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家作品简介
1、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
他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当年,他还在自己著书讲学的濂溪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而且造了一个“莲池”。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于堂前赏莲自吟,并写成了《爱莲说》——这篇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心志的文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它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是内心的一种表白,与现代杂文有些相似。
二、朗读课文,正字音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màn yī
蕃 淤 泥 清涟 亵玩 濯 鲜 有闻 不蔓 不枝 噫
三、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掌握重点词语
可爱者甚蕃。 蕃:多。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谓:认为。 隐逸:隐士。
不蔓不枝。 蔓:长蔓。 枝:长枝。
香远益清。 益:更。
亭亭净植。 亭亭:挺立的样子。 植:竖立。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 鲜:少。
宜乎众矣。 宜: 应当
2、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译: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译: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四、赏析文章
1、本文写莲,却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头,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统领全篇。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3、陶渊明为什么喜爱菊花?
明确: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他的诗《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
提示: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5、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8、你认为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9、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为什么这样比喻?
明确: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10、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11、作者把这三种花的性格做了比较描写,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一是感叹爱菊者少。二是感叹爱牡丹者众。三是感叹爱莲者最少。
五、怎样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明确: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六、小结
1、写法:
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2、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
明确: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爱莲说》练习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②晋陶渊明独爱菊。③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 ,字 ,谥号 , 代道州人, 家。
2、说,是一种 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 颇为相似。
二、基础字词
1、给下面的字注音。
蕃( ) 淤( ) 濯( )
涟( ) 亵( ) 噫( )
2、解释下面划横线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香远益清( )
4.亭亭净植( ) 5.濯清涟而不妖( )( ) 6.不可亵玩焉( )
7.隐逸( ) 8.不蔓不枝( ) 9.君子( )
10.陶后鲜有闻( ) 11.同予者何人?( ) 12.宜乎众矣( )
3、.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陶后鲜有闻。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按要求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
"《爱莲说》练习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②晋陶渊明独爱菊。③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
,字
,谥号
,
代道州人,
家。
2、说,是一种
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的
颇为相似。
二、基础字词
1、给下面的字注音。
蕃(
)
淤(
)
濯(
)
涟(
)
亵(
)
噫(
)
2、解释下面划横线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
2.出淤泥而不染(
)
3.香远益清(
)
4.亭亭净植(
)
5.濯清涟而不妖(
)(
)
6.不可亵玩焉(
)
7.隐逸(
)
8.不蔓不枝(
)
9.君子(
)
10.陶后鲜有闻(
)
11.同予者何人?(
)
12.宜乎众矣(
)
3、.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陶后鲜有闻。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按要求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
说出作者中的君子形象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阿诺奉承,贪慕名利。
刘禹锡的陋室铭借“陋室”表达作者高洁傲慢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周敦颐借“莲”表达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的生活态度
题目是什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