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受宫刑之后,仍写史记,那为什么会被受宫刑呢?
食养妙谈
百家号12-1013:58
“司马迁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宫刑,但是他还是强忍疼痛,完成了《史记》,他是我的偶像,我要成为司马迁一样的男人。”他估计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因为宫刑,千年之后竟收获了无数粉丝。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惨遭宫刑是他个人生活的悲剧,却是《史记》增色的新起点。天汉三年(前98),正当司马迁埋头著述《史记》的工作进入高潮,“草创未就”之时,突然飞来横祸,受李陵案的株连被下狱受腐刑。司马迁身受腐刑,人处逆境,体味三重,对封建专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与权势浮沉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从“以求亲媚于主上”的立场转而“发奋著书”,对国事世事从此冷漠不再关心。他因“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抒愤寄托,强烈地表达他的是非观点和爱恨感情,从而升华了《史记》的主题。
很明显这种逻辑是基于司马迁一定能战胜宫刑带来的奇耻大辱和痛苦使人深刻这两种前提的。其实面对宫刑所带来的奇耻大辱,在生与死的选择上,司马迁徘徊了多时。虽然他最终为了那无声的立言事业选择了生,但“刑余之人”的痛苦一直煎熬着他的后半生。所以我们不能仅从司马迁最终战胜困难的结果,从而把过程想得太轻松,高估宫刑的积极意义,其实个人认为司马迁的作品有不少悲观因素以及反对声音是与自身处境有关的,比如说对秦始皇的评价,似乎有点儿过于反对专制了。
司马迁在狱中,受尽折磨。第二年传闻李陵带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便处死了李陵的母亲,也要判司马迁死刑。在当时,要免死还可以交50万钱或者接受宫刑,但是宫刑是个奇耻大辱,一般人都宁愿选择死,也不愿接受宫刑。司马迁在狱中历尽煎熬,几欲自杀。但是认为自己一生还未实现任何报负,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于是选择接受宫刑,忍辱负重,在狱中坚持《史记》的创作。
太史元年,汉武帝大赦天下,司马迁出狱,此时为50岁。出狱后,司马迁做了中书令,虽然重新为官,但是他还是坚持写作,一直持续了五年,《史记》才完结,共5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