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导论问题:简要说明艺术发展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24-12-19 12:06:4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 不言而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文艺的发展和演变,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说文艺的发展变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既经济物质的发展和变化而变化的,经济与文艺的这种关系,不过是前一种关系在历史过程中的一种渐变形态.而经济基础的变更对文艺的发展的影响,并不是亦步亦趋、如影随形,而是或迟或早、参差不齐的。因为包括文学在内的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系统的变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从根本上受物质生产关系的制约外,同时还要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然而,文艺的发展和变化最终受经济基础的决定既受生产力的制约是一条客观的规律。所以这样文艺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平衡是客观现实的。
由于经济基础对文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是从根本上发生的,而从具体对文艺的发展做更为细致的考察时,会发现它在某些时候与经济发展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然而对于这种现象,著名的导师马克思曾经以繁荣的古希腊艺术为例,说明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并非是成正比的,古希腊开创了文化史上第一个艺术繁盛期,并构成整个欧洲文化的一个“高不可及的范本”,但随后的物质生产的发展进步,却未能使古希腊艺术获得进一步繁盛。这样的例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鲜见,比如,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经济衰败,灾荒连年,战争不断,是中国政治上最黑暗、混乱的时代,“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参见宗白华《美学散步》);18世纪末19世纪的德国,物质生产是落后的,却产生了歌德、席勒等一批杰出的艺术家、思想家;19世纪的俄罗斯,是其文学艺术的空前高峰期,但此时俄罗斯的经济却相当落后,甚至还残存有农奴制。这些描述经济与艺术发展不平衡的经典例证是值得深思的。虽然这个十分著名的观点,总成为主张“艺术独立性”的鼓吹者们的重要理论依据,但也同样受到标榜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人士的进一步抢白,认为这种“不平衡关系”只能佐证艺术与经济关系的间接性,却不能成为否定经济基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对艺术活动根本制约和决定的作用的理由。
当一个人伸手拿香烟时,他并不是根据手的当前位置或手已经移动的距离,而是根据香烟和手之间的距离来调节手的运动的;当我们给一个温箱加热时,我们不是根据现有的温度,而是根据现有温度和理想温度之差来调节输入温箱热量的。文学艺术调节社会存在的发展情况是同样的,它所依据或反映的不是社会现状,而是理想与现状之差。只有这样肯定文学艺术的反映,才好说明它反过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由此不难解释希求神力的古代产生了古代神话,社会动乱年代产生了陶、谢的山水田园诗,农民贫苦的年代出现了《牛郎织女》,中世纪黑暗统治之后出现了文艺复兴,中国长期禁欲后出现了性文学热...
承认社会发展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是一种辩证的、实事求是的文学观念的体现。当我们把文学作为人类生存活动的一部分时,文学的发展肯定是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但是当我们从文学独特的艺术价值上来辨别文学的成就时,就会发现某些特殊的文学现象与社会的发展水平关系不大。对于这种现象,马克思曾经做出过解释:“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如果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那末,在整个艺术领域同社会一般发展关系上有这种情形,就不足为奇了。困难只在于对这些矛盾作一般的表述。一旦它们的特殊性被确定了,它们就被解释明白了。”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艺术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这样一个事实,也告诉我们产生这样一种现象的原因是文学艺术的“特殊性”。
总而言之,文学是随社会的物质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但在某些特殊的历史阶段和特殊的领域里,文学的繁荣与社会的发展是不成比例的。这一是由于文学的发展和繁荣的动力不是单一的,决定文学发展和繁荣的原因不仅仅是物质生产的水平。同时,我们在谈论文学的发展时,是就文学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言的,因而我们必然运用社会历史价值和文学的独立审美价值两个尺度来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当我们以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及其社会进步的尺度来审视文学现象时,文学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表现会很突出,但当我们从文学的独特审美价值的角度来看待时间维度中的文学现象时,我们就会很容易地发现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与社会物质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现象,会感到文学在其历史中似乎只表现为某种演变的历程。
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46bce1010006s0.html
2,从希腊艺术的繁荣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时间:2008-1-30 16:15:15 文章:希腊旅游 访问次数: 点击次数:3 【关闭】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第二段第(6)条指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进步这个概念决不能在通常的抽象意义上去理解。”在此,马克思阐述了艺术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对此观点的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此论述精辟而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两者的关系,有人则认为用马克思的这一论述来概括物质与艺术生产的关系是不合适的,笔者赞同后一种看法。

