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规章制度可有可无,到学校必须按规章制度办事,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不仅是学校管理上的进步,更是观念和理念上的进步。
所以制度治校的学校,不会满足于规章制度的完备和齐全,而要深究:如何使规章制度以人为本?如何使规章制度结构合理符合规范?如何使规章制度执行有力?也就是说,光有一大堆规章制度是不足以促进学校和人的发展的,我们还需研究制度供给的目的、内容和成效,探索规章制度在促进学校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在规律性问题。
本文主要探索学校规章制度的“母法”----“学校章程”是如何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
一、学校章程作为学校设立的基本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条将学校章程作为设立学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有按照学校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我国《民法通则》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也分别对公司、社会团体提出了制定章程的要求。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其性质和任务与企业、其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不同,但学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法人的条件和他们是一致的。因此,必须有自己的章程。制定学校章程已成为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依法确立其法人的合法地位并得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也就是说,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学校,无论大、中、小学,还是民办、公办学校,都应先有学校章程才有资格获得学校设立;二,无章程的学校是不合法的学校,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从执法者角度上,应责令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尽快按法定程序制定学校章程并严格审批;三,学校章程应有较统一的格式和内容要求,使学校章程符合法理和基本的法律精神,对不合法理和法律精神的学校章程,申批部门不应予以批准;四,学校章程在校内的批准应有严格的程序,审议过程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之下;五,严格执行学校章程,应对不执行经批准而不执行的行为予以惩罚。
学校章程是学校依据《教育法》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教育方针和政策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指导学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它反映了时代、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反映了学校办学特色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学校教职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制定学校章程意义重大,可目前看来,尤其是在公办学校内,在制定和实施学校章程方面存在着如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学校忽视这项工作,认为学校章程是最空洞的规章制度,所以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地学习和设定;二是已经做的学校所制定的学校章程的形式、内容等还不够规范;三是学校章程成为孤立的制度文本,不能真正成为学校其他各项规章制度的母法,不能统领其他规章制度,或者与其他制度部门不协调一致,甚至发生与其他规章制度相违背;四是学校章程的执行缺乏有效监督,使学校章程成为一纸空文。
如果学校章程不能依法设立和推行,那么学校的全部运行和发展就缺乏起码的法律依据,学校的依法自主发展也就消失在了起点上。
二、学校章程作为学校发展的一种最优方式
学校发展方式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态势,也就是说,发展方式要先于和重于发展本身。良好的发展方式下才有学校的科学而健康的发展;反之,不良的发展方式只会带来偶然的短期的不健康的发展。
俗话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然而,在“好校长”与“好学校”之间要建立必然的联系是有条件的,其中“校长任期”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第一,校长的教育思想,价值观念,办学理念是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而教师的行为则依赖于教师对校长的理念的理解、认同与内化,自然它离不开校长对教师的教育与培训,可是,教育的效果往往是后显的。第二,不同的校长,其教育思想、价值取向、办学理念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缩小这方面的差异是一个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均应具备如下特性:学校要形成自己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而这些都应是学校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这种积淀无疑是漫长的。好校长留下的精华需要传承,只有传承才能得到积淀、才能不断地发扬光大,可是,倘若“一任校长一个调”,刻意追求标新立异,是不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规范校长的办学行为,实现文化与传统的“传承”呢?这就需要学校有一部内部
的最重要的“法律”——《学校章程》,即以可靠的制度约束力促使良性发展。。
三、学校章程作为学校发展的最强大保障
好的学校章程应是前瞻的。学校章程应对学校期望达到的办学愿景进行定位,为全体师生员工描绘出一幅学校发展的美好前景,章程是对全校师生是一种教育,提示,更是一种激励。因此,制定时必须体现“超前性”。另外,学校章程还应反映时代的特点,适应社会进步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当学校章程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就应该及时地作出修改。所以,学校章程的“前瞻性”应该从两个方面来保证,一是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前瞻性”,二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要维持“前瞻性”。富有 “前瞻性”的学校章程是学校发展的指路明灯。
