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斯.奥利弗
1907年5月22日生于英国,1989年卒于英国。
英国戏剧演员、好莱坞电影演员、导演和制片。
莎剧表演大师,学生时代便斩露表演天才,终身以表演或制作经典名剧为主,偶尔出演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如《呼啸山庄》和《哈姆莱特》等。奥利弗获奥斯卡奖提名最多的男演员之一,获得过10次提名,还曾作为导演被提名,并于1946年和1978年两次获得奥斯卡荣誉奖。 每当提起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王子复仇记》、《奥赛罗》等经典作品。这两部影片中的男主角是由同一个人扮演的,而他就是劳伦斯.奥立弗! 母亲是年幼的奥利弗的整个世界,母亲去世时他十二岁,这件事开始带给他的,总的来说是一种恐惧感,他的父亲绝对不是个残忍的人,但他却非常地害怕他。失去母亲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而也正是这个巨大的打击对劳仑斯的性格和胆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使得他以后在遇到类似的不幸事件或是遭受巨大打击以及失去极为重要的东西和人的时候,变得更加坚强了。然而母亲的去世对他打击实在太大了,泰南曾经说过,正是由于母亲的去世,才让劳仑斯变得孤僻,他认为正是这种心灵深处的痛楚才让这种性格伴随了奥利弗的一生。
劳伦斯.奥立弗是第一次,也是第一个成功地把莎士比亚的戏剧搬上银幕的。影片《亨利五世》还获得了1946年度纽约影评协会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他曾经10次入围奥斯卡最佳演员奖,并于1979年获得象征终身成就的荣誉奖。40岁时,他成为被授予骑士爵位的最年轻的演员。但是,奥立弗在事业上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并没有能抵消了他在爱情和婚姻中所经历的各种挫折。这其中自然包括他与演员费雯.丽二十年的传奇爱情故事。在他和琼.普洛赖特结婚前夕,他曾邀请一个好友去纽约看他,并对他谈了他和费雯.丽一起生活时的一些事情,他说:她给了我最快乐的时光,也给了我最可怕的时光…… 劳伦斯.奥立弗一生共饰演过120个舞台角色和近60个电影角色,几乎演遍了莎士比亚代表作品中的全部重要角色。1989年,奥立弗82岁时离开了人世,他已经拥有了他少年时代所梦寐以求的才能和声誉,正如他多年以前曾经发过的誓言:“我要让他们看到,我将是最好的演员!”
在成功地将《王子复仇记》搬上银幕之后,劳伦斯.奥立弗开始不停地把英国经典搬上好莱坞银幕,如《亨利五世》、《奥赛罗》、《理查德三世》、《呼啸山庄》等等。与此同时,奥立弗开始担任演员、导演兼制片的多重角色。
奥利弗在老维克公司的新剧院演出的第一部戏是《武器与人》,在剧中他扮演瑟吉厄斯,这个角色和他很相像。对他而言表演需要技术,表演也需要感情,表演是对想象力的测试。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是个艺术家这个人就会去证明自己的想象力。奥利弗唯一的遗憾是有一段时间他没有掩饰自己的表演技巧,并因此而受到了指责,他想这种指责有它的道理,而对此,他感到很遗憾。奥立弗总是很有信心,他最出色的地方就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极强的信念,一旦做出决定,就坚持做到最后。如果你不同意他的想法,你常常会受他的这种精神的鼓舞。他说,如果你聪明的话,演出结束后,你就会像卸妆一样把你演的角色忘掉??做不到这一点的人会吃苦的,这样对他们没有好处,而演出结束后继续想这些事的话对工作也是不利的。但排戏就不一样了,在排戏的时候,你白天黑夜想的都是你演的角色,从不去想其它任何事情,如果你为扮演一个角色倾注了全力,你就应该坐下来,享受一杯美味的饮料。奥利弗的一个好友觉得,他每天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一天是地主、一天是乡绅、一天是园丁、一天又是男主人……他想无论在舞台上,还是在舞台下,奥利弗都乐于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这是他一生中最喜欢的职业--导演电影,他觉得这样三位一体的工作很奇妙,而这种工作的责任是个巨大的挑战,他还总是说:一个人长大了就会喜欢挑战。筹拍《王子复仇记》的时候,大家都在谈论:“劳伦斯.奥立弗先生已经开始筹拍《王子复仇记》了!这部影片将用黑白胶卷拍摄,这是因为劳伦斯.奥立弗先生把这部电影看作雕刻作品,而不是一幅绘画作品……”,而之后某一年的某一天奥利弗说:“我很抱歉我撒了谎,事实是,我当时和一家胶片公司闹翻了脸,所以不愿将它拍摄成彩色电影,这真是太幼稚了,就像是小男生在耍脾气,我很抱歉,但这却是事实……”
作品年表:
1988 War Requiem 《战地挽歌》
1986 Lost Empires、Peter the Great《彼得大帝》
1985 Wild Geese II《野鹅敢死队再显神通》
1984 The Bounty《恩惠》、The Jigsaw Man《拼图人》、King Lear《李尔王》、The Last Days of Pompeii、A Talent for Murder、The Ebony Tower
1983 A Voyage Round My Father、 Wagner、 Mr. Halpern and Mr. Johnson
1982 Brideshead Revisited《重返布莱谢》、 Inchon
1981 Clash of the Titans《四巨头》
1980 The Jazz Singer
1979 Dracula、 A Little Romance《小小罗曼史》/《情定日落桥》
1978 The Betsy、 The Boys From Brazil《纳粹狂种》/《来自巴西的男孩》
1977 Come Back, Little Sheba《回来吧,小希巴》、 Jesus of Nazareth、 A Bridge Too Far《遥远的桥》
1976 Cat on a Hot Tin Roof《热铁皮屋顶上的猫》、 Marathon Man 、 The Seven Percent Solution
1975 Gentleman Tramp、 Love Among the Ruins、 The Collection
1974 The World at War、 The Rehearsal
1973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长夜漫漫路迢迢》、The Merchant of Venice《威尼斯商人》
1972 Lady Caroline Lamb 《痴情佳人》、 Sleuth《侦探》
1971 Nicholas and Alexandra《江山美人》
1970 Three Sisters、 David Copperfield《大卫-科波菲尔》
1969 Battle of Britain《空军大战略》/《英伦作战》 1969 Oh! What a Lovely War 《多可爱的战争》
获得奖项:
奥斯卡奖:
1979 因其对电影的贡献获得奥斯卡荣誉奖 ;凭《The Boys From Brazil》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77 凭《Marathon Man》获最佳男配角提名
