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郭沫若的小故事

2025-01-30 23:49:0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萧三郭沫若合作联珠对
  1961年3月,诗人萧三到海南岛儋县参观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当时这两个单位正值初创时期,条件很差。师生们一面开荒建房,一面上课学习。萧三为师生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提笔撰一句云: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这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萧三将下联空着,并题附言:“希望有后来高明者对下联。”事有凑巧,时隔三天,郭沫若也来这里参观,看了上联,便信手为之续出下联:劳动动教研,教研研劳动,红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红。

妙解怪字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来中国登泰山,沿途的风景令他们流连忘返,赞叹不已。穿红门,过万仙楼,北行一段,自然风光绝佳,盘路西侧的石壁上镌刻有“丿虫二”两字,引起日本学者的很大兴趣,他们向陪同的中国学者询问,这两个古怪的字意思是什么?还真把在场的人都难住了。  

 游山归来,日本学者仍追问“丿虫二”的读法和意思。于是,我国学者们便翻书查卷,多方请教专家教授,可就是得不到满意结果。后有人带着临写的这两个字找到中国科学院,请教郭沫若。郭看了这两个字,沉思片刻,提笔在“丿虫二”两个字外边各加两笔,“丿虫二”变成了“风月”。郭沫若笑道:“这两个字应读作‘风月无边’,不过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戏罢了。”

改诗救少女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了。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他把自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署“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好像见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的壮烈场面;又好像看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一幕;还想到蒲松龄落第后意志不消沉而发奋创作了不朽杰作《聊斋志异》……这副对联不正是“事事难成事事成”的最好注脚吗?姑娘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

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一首诗作谢郭老云: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湛江题诗“一寸河山一寸金”
  1961年,郭沫若到湛江题诗“一寸河山一寸金”;寸金桥,坐落在赤坎区西侧。始建于1925年,原为遂溪麻章区绅民所建。桥名含中?华?国土寸 土寸金,不容外敌侵占之意,以纪?念18?98?年当地人?民的抗法斗?争。1959年重?修,重?修后的寸 金桥为水泥铺面单孔石桥,长19米、宽12米,两侧各立栏 柱18根,桥西头立碑一方,记抗法斗?争事迹始末,196?4年2月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来湛,为桥题诗:“不甘俯首所瓜分,抗法人?民组义军,黄略麻章皆创敌,寸金桥头自?由云”。郭沫若有“一寸河山一寸金”的诗句。   1986年7月,市人?民政?府再修寸金桥,桥宽扩至22米、伸长24米,为水泥钢筋结构。桥两头分别竖碑一方,碑上分别记载董必武“寸金桥”手迹和郭沫若“一寸河山一寸金”诗句手迹,寸金桥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巧对嵌字联
曾经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战的陈铭枢将军,字真如。他是当时著名佛学家桂百炼先生的弟子,对佛学颇有研究。

1938年在武汉时,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指导委员。有一天,他和李济深、黄琪翔、余心清一齐造访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与正在磨墨写字的郭沫若谈笑。陈铭枢说:“听说沫若兄善对嵌字联,今天要劳驾你了,有人用梵文两句将我的字‘真如’嵌了含真字的上联,尚无下联,请你也用梵文对如字的下联吧。”郭沫若笑着说:“你是故意来找麻烦的,梵文我已多年未涉猎,手边又无书可参考,怎么对呢?”李、黄、余见有此雅事,就叫陈赶快把上联念出来,都说沫若兄一定能对好。陈于是念出上联“真有人古,谁为真宰”,嵌了两个真字。郭沫若偏着头想了一会儿,对曰:“如是我佛,此即如来”,也嵌了两个如字,自然浑成,珠联璧合。大家一齐鼓掌叫好。又要求写成条?幅,郭亦不推辞,一挥而就。

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后,郭沫若曾生过一场病。陈铭枢来看望他,跟郭沫若谈论起桂百炼充满佛教哲理的辞世诗,趁机又要求郭将他的字再嵌一联。郭沫若思索片刻,挥笔写下了“真理唯马克思主义,如来是桂百炼先生”。以鹤顶格嵌了真如二字,上联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坚定信?仰,下联以哀悼桂百炼先生,虽然明白如话,却是工整贴切。

回答2: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同时他也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
郭沫若在四岁半时就进入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二岁。学堂的老师很注重古典文学的教育,小小年纪的郭沫若在老师的教导下开始读《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等许多我国古代的经典作品。在读书期间,郭沫若就已经为自己的文学功底打下了基础,到七岁时他就已经能写出很不错的诗词和对联了。
郭沫若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下逐渐成长为谦逊有礼,善良真诚,热于助人的少年。他的好朋友家境穷困,但和他一样也是热爱读书的人。因为实在是读不起书了,他的好朋友打算退学。友郭沫若十分同情这个朋友,他能理解喜爱上学却不得不退学的痛苦。郭沫若认为这个朋友品学兼优,聪明刻苦,如果就此失去学习的机会就太可惜了。于是,他自告奋勇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学堂的老师,希望老师免费教导他的朋友。
可是,郭沫若的老师只看了郭沫若写的对联后就放到一边了,郭沫若知道这是因为自己写的不够优秀不能打动老师。他又羞愧又为自己的朋友着急,于是专心深情地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怜余童生》,这首诗是这么写的:“学海茫茫庭院森,无银不敢拜大成。吾望吾师施恩典,同病相怜应有人。”
这首诗写的情真意切,郭沫若的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觉得郭沫若在写作上十分有造诣,并且是个热心善良的人,于是就答应郭沫若让他的朋友免费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