在《导言》接下来的第(8)条中,马克思有如下阐述:“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不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有可能的。如果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部的不同艺术种类的关系中有这种情形,就不足为奇。”

马克思的这段表述扼要地解释了为什么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关系不是平衡的。

一、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生产,因而具有与一般商品不同的审美价值。从理论上说,若能创造出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又有很好的销路,且能得到可观的经济利润的作品,那就是最理想的了。但事实上,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并非易事,就像鱼与熊掌,难以兼得。美国解构主义学者希利斯·米勒在谈到文学研究问题时就认为:文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并怀疑文学研究是否还会有繁荣的时期。尽管他所讨论的是文学研究,但至少说明一点,过于考虑艺术的其它的、非艺术的价值就难以获得高质量的作品。在古希腊时期,生产力水平相对不高,商品交换非常不活跃,艺术生产几乎还没有作为一种商品生产的方式而出现,作者更多地是出于纯艺术目的的考虑,注重的更多是艺术的审美价值等艺术的需要,而不是作品的销量、个人所得利润等商业价值,故而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的、划时代的作品。反之,艺术创作若不是对自然、社会、情感的真实自然的反映,不是纯粹出于艺术的目的,而是搀杂了浓厚的商业气息,把艺术产品更多地作为一种商品来生产和销售,过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及销售量,势必会影响作品本身的质量。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经济已经渗透于文学艺术之中,艺术生产已深深地打上经济的烙印,文学艺术很难保持它们以往的独立品格,而不得不走出自己的“象牙塔”。从历史上可以看出,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当时都是穷困潦倒的,而他们的作品却流芳百世,为后人所共享,他们没有一味地去追求利润也是一大原因。而目前倍受关注和争议的大众文化(mass culture)就是“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的产物,是当前一个突出的带有世界性和时代性的文化现象。在一个真正多元化的社会里,大众文化应有它的地位,它所表现的规律,有属于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内容的东西,特别是与高科技结合的大众文化产品的大批量、模式化的制作与传播,虽然有促进文化发展的正面影响,给人类带来许多新的东西,但它也毁灭了不少有价值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文化生态,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当然,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只是“某些”而并非所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就神话而言,希腊的神话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希腊所有的艺术形式都达到最高境界,也不能说明后人就没有惊世之作。例如后人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作品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恐怕是希腊人所无法企及的。那么为什么希腊的神话而不是小说或诗歌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这可以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观点中得到解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知道,艺术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马克思认为,某一时代的艺术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的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的。尽管这种决定方式可能不是直接的、机械的,但归根到底,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在古希腊,生产力非常落后,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更无法控制,于是便借助于想象来表达其美好的愿望,希望能充分了解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人所不能实现的愿望在神的身上得以圆梦。关于古希腊艺术的繁荣原因,马克思有这样的论述:“他们的艺术对我们所产生的魅力,同它在其中生长的那个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并不矛盾。它倒是这个阶段的结果,并且是同它在其中产生而且只能在其中产生的那些未成熟的社会条件永远不能复返这一点分不开的。”这里的“社会条件”就是指当时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的落后。马克思又指出:“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自动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在罗伯茨面前,武尔坎又在哪里?在避雷针面前,丘比特又在哪里?……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的确,随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象都已得到合理的解释,许多想象也都成为现实。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看法已发生很大变化,一切都是可能的。遨游太空、试管婴儿、克隆羊等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也就是说,希腊神话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已不复存在。恩格斯认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关系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惟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也就是说,经济关系是艺术等意识形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经济主导和支配文学乃至一切文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的紧密和直接。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比较客观而全面地阐述了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的
关系,即一定社会的艺术是由这一社会的经济状况决定并反过来反映了这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时希腊处在奴隶社会。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同样具有较低的生产力,商品生产也同样不发达,为什么希腊文化的繁荣出现在奴隶社会而不是原始社会呢?马克思认为:“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与原始社会相比,奴隶社会的物质生产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不仅农业和工业区分开来,而且产生了“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也就是说,到了奴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艺术生产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这就为艺术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因此,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恰恰证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状况。一旦经济基础发生改变,建立于其上的上层建筑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关系并不是成正比的、直线的关系。经济发达社会的艺术作品未必都是高水平、高成就的,而生产力落后社会的艺术作品也不一定就是低水平的。但反之,一定社会的艺术必然是由这一社会的经济状况所制约,也必然是反映了这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能够为艺术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并影响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就以小说的产生为例。首先,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为小说的诞生提供了可能;其次,由于当时的农民失去土地而成为城市居民,有了闲暇时间;再次,由于欣赏戏剧得去剧院,有许多不便,人们便希望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闲暇。基于这几方面的原因,到了16世纪,小说便应运而生了。再拿文学流派的发展来说。为什么后现代主义没有出现在古希腊而是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古希腊时代缺乏后现代的土壤———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思想上的迷茫。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使一切事物都失去了神秘性和神圣性,并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人们放弃了传统的信仰、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绝对的社会目标,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盛行,世界丧失了权威和中心,社会心理极其随意多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或者说,从后现代产生的背景来看,经济对艺术的主导和支配作用越来越显著,现代的艺术可谓深深地打上了经济的烙印。再从写作的条件来看。对古希腊人来说,笔和纸已是奢侈物了,而现代作家则大多用电脑写作。所有这些都表明艺术生产的许多方面都受物质生产状况的制约和影响。

