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问题一直是资产阶级学者长期争论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节俭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节俭理论。
1、节俭赞扬论
较早论述节俭问题的是法国重农学派的晚期代表杜尔阁。他在论述社会各阶级的产生、说明工商业资本家这些“派生的资本家”怎样从土地所有者这些“真正资本家”中分化出来时指出,“资本不外是土地所生产的一部分价值的积累,这一部分价值是收入的所有者或分享者可以每年储存起来,而不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就是说,资本积累来源于勤俭和节约。杜尔阁的这一观点成了后来庸俗经济学家的“节欲”论的理论渊源。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密继承和发展了杜尔阁的节俭论。他站在当时产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反对封建制度下的穷奢极欲,颂场“勤劳”和“节俭”,用“勤俭起家论”来解释资本的原始积累。他认为,资本是提高国民财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资本的增加则是由于节俭。他指出:“资本的增加,由于节俭;资本的减少,由于奢侈与妄为。一个人节省了多少收入,就增加了多少资本”;“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不是勤劳。诚然,未有节俭以前,须先有勤劳,节俭所积累的物,都是由勤劳得来的”。在斯密看来,由于任何个人都有改良自身状况的愿望,其必要的、最明显的手段就是增加财产,而增加财产的最适当的方法就是在当年的收入或特殊的收入中,节省一部分储蓄起来,因此,节俭并不是一种义务或责任,而是人类自身的欲望。他提倡节俭,反对奢侈和浪费,要求政府在倡导人们节俭的同时,自己也励行节约。斯密的节俭理论符合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发展经济的需要,对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生产的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可见,节俭伴随着资本家的创业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英国19世纪中叶的庸俗经济学家西尼耳,在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时提出了著名的“节欲论”。他的“节欲论”可以看成是一种节俭赞扬论。马歇尔则以“等待”或“期待”一词代替西尼耳的“节欲”,继承了西尼耳的“节欲论”。马歇尔认为,“等待”就是延期享受,与“节欲”一样表示资本家的“牺牲”,牺牲目前的享受,等待将来的满足,纯利息就是“等待”的代价或报酬。
可见,节俭在早期西方经济学那里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节制消费掉过去积累的资本的欲望,使净储蓄不致成为负数这个意义上的节俭;二是指存在着数值为正的净资本形成时,在等待将来的消费品而不在目前消费这个意义上的节俭。这两层意思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只有“节欲”积累资本,才能进一步“等待”形成财富,“节欲”与“等待”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关系。
2、节俭两端论
英国18世纪末期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对节俭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把节俭与有效需求相联系,研究和分析节俭对经济的影响,提出了节俭两端论。
马尔萨斯认为,从资本的形成来看,节俭确实可以使资本增力口,因此,节俭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一种美德。但是,从有效需求的角度来看,节俭是否是一种美德,则需槐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在有效需求的范围内,节俭,或者消费的暂时减少,则有利于财富的增长,而且有时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当储蓄的增加超过了有效需求的范围时,仍然节俭则会减少消费需求,致使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使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以致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样,节俭这一美德就可能成为妨碍经济增长的罪恶。在他看来,“没有一个国家可能通过长期缩减消费来积累资本而成为富国。因为,这种储蓄积累超过了供给产品有效需求的程度。其中一部分储蓄积累很快就会丧失它的作用和价值,不再.具有财富的特性”。因此,马尔萨斯指出:“两个极端是明显的,因此,一定有一个中间点,在这一点上,能同时兼顾到生产能力和消费欲望以最有力地促进财富的增长”。
节俭两端论实际上指出了节俭的界限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节俭是一种美德,一旦超过这一限度,节俭的作用就会发生变化,变成一种罪恶。这一理论从正反两方面全面地看待节俭的作用,与节俭赞扬论相比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它过分夸大了节俭的消极作用。
3、节俭反对论
节俭反对论渊源于重商主义及孟德维尔的(蜜蜂寓言>。重商主义者认为,奢侈和节俭一样,对社会经济增长也有利。孟德维尔则公开反对政府强行节俭,认为政府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管理每一个人的消费支出,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范围,致使产品供给过剩,减少财富的积累。因此,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是增加消费,而不是限制奢移和强行节俭。孟德维尔反对节俭的思想在当时崇尚节俭的情况下被人们称为异端劣说而受到抨击。
正式提出节俭反对论的是英国宏观经济理论创始人凯恩斯,他吸收了盂德维尔节俭是罪恶以及马尔萨斯关于储蓄与有效需求关系的观点,把储蓄与投资联系起来,考察节俭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而使节俭反对论得以正式建立。凯恩斯认为,当收入一定时,储蓄与消费是此增彼减的,节俭增加储蓄,必然使消费减少,对他本人的收入虽不至有重大影响,但他减少的消费需求必然压低消费晶的价格,减少目前的投资需求,影响投资者的收入。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做,势必使总收入减少,其结果是使储蓄与消费二者都减少。这就是节俭反对论。
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节俭反对论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认为,在理解节俭反对论时,必须注意两点:第一,永远警惕逻辑上的合成谬误,即“对每个单独个人有益的事不一定因而就对全体有益;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精明可以是社会的愚笨”。具体地说,由于个人节俭与社会经济之间存在着矛盾,每个人要求增加储蓄的企图可以造成所有人都不能有更多的实际储蓄。第二,应根据经济的不同发展水平判断节俭的是与非。如果一个经济处在充分就业状态,国民收入中用于目前的消费越多,可用于资本形成的产品就越少,国民收入增加也就越少。在这种情况下,节俭的增加将不降低产出,而是会引起更多的投资,使国民收入增加,因而无论从个人,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节俭都是一种美德。而当一国经济处于萧条之中,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源和剩余产品,增加消费可以刺激投资,增加总需求,从而增加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节俭的增加只会使总需求减少,从而使产出下降,收入减少。这样,节俭这一古老的美德成了现代的罪恶。他由此得出结论说,在萧条时期恢复繁荣的好办法是,鼓励人们降低节俭程度,使储蓄的企图减少从而使消费增加。他指出,政府可以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加速或推迟资本的形成率,以使节俭的是非论失掉它在现实中应用的可能性。因此,“具有相同节俭倾向的个人和私营公司的两个社会,由于政府政策的不同,10年或100年后的发展结果可能大不相同”。比如,在生产能力相同的两个不同国家,一国政府鼓励人们储蓄,节制目前的消费,以把目前产出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净资本形成,结果,投资的增加使该国在以后的几年里超过只图目前消费而不顾将来的另一个国家。这说明,政府政策在利用节俭论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