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沟通的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数学新课程的重要原则是“以学生为本”,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互动”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或手段。在师生互动的学习中,应做到:
一、民主平等是互动的前提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活动中,一味的只是教师讲,学生答,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只有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彻底摒弃“师道尊严”,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学生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放松的环境地中,消除了心理戒备,才能敢说敢做,思维的火花才能蹦发出来。课堂上多用“请你大胆说出来你的想法”,“谁愿意说”,“谁来和和老师一起合作”等,老师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打成一片,学生才会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上来,也更愿意表露自己的想法。
二、创设情景是互动的保证
在课堂上只有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必须创设情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学习,有着身临其境的体验,很快融入了学习生活中,枯燥无味的知识突然间变得丰富有趣,学生求知的渴望也能成功的激发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思维情感,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了《购物策略》时,将讲台布置成商店,讲桌当柜台,然后,把学生分成四组,让学生扮演“小小采购员”,每组推举1名数学学得好且口算能力强的学生当售货员,其余学生充当顾客,先从买文具开始,练习模拟购物,再“买”日常用品,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怎样购物更实惠。
三、激励评价是互动的动力
“良言一句三冬暖”,不用说学生,就是我们老师,也希望得到别人的给自己鼓励,对自己的赞美。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激励性语言,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围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
四、角色变换是互动的必要
传统教学“一张嘴巴,一只粉笔;三十五分钟讲到尾,最后留点时间写作业”,教师一人在唱主角津津有味,当观众的学生却索然无味。新课标中指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只有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讨论权利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适时的请学生来当“小老师”,学生学起知识来才有劲。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拼一拉,猜一猜等多活动练习,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与异同点。整节课下来学生愉快,开心的在玩中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不但学的快,而且记的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师应是风,一缕春风;学生是水,一池春水;风吹水起。在素质教育的天地间,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激越的浪花,翻卷起一幅幅壮丽的美景,教师要驾驭好这股“风”,既不能“无风不起浪”,让课堂死水一潭,又不能“狂风大作”,让课堂失控。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只有师生、生生之间互动起来,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和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可是,在一些课堂上仍存在着“动”得少的现象,或者虽然表面上有“动”,但实质上没有让学生在“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没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实现有效互动呢?
一、构建和谐课堂,创设互动氛围。
有效互动的基础是人人参与、平等合作,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良好的环境下,学生才会敞开心灵、解放个性,才会心情舒畅地进行互动学习。
1、尊重每位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转变角色,尊重每位学生,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与学生一起分享,共同学习。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达到情感的沟通、心灵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委婉的语气、温和的语言,如“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你还想说什么呢?”“没关系,坐下来再想一想。”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民主与平等,从而树立对话的信心。
2、多鼓励少批评。有些同学平时胆小怯懦,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表扬那些敢于大胆发言、愿意发表不同意见的同学。要让每个学生敢于暴露自己的想法,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去思考,师生再共同商量解决。对表现好的学生应及时表扬,如:“xx同学,说得真不错!”“ xx同学,说得真精彩!”“xx同学,今天表现得真棒!”等等。对学习水平中下的学生,先从比较容易的问题开始;对说错的同学,教师要巧妙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寻求互动支点,开展有效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课堂上,应努力寻求互动支点,积极开展有效互动,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1、精心设计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图优美、内含丰富的好文章。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思辩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扩大互动的空间。比如,《秋姑娘的信》拓展部分,教师提出:“小朋友,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呢?会写些什么呢?”同学们大胆猜测,纷纷发言。
2、展示搜集信息,丰富互动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上网、到图书馆等方法查找收集各种资料,上课时带到课堂上来进行展示、交流,从而使课堂上的互动内容更加丰富。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前,我让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方式查找有关矿产资源及其形成的资料,并调查本地区环境污染情况。上课时,学生带来了有关文字介绍、图片、实物等,在课堂中大家相互介绍交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老师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播放,将课文中的抽象知识转化为感性材料。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交流的话题也增多了,情感体验也丰富起来。展示交流,不但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环保意识。
3、捕捉课堂资源,适时调整互动。
课堂上,学生发表的见解、提出的问题,或者错误的回答,或者一个相互矛盾的看法,这些都是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捕捉一些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 调整互动内容。这些资源有的可以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使课堂在互动中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如教学《草船借箭》第二课时,老师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诸葛亮时,其中一个学生在交流时说:“锗葛亮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这引起了学生的争论:
“我反对你的看法,不能用这个词。”
“我也反对,‘老谋深算’是用来形容狡猾的人。”
“我认为可以用‘老谋深算’,因为‘老谋深算’这个词就是形容很有计谋的人。”
“我不同意,‘老谋深算’是个贬义词。 因为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才立下军令状的,而且三天就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只能说明诸葛亮才智过人。”
课堂上,同学们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学生充满灵性的火花。教师能够适时调整,抓住“老谋深算”这个词,让学生在争辩中,不但明白了词的感情色彩,而且进一步理解了课文。
三、培养交流技巧,提高互动实效。
互动离不开交流,要实现课堂上有效互动,还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首先,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这种习惯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要求学生做到老师讲课时要专心听讲,认真倾听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发言。可通过对学生进行复述或转述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引导学生学会清楚表达,做到说话要明白,声音要响亮,表达要生动,可通过口语交际活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从言之有物到言之有序,从言之有序到言之有理,从言之有理到言之有礼。再次,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敢于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