主体,对教师进行适时的激励同样可以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对于认真、积极参与教学管理的教师,应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或阶段性评奖活动中优先考虑,并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助。

4.完善制度保障

学校要为管理类学科专业“双主体互动型”教学管理新模式的实施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如建立教学管理学生参与信息系统需要购置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教学管理委员会或学术管理部门必要的办公场所,开展专题调查需要的经费支持等。同时要通过制定和适用的法律法规,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保证学生和教师可以畅所欲言地参与教学管理工作中,保障新模式推行的制度环境,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相关文件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