二、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

艺术等意识形态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之后,并不完全依赖经济,而是具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及相对的独立性。艺术的表现形式、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方式等都是有一定的内在规律的。经济基础并不能直接影响艺术作品的成就。恩格斯曾言:“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十八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一方面,由于艺术的创造需要有一定的内容(思想、素材等),而这种内容除了来自于当时所处的时代外,还包括世代传承下来的各种思想材料。例如,希腊艺术是以流传下来的希腊神话为基础的,而欧洲文艺复兴又是以希腊文化为样本,可谓是古典艺术的复苏。文艺复兴则又影响了18世纪的启蒙运动。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从希腊艺术中吸取了反封建因素及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从而创造出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新文艺,表现出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现实、更接近人性的风格。这就是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另一方面,经济对艺术的作用是通过人来起作用的,而人是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还会受到上层建筑的其它方面诸如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的影响。而作品是作者的产物,往往会受到作者的个性特征、信仰、悟性及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物质生产程度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艺术生产的成就越大,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艺术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就正如同科学技术不是直线发展一样。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我们至今还在使用,你能说与现代的某个理论(比如霍今的天体理论)相比,孰高孰低吗?显然不能。同理,艺术生产有时可以超越物质生产的客观条件,创造出惊人之作。的确,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艺术生产的产量和规模越来越大,体裁和流派也越来越丰富,但这并不等于在任何艺术形式上的成就都会越来越大,因为艺术的效果还取决于体裁与内容的结合程度,还必须遵循艺术自身的规律。

