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采纳大臣提出的“美人计”,选出越国美女献给吴王夫差,麻痹夫差的斗志。野史杂稗中如是说,越国大夫范蠡周游全国,遍访佳人。一日,在清清浣纱江畔,与家在古苎萝村西边的的西施(原名施夷光)相逢了。才子佳人,出演了一则一见钟情的故事。然而,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范蠡以“爱国”的名义,背叛、出卖了爱情。他把绝代佳人西施选进宫里,与其他美丽的越女一起,进行歌舞礼仪等“培训”。大约在公元前490年,把以西施为首的越女献给吴王夫差。
幸运而不幸的夫差,对能歌善舞、风华绝代的西施深爱不疑。从此,歌舞宴平;从此,对西施甚至越国深信不疑。
而越王勾践,在暗暗地做着复仇的各种准备。“卧薪尝胆”、“养精蓄志”、“励精图治”、“发奋图强”——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富兵强了;吴国,却在君王“从此不早朝”的松懈等现状中,逐步走向衰弱。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被围困在圣胥山的夫差走投无路,挥剑自刎。
无毒不丈夫。夫差在打败勾践后,给了勾践一条生路。所以,他最终败给夫差,是必然的。
何况,勾践等人太能忍了,自己忍辱负重,甚乃忍心送出自己国家的女子。以这些女子的屈辱与悲凉,换取越国东山再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这种手段不能不说是高明,然而,不免过于自私、卑鄙。在这些方面,夫差哪里是勾践的对手。
传说中,越国胜利后,范蠡归隐江湖,与西施浪迹天涯,做了神仙眷侣。善良的人们多么期盼如此美好的结局,无锡蠡园就是一个明证。
但是,范蠡配么,他配拥有如此结局么?
如果他爱西施,那么——
若西施流泪,先湿的应是他的脸;
若西施悲伤,最苦的应是他的心。
如果他爱西施,必然是期望深情相依,厮守终生,直至地老天荒。
谁能想象,把自己心爱的人拱手让出,送给他人,送给自己的敌人?
倒是夫差,爱了西施一生,疼了西施一生,宠了西施一生。虽然,这“一生”,只有大概的十七年。或许,他到死都还在念着这个是令他国破家亡原因之一的女子的名字。
无法想象,一个柔弱的女子,西施,在这十七年里,怎样的柔肠百转,怎样的万剑穿心,怎样的肝肠寸断。爱人与仇人之间,祖国与敌国之间,她何从判断,何从选择?
也许,西施无从选择,残酷的世界也不许她选择。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认为,西施背负着“祸国”、令吴国灭亡的恶名。
只有极少数人,能公正地站出来说话: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罗隐《西施》
在越国,西施能够得到“功臣”的荣誉吗?不可能!关于西施归宿的最有依据的说法,是被勾践夫人沉水淹死。
拥有“沉鱼”之美的西施,终究被沉入水中。
也好,还她一生流不尽的泪吧。
还她一颗冰清玉洁的女儿心吧。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公元前494年,越国攻打吴国,越国战败,被迫向吴国求和请降,为表示臣服,越王勾践在范蠡陪同下到吴国为奴,在吴国,勾践老老实实干苦力活,逐渐赢得了夫差信任。三年后,夫差赦免勾践、范蠡回国。回国后,勾践下定决心打败吴国,报仇雪耻。范蠡、文种等人出了不少主意,其中有发展经济、训练军队、增强国力等,还有一个计谋是送给夫差美女,以消磨他的意志。范蠡到民间物色美女,民女西施和郑旦被选中送到吴国。夫差见到这两个绝色女子,非常高兴,说:“越国贡献的这两个女子是勾践尽忠我吴国的证明呀!”
夫差手下的大臣伍子胥却不以为然,说:“勾践送美女,另有目的,大王接受,以后必有后患。”夫差听不进去,执意收下了这两个美女。郑旦后来生病而死。
在这一过程中,范蠡与西施产生了感情,并私订终身。越国于公元前473年打败吴国,实现了复仇的目的。范蠡立有大功,被封为上将军,但是他却急流勇退,毅然离开越国,带着恋人西施泛舟江湖。据《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这是说范蠡与西施,离开了越国,来到了理想的乐土,过上了美满的生活。
范蠡与西施这样的结局,使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中国老百姓津津乐道,回味无穷。古往今来,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国人理想生活的代名词和文化符号,广为流传。在文学、戏剧中,关于西施题材的作品不可胜数。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虽然优美动人,却无历史依据。《史记》清楚记载,范蠡离开越国后,带领全家人来到齐地,“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在这里,根本没有西施的影子。后来,范蠡到陶经商,也没有西施。
西施与范蠡 有一首通俗歌曲这样唱道:“爱情是什么?是朝露?是美酒?是蜜糖……不管是什么吧,反正鲜亮一阵子,沉醉一阵子,甜蜜一阵子,就和你‘拜拜,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爱情是什么?问问西施和范蠡。 关于西施和范蠡爱情的描写,在唐宋时就已滥觞,在诗词和一些笔记中都有涉猎。如:“娉婷初出芋萝春,一笑当年国自倾。丝网珠玑迷去路,鸱夷风月倍多情"((宋)姚宽)而真正敷演成故事的,最早大概要算梁辰鱼的《浣纱记》。再后来便成为描写吴越春秋的文学作品里不可或缺的一段最动人的故事。究其原因,是因为这段恋情太不寻常了。 区区一男一女之间的恋情份量这般沉重,沉重得真正能叫一声“惊天地、泣鬼神”恐怕在浩瀚中国历史上也属麟角凤毛,不可多得的。相比之下,诸如梁祝、西厢、宝黛这些爱情专门家们也恐怕是要自愧不如的。 有人说,且慢,先搞清楚西施和范蠡是不是一对恋人。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至多只是一些尚有争议的说法:“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吴越春秋》),这并不足以说明两人之间有着刻骨铭心的爱情。 当然,2500年前的事情到底是圆是方谁也不敢下个定论,但依情依理,这两人之间是必定要发生一些故事的。 一个倾国倾城,顾盼生辉,聪明绝伦而又深明大义,是巾帼中的豪杰;一个风流倜傥,玉树临风,文韬武略而又胸怀大志,是须眉里的英雄。两个人在同一个事件中聚到一块,把两条命捆在一起去完成同一个任务。怎么不能英雄爱美,惺惺相惜,演出一场爱情悲喜剧呢? 历代文学家们的叙述,实在不可能是杜撰的。 说说这段悲壮的爱情吧。 很少能见到个人的感情这么直接地联系着国家的安危。西施和范蠡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然而他们的恋情即使不至于导致越国的再次沦丧,也将延续越国的苦难。