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范蠡故事
范蠡为了越王勾践能复国雪耻,便利用吴王夫差好美色的弱点,提出一计——美人计,利用美人消磨吴王夫差的斗志,使其荒废朝政。遂范蠡便被委以在全国找寻美女的任务与西施相识,还对西施进行长达两年的培训,让她进宫中勾引夫差。于是范蠡和西施在这段相处的时间内两人互生情愫。
虽情投意合,但碍于国家兴亡,范蠡和西施并不能在一起,有着绝世容颜的西施学习了舞蹈等才艺练好形体便被送进宫中给夫差,夫差见她十分高兴,对西施十分宠爱,不仅给她修建了宫殿,还为两人能饮酒作乐,特地修建姑苏台。
在西施为夫差美人时,两人只能相见却不能相诉情感,甚是悲情。而关于他两之后的结局也是难以表明,有传说西施爱上了夫差,也有说西施被夫差的妻子得知阴谋被其杀死;也有是夫差死后,范蠡带走西施,两人过着泛舟湖上的隐居生活,甚是甜蜜。
对于这种未知的谜题,我们更愿意去相信最后一种结果,两人相爱双宿双栖,过着悠闲而美好的生活,而现如今范蠡湖中也有他们二人的雕像,是世人祭奠他们伟大的爱情故事而筑。
二、范蠡简介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
范蠢的经商思想,不仅影响春秋列国,而且一直延续到后代及至今日。范蠡对物价涨跌应有一个合理幅度的主张及由此而提出由国家规定粮食价格的政策,被汉宣帝所仿效采用。因为这种由国家调控粮食价格的政策,有助于“农末俱利”,起到了稳定粮食价格、稳定人心、安定社会的作用。
今天,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我们的许多经商者,不管是国营的,还是私营的,或是别的其它形式的,仍然在效仿他的经商理论。
为了稳定和鼓励农业生产,现在国家实行了粮棉油预定价格的政策,这无疑是起到发展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给,实行了最高限价的政策,这样既照顾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又照顾到经营者的利益,促进了生产和经营的共同发展。
信息,开发产品,优质服务,无不是为了在商战中取胜。在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中,提倡名牌战略,目的是在吸引消费者的需求,以质取胜,达到获利的目标。许多商场、宾馆、酒楼,打折迎客户,除了客观因素外,也是一种“薄利多销”的战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蠡
灭吴之后,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给勾践上书说:我听说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当年大王受辱于会稽,我之所以没死,只是为了今日。现在是我该为会稽之辱死的时候了。勾践对他说:我刚要把越国分一部分给你来酬答你的功劳,你如果不服从,我就杀了你。范蠡知道是急流勇退的时候了,他喟然叹息说:我从计然那里学到的本领,已经让越国富强了,我再用在我自己的家上吧。于是在一个深夜,范蠡携带金银细软、带领家属和手下,驾一叶扁舟泛于江湖,开始了经商致富之路。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范蠡跳出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你为何还不离去?”文种看到书信后,便称病不上朝。后来有人诬告文种要造反,勾践便赐剑一把,令其引颈自杀。勾践赐死的命令也堪称经典,他给文种下令说:当年你献给我七条计策,我只用了三条便灭掉了强吴,还有四条在你那里,你到地下我先王那里去试试那四条吧。文种便自杀了。
范蠡在齐,改姓换名,亲自率领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合力,同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千万钱。齐国人听说范蠡的贤明,要请他作齐相。范蠡却喟然叹道:”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这都是布衣百姓能达到的极致了;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把家财都分给亲友乡邻,只带着最值钱的珠宝,从小道离开了齐国,来到了陶,变易姓名为陶朱公。由于陶的地理位置很好,往来贸易非常发达,范蠡便做起了买卖,没有几年,又置下了千金的产业。天下人都称赞陶朱公是最会作买卖的人。
由于范蠡的出色智慧造就了春秋晚期吴越争霸的传奇色彩,而范蠡本人也凭借自己的才能,适度掌握着进退之间的步伐,后人曾经有评论说:“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相比起来,文种的结局就有些悲凄,如此更显示出范蠡的迷人智慧之光。
春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范蠡
范蠡(约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45年),字少伯,楚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年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后世尊称为“商圣”。
史载:“文种为宛令”,闻其贤“得蠡而悦”,后同至越国出仕,共同辅佐越王勾践,俱为著名越国大夫。
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国发生战争。吴王夫差大破越军,勾践偕妻入吴为奴,范蠡伴越王赴吴为人质。范蠡用计取得吴王信任,使勾践得以顺利归国。归国后,辅佐勾践卧薪尝胆,以图强雪耻。经过十余年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公元前479年,吴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黄池会盟诸侯,留太子与老弱守国。在范蠡建议下,勾践发奇兵伐吴,袭破吴都(今江苏苏州)。公元前473年,终于灭吴兴越。
在功成名就之后,范蠡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达齐国海滨,改称鸱夷子皮,在海滨耕作,围海煮盐,捕鱼养殖。经过苦心经营,终积资达数十万,名声远扬。这时,齐人发现了他的才能,又请他出任齐相三年。范蠡具有“富好行德”思想,曾对人说:“治家能置千金之产,做官能至卿相之位,这已达到极限了,长期享受这样的荣华,是不吉利的。”于是,他归还相印,散尽家财,赠送亲友和乡邻,又悄悄离开了海滨,到陶地定居,重新经商,又拥资产千万,成了远近闻名的陶朱公。
范蠡在经营上“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细葛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等朴素的中国古典经济理论,千百年来被历朝历代的商贾所尊崇、效法,一直在影响着后人,被中外经济学家奉为圭臬。
范蠡评赞
□王建中
范蠡的前半生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兴越,功勋卓著,应该引起重视。然而,他的后半生更值得加以总结。他的后半生是非常坎坷的,大致经历了“浮海出齐”、“耕于海畔”、“父子耕畜”、货物“交易”。也就是辞职下海、以农为本、农牧结合、弃农经商四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是其资产由“十万”到“千金”,再到“巨万”的重要积累阶段。这一阶段,不仅需要与传统的“贱商”、“抑商”观念大胆地挑战,而且还需要创造出新的经商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大潮中,范蠡顺流划桨,率先驶向了改制的彼岸。为什么范蠡做官、种田、经商样样都能够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有文化。倘若还有其他什么可景仰的,那就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对他所评价的:“富好行其德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