马克思在导言中还指出:“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我们知道,希腊艺术作品非常自然、真切地表达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幻想以及人类一般的、共有的情感,而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哗众取宠的倾向。这也是它能流传千古的原因。因为尽管时光流逝,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但人的本性总是向往或欣赏美的、自然的、真实的东西,无论他身处何时何地,无论他有怎样的信念、喜好和生活习惯。这或许就是马克思所谓的“儿童的天真”、“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着吗?”。就正如现代有些人在享受了高科技所带来的各种便利之后,反而向往原先的那种简朴自然的生活,比如在美国,有许多人愿意自己做家具、锄草,从中享受生活真正的、原始的乐趣。这一现象恐怕与希腊艺术至今仍能带给我们以艺术享受的道理是一样的。我国古代《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已有很好的表述,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也恰恰证实了这一点。先秦的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可以说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品,为后人所欣赏。相反,当那些曾被恩格斯称为“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的”艺术生产都已屈尊地降到现实的社会中,并被作为商品进行大规模生产时,充满色情、暴力的作品充斥整个社会,虽然能一时满足部分人的口味,但由于缺乏艺术品味,也就缺乏长久的生命力,更难以流芳百世了。有学者认为,在当代文学中严重存在着事业商业化、精神痞子化的危机,它体现了时下金钱至上的商业化对人文精神的践踏和摧残,暴露了当代人人文精神的危机,从而使人们更多地肯定和怀念传统人文精神,并渴望重建艺术的文化价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希腊艺术的繁荣与“不发达的社会阶段”和“未成熟的社会”并不矛盾,而正是对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全盛时期的氏族制度及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反映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正确理解这一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人认为,既然两者是不平衡的,那么艺术生产的发展速度是可以高于物质生产的发展速度的,那我们就应当把艺术生产搞得更快些。这就曲解了马克思关于两种生产的关系理论,违背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也违背了艺术自身的规律。我们知道,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且艺术生产与物质经济发展不同,不能用自然科学来精确地表达,不能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艺术的发展,认为艺术发展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成正比,甚至认为艺术生产的发展速度可以高于物质生产的发展速度。如果主观地人为地去提高艺术生产的速度,那么是可能会出现大量的艺术作品,但作品的质量恐怕难以令人满意,甚或出现一种表面的繁荣或高速。诚然,艺术的发展需要宽松的环境,但一味地强求速度只会起到“拔苗助长”的效果,反而会导致艺术的泛滥,不利于艺术的正常发展。因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不能用管理物质生产的模式来管理艺术生产,不能仅仅把生产的速度、产量作为发展的标准。我们应该为艺术创作提供宽松而优越的条件,又必须遵循艺术内在的规律,这才是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发展关系理论的要旨所在。

回答2:

  文化艺术随时代发展而进化,经济是时代发展的基础
  艺术属于上层建筑,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即思想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以及与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即政治上层建筑。毫无疑问,艺术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是决定的方面,决定着上层建筑,因此,社会精神现象和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言而喻,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也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对艺术发展的作用可从下列几方面来看:
  (1)经济基础的变更促进艺术或迟或早发生变革。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受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经济基础的变更和发展,也必然导致艺术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和发展。如在欧洲,当奴隶主经济,基础形成以后,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古希腊、罗马艺术。随着奴隶制的消亡,封建的地主阶级所有制建立,就产生了中世纪的封建主义艺术。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适应会促进艺术的繁荣发展。艺术的繁荣发展常常是经济繁荣的结果,例如我国唐代以杜甫、李白为代表的诗歌盛期以及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的繁荣,就是经历了一段经济繁荣而带来的文艺繁荣。
  (3)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进步艺术就会为新的生产力制造舆论、呐喊助威,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如19世纪反对农奴制、要求改变落后状态的俄国文学,我国“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等,都反映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因而得到了巨大发展。
  (4)虽然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都对艺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这些中间环节自身也受经济的制约和决定。它们影响艺术发展时,其背后还是经济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经济发展决定艺术的发展不是绝对的。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有时艺术发展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经济呈相反方向发展。这种现象,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经济与艺术或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如现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肯定高于古希腊的经济水平,但现代的艺术不一定高于古希腊艺术的水平。
  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例如19世纪的俄国,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西欧资本主义各国,但艺术领域却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
  三是对艺术内部不同艺术种类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平衡性,就是说,在同样的经济基础上,有的艺术种类发展了,有的却根本得不到发展。所以,那种认为“经济繁荣,艺术一定繁荣;经济衰退,艺术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但是这不能否定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决定作用。(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