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以周平王迁都洛邑为始端,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终点,之后为战国,因是鲁国史官将当时各诸侯国重大事件按照年、月、日、记录下来,一般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记录,简称为春秋。
然而简称为什就是要叫做春秋而不叫冬夏呢?请接着听我叙说。
这个原因呢!
一是因为当时的人非常天真纯朴,根据气候气温天气来做事情,有“避暑窝冬”之说,基本上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春、秋两个季节,比如葵丘会盟、楚王问鼎、弭兵会盟等都是发生在春、秋两个季节。
二是因为春季为播种种子的季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秋天又需要劳动力收割粮食以后,然而战争会导致失去大量的劳动力,每个诸侯国都有一个不成规的规定,就是在春秋两个季节不能开战。
1、春秋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后史学家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为止(也有学者认为应到《左传》记载之终(前468年)、三家灭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前403年)),称为“春秋时期”。
2、战国
“战国”之名,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公元前453年,晋国大夫韩、赵、魏三大家族打败智氏,继而瓜分晋国,奠定了战国七雄的基础。只要指的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04年)的旷日之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三家分晋后,韩、赵、魏跻身强国之列,战国七雄格局正式形成,这七国分别是:燕、赵、魏、韩、楚、秦、齐。除实力较强的七雄外,周王朝境内还存在着宋国、卫国等国,但其实力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它们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为七雄所灭。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可以看出来春秋战国的命名是根据孔子的编年史《春秋》和刘向编注的《战国策》而得名的,如果当时孔子命名的时候叫做《秋冬》或者叫《夏冬》之类的,出现秋冬战国或者夏冬战国,也说不定吧。
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构成一个历史阶段的春秋时代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