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命题关键点在两个部分。具体是谁提出来的不知道。我只是说说我的看法。
关键点一:无人
关键点二:声响
其实这个命题就是说,一棵树倒了,常识来说是有声响。但是这个声响是靠什么区判断,是靠人的听觉。但是现在这是一个无人岛,也就是说没有人可以去判别是否有声响。一边是自然常识一边是人类常识。这就关切道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自然地判断是用自然常识去判断还是用人类常识去判断。
就比如一个例子:你放一个鞭炮,旁边有一个聋哑人。你认为鞭炮是切实的有响声,但是聋哑人听不到,哪么他的判断就是没有响声。
所以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又很深的含义。那个说白痴问题的那位我想他不应该到哲学区来。这个问题总结来就是说:你说有声响,那是却是存在的。你说没有声响那是你没有听到所以不能够下结论。那一种都没有错!这就是哲学。哲学不是去判断什么问题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是去看清事物。
看你对哲学很喜欢想必也做了些功课,所以有些东西我就不明确说了!其实这个和莎士比亚的一句话很相似就是“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做还是不做这是一个问题)。其实在人类社会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的,就像这个命题一样有没有声响都没有错。重要的是看清楚事物的实质。
其实这就是”存在即被感知的“的命题
贝克莱认为“事物只是观念的集合”,那么放在这里,答案当然是没有声响
如果只从逻辑上说而不诉诸常识那么至今还无人能驳倒贝克莱,因为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就是从一个个感性经验开始的,如果把这些“感知”全都拿掉,人类就是一无所知,正如黑客帝国里描绘的,墨菲斯问尼奥:“什么是真实?如果你所定义的真实就是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那你所谓的真实不过是大脑接受的信号而已”
不是没有较好的回答,而是如果没有唯物主义的立场,这个问题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的漩涡。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一个小故事。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认为“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就是说,就是如果你没有看到这朵花,它对你来说相当于不存在;你看到了它,才可以承认它的存在。是你的心看到了它,而不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不知谁提出的 不过 唯心者肯定回答 不会有响声;唯物者会答 有响声
当然有声响了,这个问题够白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