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爱看书又爱写作文的人,从小智商和情商都很高。我却是个反例。我是个开智较晚的孩子。
我小学就拿了不少作文的奖,其实,那时的我有个诀窍——把看过的别人的故事,改头换面,添油加醋,变成自己的故事。那时同学间还流行叫好词好句的参考书,也是我的法宝。那时,有个女生把书上的华丽语句东拼西凑出来的一篇作文竟然还登了市报,领了十块稿酬,自居作家。我不屑。
但我自己呢?
高一时,老师布置一篇题目是“我的自画像”,我写的“自己”,很生动有趣,得了高分还作范文,但老实说,没有一个字是在写自己,没有一种想法要表达自己,完全是凭借阅读体验和臆想发挥。我还沾沾自喜。
多年后,我读到了许嵩高中时代的文章,我被他那独特的语言、真实的感悟而震撼了。
我这十几年来,有多少文字是发自肺腑?哪怕是在写一点真实的自我?
我低下头。我是失败的。想到年幼的小朋友在心爱的日记本上信笔涂鸦。我呢,文字对我来说,几乎只是得到高分和荣耀的工具,没有高贵的气度和灵魂的光芒。
我现在才知道,像那样——丧失真我,人云亦云,就算写的再好,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游戏文字的老手,虚伪而卑劣。
过去,我会在作文这么写:“天上的星星像人间的灯,天上的月亮像一条小舟。”但我现在拒绝这样的言辞——从我是小学生起就被夯固的比喻。请别说我缺乏想象力和诗性,至少我想说说实话——在我眼里,人间的灯是比星辰明亮许多,以我在地面的角度观察,我难以将二者牵联。天上的月亮弯弯的,从形状看,有点像船,但我童年的印象告诉我船是破陋的、脆弱的。而月亮那么皎洁那么安逸,我也不易体会“月船”的美好。说“月朗”而又“星明”,固然不符合实际。但如果为谱新词强说愁,“说着言不由衷的话”,也真是人的一种悲哀啊。
我曾研究文章的措词和结构。有人告诉我,好的作品给人更多的是感动和震撼,而非什么技法。这有道理。而我想,即使是虚构的小说,也是要基于自己的生活,才可以真正触动读者的心弦;即使不靠写作维生,也要敢于剖析自己一抒己见,才可以活得真真切切原汁原味。
摒弃心头的繁文缛节,任思绪驰骋,随情感纵流,写下以上的文字,是我此时做的聪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