1973 凭《侦探》(Sleuth)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66 凭《奥赛罗》(Othello)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61 凭《Entertainer》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7 凭《理查德二世》(Richard II)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49 凭《哈姆雷特》(Hamlet)获最佳男主角奖 ;《哈姆雷特》(Hamlet)获最佳影片奖 ;《哈姆雷特》(Hamlet)获最佳导演提名
1947 因Henry V获杰出成就奖
1947 凭《Henry V》获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1947 《Henry V》获最佳影片奖
1941 凭《Rebecca》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40 凭《Wuthering Heights》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金球奖(Golden Globe Awards):
1983 Cecil B. DeMille Award奖
1980 《A Little Romance》获最佳电影男配角提名
1977 《Marathon Man》,最佳男配角提名
1973 《Sleuth》,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49 《Hamlet》,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New York Film Critics Awards):
1972 《Sleuth》,最佳男演员奖
1948 《Hamlet》,最佳男演员奖
1946 《亨利五世》(Henry V),最佳男演员奖
国家评论会(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1978 《Boys From Brazil》获最佳男主角奖
1946 《Henry V》,获最佳男主角奖
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
1974 《Sleuth》获最佳男主角提名
1970 《Oh! What a Lovely War》获最佳男配角奖
1963 《Term of Trial》获英国最佳男主角提名
1961 《Entertainer》获英国最佳男主角提名
1960 《The Devil"s Disciple》获英国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8 《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获英国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6 《Richard II》获英国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3 《Carrie》获英国最佳男主角提名
其它奖项:
1974 《威尼斯商人》(电视),获艾美奖提名
1970 《大卫-科波菲尔(电视),获艾美奖提名
1949 《哈姆雷特》,Bodil Festen Best European Film Award 奖
1948 《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第1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奥利弗·斯通
1946年9月15日出生于美国纽约。
耶鲁大学辍学后,前往越南在当地教英文.21岁时参加越战.回国后进入纽约大学电影系就读, 早在70年代中期,他便以其非凡的编剧和导演才华而享誉好莱坞。
早先,斯通担任的大多是编剧的角色。25岁时,他开始自编自导了影片《seizure》(1974),反响不俗。1978年,他更是以影片《午夜快车》(《midnight express》)的编剧身份登上了奥斯卡的领奖台。
从此,斯通声名鹊起。
进入80年代, 斯通接连或编或导了《conan the barbarian》(1982)、《scar face》(1983)和《龙年》(《the dragon》(1985)等影片,它们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斯通在好莱坞影坛上的地位。 在1986年作了影片《salvador》的编剧之后,斯通开始一心扑在导演事业上。他喜好用个性化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其对一些社会、政治问题的独到见解。他拍摄的影片具有一种自然流畅而又刚毅沉重的特质。它们总是以丰富的情感和巨大的想象空间令观众折服。
1986年,斯通经过长期的酝酿,凭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艺术的独到理解,仅靠650万美元的资金, 只用54天时间便在菲律宾的丛林中拍摄了《野战排》(《platoon》)一片。该片一反战争影片通常讴歌战斗和战士的传统,通过一个年轻士兵的眼睛,展现了战争的恐怖与残酷,并进而对越战作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影片一推出即引起轰动。果然,在87年的第59届奥斯卡颁奖晚会上,该片又为斯通赢得了其艺术生涯中的第二尊金像。
不久,斯通又导演了影片《wall street》(1987)和《生逢7月4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尤其是同样具有批判意义的战争题材影片《生逢7月4日》以其内涵的深刻性和艺术手法的独到魅力令观众叹为观止。该片也为斯通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的荣 誉。
1991年,斯通又执导了《刺杀肯尼迪》(《jfk》)一片,它以独特的视角对前总统肯尼迪的一些生活片段作了艺术化了的诠释。影片虽然引起了诸多争议,但毕竟取得了成功。
此后,斯通又执导了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与地》(《heaven &earth》1993)。该片以艺术的想象,通过一个女子和他的美国丈夫在战乱中的颠沛生活,再次控诉了战争的野蛮与残酷。
次年,斯通又导演了《natural born killers》。该片以其内蕴批判的思想内核在诸多观众中引起了共鸣。 最近,知命之年的奥利弗?斯通仍探索不懈。在95年的新片《尼克松》(《nixon》)中,他把取材范围从战争背境又移到了社会政治领域,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政治生活作了独到的反映。
近几年又拍摄了<>(u turn)(1997)与<<挑战星期天>>(any given sunday)(1999)关于美墨边境与体育体裁的影片,虽无突破,到也中规中矩,不失水准,充满爆发力与破坏性,不愧为具有颠覆传统价值能力的煽动者.
<<雾都孤儿>>里面的
小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