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招安害了梁山的好汉,如果没有被招安他们最好的结局又是什么?

2025-02-05 21:51:5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一,历史上的梁山泊起义,就是被朝廷剿灭的。

宋徽宗时期,朝廷对外乞和,对内大释搜刮,把山东八百里梁山泊收归国有,对渔民课以重税,百姓不堪其苦。宣和元年,宋江等三十六人在梁山泊起义。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宋徽宗赵佶曾下旨招安,但没有结果。后朝廷派兵征剿,义军先后转战山东、河南、河北。“横行河朔、东京,官兵数万,无敢抗者。”

但宣和三年,义军还是被海州知州张叔夜设伏镇压,宋江被俘,起义失败。

二,小说《水浒传》中的梁山泊起义,从施政纲领看,假如不受招安,也只能是被朝廷剿灭。

晁盖主政,虽说要“与大宋皇帝做个对头”,却并没有明确的方略和措施,单凭杀富济贫,不可能有太大的作为。

宋江的做法,则是彻头彻尾的反贪官不反皇帝,以“忠义”和“博得个封妻荫子”为饵,招徕人众,壮大力量。最终目的就是招安。

假如不力主招安,宋江集团则失去了凝聚力,必然导致一大部分朝廷降将的离心离德。最终的失败也在所难免。

三,从《水浒传》的创作背景看,梁山泊起义,不具备推翻宋王朝的条件。

宋徽宗时期,北宋虽然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内部虽然有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但当时的主要矛盾并不是内部矛盾,而是民族矛盾。

其时金朝完颜阿骨打已经统一女真诸部落,剿灭辽朝,北宋正值“靖康之变”前夕,国人的目光主要是对准行将覆灭女真侵略者,而没有对宋王朝群起而攻之的愿望和趋势。另外,凭北宋王朝的实力,剿灭宋江起义,并不困难。

所以说,梁山泊的宋江起义,还仅仅限于在小范围内骚扰,不具备全国百姓群起响应,星火燎原,以推翻宋朝统治的客观条件。起义不可能有较好出路。

四,从作者施耐庵的创作意图看,梁山泊起义的失败,也是必然结局。

有人说《水浒传》写的是张士诚起义,《水浒传》里的军师吴用,就是作者施耐庵本人。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是元末张士诚起义的参与者,对张士诚接受元朝廷招安极端不满,由于张士诚投降了元朝廷,施耐庵离开了张士诚义军。

但是,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主角宋江,从招安角度说,就是又一个张士诚。

既然施耐庵对张士诚不满,却又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一个宋江。而这个宋江开始也有“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豪情,表明他也有晁盖一样的“与大宋皇帝做个对头”的愿望。但他后来却完全走到了自己的反面,为了招安费尽心机,许多人都认为晁盖是被他派人暗杀,拿史文恭做替死鬼,目的是为了坐上第一把交椅,最终让梁山泊接受朝廷招安。

这说明了作者施耐庵的内心矛盾:作者无法找到一个梁山泊义军既不接受朝廷招安,又有好的结局的平衡点。招安,势在必行。

另外,由于施耐庵的思想局限性,最终还是把梁山起义写成了《忠义水浒传》。这就决定了梁山起义悲剧的必然性。

回答2:

那么他们最好的结局就是继续待在梁山上,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不用去理会一些世上的纷乱之事,也不用担心别人去挑衅他们,非常的自由自在而且无拘无束。

回答3:

如果没有诏安的话,我觉得梁山好汉最好的结局一定是自立门户,有了属于自己的地方管辖,为那里的百姓造福。

回答4:

梁山好汉的结局也是被人杀害。因为当时朝廷开设了对梁山攻击,就算抵抗到底到最后也会被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