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写篇作文啊~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2024-12-22 20:19:5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我看高考作文

作文的分值在语文高考中占了半壁江山,作文写的好自然就占便宜。尽管我自己便宜占得不算少,我还是觉得以作文为衡量选拔人才的标准,很不合适。

人有各种各样,有的人文笔好,有的人口才好,单考作文对那些口才一流文笔稍逊的人就不太公平。再推广了看,还有人口拙笔也拙,但却有其它的表现力,更是发挥不出来了。为什么作文能有这么崇高的地位呢?或者换一个问法——为什么你考作文不考画画吹笛子?以前是因为策论取士,现在呢?当然,语言的重要性怎么高估都不过分,你可以不画画,但你不可能不说不写,不掌握语言使用语言。但是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让一个人学会基本的语言运用技巧和各种写作规范,那会考也足以担当了。为什么非得是高考?有人注意到作文与意识形态主导权的关系,比如说去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关于迎接上海世博会的,今年又有可以联系到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要让一个小小的题目起市委宣传部的作用。再大一点,还和培养四有新人有关。没错,为了准备,师生们肯定会在复习中关注这些热点事件主旋律,但是关注了又如何,根据既定的准备写一点与主旋律合拍的文章又能说明什么?现在早已不是文品人品统一的时代了,在应试教育中尤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一次次自欺欺人呢?既然文章是有感而发,讲究的是真情流露那就不要让它出现在高考中吧。

更要命的,高考作文现在成了一个悖论。一边大家都知道八股文的危害和滥情的虚伪,在尽力调整,让作文命题更开放,人人有话可讲,还要讲出新意。另一方面考试的形式本身又要求命题相对地集中,不可天马行空,总得有规有距,按部就班对写的和批的都有好处。同时作文阅卷标准中立意又占第一位,而这立意,也不可能是仁者见仁的东西,它肯定是经过筛选可以被确定下来的那些,这样不可避免地导致师生们猜命题套立意。就像今年那只握人的手一出,刘翔啊、警察叔叔啊、老师啊、爸爸妈妈啊成功人士啊普通劳动者啊都在那边等好了。确实如那位网友所言,在这些考试中,没有比作文更恶心了。

悖论还可怕地表现在答卷和阅卷之间。考生辛苦一个小时写完的东西,在几分钟内就被决定了命运。作文本没有标准答案,但这决定还得有理有据。几分钟内真的可以判断一篇文章的优劣吗?如果确实很糟,那当然容易看出来。但要是语言流畅,又有点内容的呢?怎么判断孰优孰劣呢?要知道范进的文章可是三遍之后才看出味道的。我还清楚记得曾经有一篇佳作登在《新民晚报》示范后不久就被查出竟然是抄袭的。这样的评分能让人放心吗?能保证公平吗?据说阅卷老师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因为不好判断,干脆就中庸,给个一般的分数,结果大家分数都差不多。那对于选拔性的高考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样东西要是老也改不好,那不如干脆去掉。毕竟不是所有事物都能一点点进步的,不合适退出就好。在高考中去掉作文,如果考生报考某些特定专业,如文史哲,再加试或者面试。相比起作文,阅读理解改变的余地更大。推理判断式的少一点,欣赏品评的多一点,可以让考生写段赏析之类的,懂得欣赏的,写起来也一定不会差。好在靠作文混饭吃的不多,也不致于打压到既得利益,我想广大师生是不至于反对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