范蠡献不献出西施,不单单是夫差会不会“苏台日夜惟歌舞’’([唐]汪遵)的问题,还有个勾践依不依的问题。以勾践的心胸而言,要是范蠡把西施留在自己身边,难免是要起疑,起嫉的。那末,君臣失和,国难指日可待了。 惟其悲壮而沉重,才显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惟其多难,才有那种任凭“天柱折、四维绝’’海枯石烂的坚贞。一念仅存,忍辱负重,等到功成之日,驾一叶扁舟,携手悄然离去,“不知所终”,又是何等的潇洒。这种大气,这种坚贞,这种潇洒,岂是常人所能企及的! 真该让那位很迷茫地在问“爱情是什么"的女歌手来听听这场爱情交响曲,这曲千古绝唱! 当然,即便如何,也还是有人颇不以为然,要在旁边指指戳戳。这就应了一句古话,叫做:“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其实这并不奇怪,每个人都受着所处时代的局限,受着各自的道德观、价值观的约束,见妍见丑,是鹿是马,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来。 其中之一便是“贞操论”,觉得西施既已嫁给夫差,就不能再与范蠡一起隐居,否则违背了“一女不嫁二夫”的规范。而范蠡再娶西施j面子上也不大好看。“归之于吴,是吴之夫人也。仍同泛湖之游,是必欲其更二夫矣。沉之以灭其迹,而使少伯无风清月白之叹,又适所以成西子处耳。”([明]钱人楷),宁可把西施沉入江中,让范蠡断了念头,还说是为了成全西施的名声。这位老先生实在是迂得可恨。他大约是以程朱理学为其行事准则的。不知他想没想过,西施范蠡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百越之地还刚刚走出蛮荒,披发纹身,崇拜图腾,原始色彩还相当浓郁,连周礼恐怕尚未“普及",那时的人们,敢爱敢恨,敢作敢为。“一女不嫁二夫”只怕于他们只是天方夜谭罢了。 相比之下,倒还是老百姓没有顾虑,他们一心只想成全这对恋人,全不顾什么礼法之类。嘉兴县南有座“语儿亭",相传范蠡送西施去吴国,相依相伴,难舍难分。一走走了三年。到了这里,路上所生的孩子已经周岁,会说话了。故而此亭唤作“语儿亭",(见陆广微《吴地记》) 看看,多么大胆,多么不加掩饰。即便是有点荒唐,却把对这对恋人的同情、赞赏、祝福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了。 爱情是什么,不是朝露、美酒和蜜糖,爱情是奉献,而且不仅仅是为所爱的人作奉献。 伟大的爱情,要有伟大的奉献做基础。
范蠡:生于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我囯长达五千余年的封建传统,均以“士、农、工、商”为列,士为首,商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须着一黑一白之劣规,故范蠡一生虽有辉煌业绩,然终因弃官经商的经历使他无缘与历史名人共同载入史册。) 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学富五车,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槜李之战(今浙江嘉兴),吴王阖闾阵亡,因此两国结怨,连年战乱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阖闾之子夫差为报父仇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决战,越王勾践大败,仅剩5000兵卒逃入会嵇山。范蠡遂于勾践穷途末路之际投奔越国,“人待期时,忍其辱,乘其败……”“持满而不溢,则于天同道,上天会佑之;地能万物,人应该节用,这样则获地之赐;扶危定倾,谦卑事之,则与人同道,人可动之。” 他向勾践慨述“越必兴、吴必败”之断言,进谏:“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被拜为上大夫后,他陪同勾践夫妇在吴国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君后勿悲,臣与共勉!” 三年后归国,他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为了实施灭吴战略,也是九术之一的“美人计”,范蠡亲自跋山涉水,终于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巾帼奇女——西施,在历史上谱写了西施深明大义献身吴王,里应外合兴越灭吴的传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于灭吴,成就越王霸业,被尊为上将军。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在举国欢庆之时,范蠡急流勇退,遂与西施隐姓埋名、泛舟五湖。 史载范蠡“灭吴后,离越浮海到齐,称鸱夷子皮。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称陶朱公,以经商成为巨富。” 据传,灭吴后范蠡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乡梓,其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可是三年后,他再次激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的他第三次迁徙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当地民众皆尊陶朱公为财神,即为我国儒商之鼻祖。 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军事宗旨: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为后世称道并沿用。 范蠡著名的经济思想:“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著作有《计然篇》;在《国语·越语下》《史记·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汉书·艺文志》记有范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 西施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婵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范蠡:生于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17年)字少伯,春秋战国末期,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