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很多时候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和现在我们常说的不和兄弟做生意是一样的道理,因为两个人的决策是存在分歧的,如果两个人合伙做生意那么会有一个不服另外一个,或者一个从中使坏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很多历史上的皇帝都会把打天下的功臣兄弟赶尽杀绝,以防止他们出现反叛等情况出现。
在这件事上做的比较厉害的就是刘邦,当年和他一起打天下的樊哙、韩信等都被刘邦即吕后以各种罪名刺死。刘邦死后,很多异姓王公也遭到吕后的赶尽杀绝,他们怕的就是这些人居功自傲,对于皇帝的政权会产生一些威胁,所以他们先下手杀掉。这样剩下的都是刘姓的子孙,天下也是刘家的天下。
对于自己功臣兄弟赶紧杀绝的还有朱元璋,朱元璋的性格多疑,而且又是农民出身,他的观念存在一些局限性。所以他为了防止自己死后,江山落入这些功臣的手里,先后诛杀了有功之臣如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
傅友德等等,有一次太子实在看不下去了,他问父王为何要诛杀这些有功之臣。朱元璋没说话,而是给了太子一根荆棘枝,荆棘满身是刺太子无从下手,朱元璋告诉他:“这根荆棘满身是刺,你拿不起,我现在是将你把刺磨干净了,这样你就好治理国家了”。所以这些荆棘上的刺就是很多有功之臣,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
所以历史上很多人都会在获得江山后对功臣进行诛杀,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汉朝的张良就是个例外,而明朝的汤和也是一个例外。这类人大多明白皇帝治国的道理,所以在功成之后他们大多选择隐退,不再过问朝政市局。对于功臣的处理上,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是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不论真假,至少这个办法会让很多功臣得以善终。
汉光武帝对士族做了一定的妥协,没有滥杀功臣,汉明帝也命把28位功臣的画像于洛阳南宫云台上。
晋武帝同光武帝做法。
晋元帝依靠王氏兄弟,即位后逐渐疏远,导致王氏兄弟数次打进健康,屠杀异己。
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除长孙无忌自杀,侯君集和张亮因谋反被处死外,其余皆善终。
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田承嗣、李怀仙最后时刻归顺唐朝,迫使史朝义自杀,终结了安史之乱。前两人常遭宦官谗言而被黜,但忠心不改,郭子仪于代宗时期再受重用;田承嗣、李怀仙等人受到赏赐并官复原职,最终酿成藩镇割据。
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收归兵权,免除朝廷血光之灾。
故问题不成立。
估计题主是针对这些人:
汉高祖杀了韩信、彭越和英布(但是放过了张良和萧何);
宋文帝忌檀道济而杀之,檀道济愤怒:汝等自毁长城;
尔朱荣平定六镇起义,杀葛荣,胡太后欲除之,入洛阳杀胡太后,魏庄帝杀尔朱荣,弟尔朱兆再杀魏庄帝,北魏分裂,高欢宇文泰开始掌权;
后唐庄宗杀大将郭崇韬,导致李嗣源反;后唐末帝欲杀石敬瑭,致使后者割让燕云十六州,并最终灭后唐,建立后晋;后汉隐帝欲杀大将郭威,致后者反,灭后汉,建立后周;
宋高宗杀岳飞,贬韩世忠;
明太祖手下除徐达、常遇春、邓愈、汤和、郭英、沐英、耿炳文等少数人外,其余人皆不得善终,李文忠被贬,朱亮祖被鞭死,傅友德、冯胜遭赐死,蓝玉罪至族诛(但其中朱亮祖本人横行不法,蓝玉贪污乱纪,本身罪可至死)。
历史上但凡杀功臣,一者皇帝本人私心过重,权力欲望太强,担心军人干政甚至乱政(刘邦、朱元璋),二来军权旁落,军人能左右政局,威胁皇权(南北朝,五代),无外乎这两点。很少有皇帝能做到和平演变,赵匡胤算一个,光武帝也算一个(东汉本身就是豪强起身,军人就是豪强代表,因此刘秀做了妥协),其余的要么共享富贵(靖难功臣),要么军人自请卸职(王翦),但最终都被剥夺兵权,远离朝政。
作者:骏扬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094502/answer/1720506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