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俗称“烂肠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疫病,是威胁养猪业的一种主要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呈败血性变化,实质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呈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后期常有副伤寒及巴氏杆菌病继发。
1.病因
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和脏器及尸体,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废水、废料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猪瘟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此外,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
2.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5~7天,短的2天,长的可达21天。
(1)最急性型 多见于流行初期,猪发病突然,高热稽留,全身痉挛,四肢抽搐,皮肤和可视黏膜发绀,有出血斑点,很快死亡,病程不超过5天。
(2)急性型 最为常见,病猪在出现症状前体温已达到41℃左右,持续不退,表现行动缓慢,头尾下垂,寒战,口渴,常卧一处或钻入垫草内闭目嗜睡;脓性结膜炎,先便秘、后腹泻,粪便呈灰黄色;在下腹部、耳部、四肢、嘴唇、外阴等处可见出血斑;公猪包皮内积有尿液,用手挤压可流出浑浊、血色恶臭液体,哺乳仔猪发生急性猪瘟时,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如磨牙、痉挛、角弓反张或倒地抽搐,最终死亡。
(3)慢性型 病猪主要表现消瘦、贫血、衰弱、步态不稳、食欲不振、便秘和腹泻交替进行,死前体温降至正常以下,病程1个月以上,不死者长期发育不良而成为僵猪。
(4)繁殖障碍型 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母猪早产、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或产出弱小仔猪,先天性头部和四肢颤抖,数天后死亡。
3.剖检病变
急性型: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色淡,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粒大的出血点。脾脏有梗塞,以边缘多见,呈黑色小紫块。喉头黏膜及扁桃体出血。膀胱黏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胃、肠黏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形成纽扣状溃疡。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全身性出血变化不明显,由于钙磷代谢紊乱,断奶病猪可见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交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的黄色骨化线。
4.防治措施
(1)预防 ①免疫接种。②开展免疫监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正向间接血凝试验等方法开展免疫抗体监测。③及时淘汰隐性感染带毒种猪。④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⑤做好猪场、猪舍的隔离、卫生、消毒和杀虫工作,减少猪瘟病毒的侵入。
(2)疫情处理 ①立即报告,及时诊断。②划定疫点。③封锁疫点、疫区。④处理病猪,做到无害化处理。⑤紧急预防接种。疫区里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地区的生猪立即接种猪瘟兔化弱毒疫苗。⑥消毒,认真消毒被污染的场地、圈舍、用具等,粪便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