好的学校章程应是规范的。学校章程是学校的一部内部“法律”,其规范性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内容设定规范;二是表述方式规范;三是制定程序规范,必须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四是对校长的办学行为有制约作用,校长行政,必须以学校章程为准绳,自觉维护学校章程的严肃性,努力达成学校章程所提出的各项目标,不允许出现与学校章程相抵触的行为,不得随意修改学校章程的内容,校长可以围绕学校章程提出的目标要求,结合学校当时的实际,确定自己任期内的办学目标和治校方略,分步实施。当校长发现学校章程不能与教育、学校发展相适应时,有权提出修改建议并组织修改。规格的章程使学校发展基础牢靠,稳扎稳打。
好的学校章程是可控的。学校章程所提出的学校发展目标应该是可以控制的,假如学校章程的内容失去了可控制性,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学校章程的可控制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章程所提出的目标与策略是否符合学校实际;二是能否根据这些目标与策略来制定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可以操作、可以检测的具体措施,并且,通过对这些具体措施实施,可以评估学校章程提出的预期目标的达成度。也就是说学校章程的内容表述只能是提纲挈领的,它还需要一系列根据章程所制定的相关制度与之配套。如上海市北郊学校在学校章程之下还有三大制度系统:质量控制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课程管理系统,分别编为三本手册:《质量管理手册》、《人力资源手册》、《课程手册》等,从而形成可控的制度系统,确保学校发展进程的科学性和可计划性。
四、学校章程作为学校发展的良好结构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在良好结构下的发展,这一结构基本上是由学校章程的结构所决定的。好的学校章程应具有严谨的结构,完备的内容体系,包括总则、正则和附则等。在总则中应该写明:制定章程的依据,章程在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修改章程的条件与程序等。正则是章程的主体,内容可以包括:学校性质、任务、规模,办学方针、目标、特色,组织机构,行政管理,各项权利、教师管理,德育,教学,科研,后勤服务,校标、校旗、校歌、校木、校花、校庆日等。附则主要写明:章程的解释权,制定与修改权等。
学校章程的这些结构和体系是相对稳定的,首先是因为任何一所学校的章程都必须以国家法律、政策为依据。学校章程虽然是根据学校实际制定的一个内部“法律”,但是,由于学校是人才的培养机构,学校管理具有“中介性”,它在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教员职工、学生之间是一个连结器和转换器,所以,学校章程不能游离于国家的法律、政策之外,必须体现国家的意志、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体现对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
其次学校章程之所以能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起长期而稳定的指导作用,自然体现在对管理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上。学校工作的对象是人,完成教育任务的执行者也是人,人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因此,学校章程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特别重视对人的各项权益的尊重和维护,而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尤其是法学、教育学理论的支撑。
第三,学校章程能在学校形成
广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因为学校章程的制定过程要体现民主参与。学校章程能否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景”,关键看文本上的“共同愿景”的是否对章程认同并完成了内化。按程序,学校章程应让广大教职工参与每个制定过程,本身就是为了促进广大教职工对学校章程的认同与内化。一个被充分理解与认同了的学校章程,执行起来才有动力、有合力,才能对校长的办学行为实施有效的民主监督。
五、学校章程增强学校竞争力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既取决于内部结构的优化,还取决于外部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学校与“标杆”学校的竞争力已成为学校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有竞争力的学校一定是高效能的。
学校依据法律法规制定章程,依据章程规范具体办学行为,是新时期在校长负责制条件下确立现代教育制度,能有效统一教职员工意志,公正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必将逐步完善教育教学高效运行机制,一部好的章程是学校提高竞争能力的必然过程。
此外,学校章程对内是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的基本依据,对外则是办学主张和规则的纲领,是塑造自身形象的宣言。我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依法接受监督”。这样,教育法确立了章程的法律地位。是否按章程办学,就成为政府及社会监督管理学校的基本依据。可以说如果学校没有章程,政府及社会对学校的监督管理将会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不可能真正得到落实,学校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维护。那么,学校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也必将随之降低。
学校章程一经学校教职工全体或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就应成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意志和行动准则,对学校各方面工作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对所有师生员工具有强烈的激励和警示作用。以上这些都能极大地提升一所学校的竞争力。
总之,学校章程对学校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这么说,没有章程的学校是不值得信赖的;没有章程的学校的发展是没有前途的;没有好的章程的学校是不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