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2006年的
2006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计划通过10年~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
背景
之所以要规划海西经济区,从国家层面来说,这个经济区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前沿,它的发展对于促进两案的经贸往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此外,海西开发区处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有利于这几个发达地区的进一步协作。而从中部崛起角度来看,加快海西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新通道。最后,就福建省自己来说,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其区位优势,以及一些政策优势。早在国家十一五规划里,就已提出发展海西经济区。在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再次提到要加快海西地区以及其它台商投资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2007年,福建省政府也出台了《海西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加快基础设施加强,加快先进的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全方位地发展商贸与金融。根据规划,未来将以福州、厦门和泉州作为三大中心城市并赋予不同的功能定位。首先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今后四年,福建高速公路平均年投资300亿元以上,建成“两纵四横”主干线;港口年投资近100亿元,2012年将形成3个亿吨大港;此外还将完成“两纵三横”的铁路网络建设和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布局。
1954年1月25日设立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55年12月12日,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改设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1963年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改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藏族自治州。
海西州因地处青海湖以西而名。民国时属都兰县辖地。
古为羌地,汉时州境东部为先零卑禾等人部落活动范围,西部属“�羌”驻牧地。唐时隶属吐蕃腊城节度使至宋代。元代,西北地区为甘肃行省沙州路辖区,其余大部分地区为宣政院所属吐蕃等处宣慰司辖区。明初,定为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四卫地,由西宁卫兼管。清雍正三年,编定青海蒙古左右两翼盟29旗,州境划定9个蒙古旗,统归“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民国元年海西地区隶属青海省办事长官。民国19年(1930)改都兰理事为都兰县,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青海省政府。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1月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驻地察汗乌苏),辖今海西州全境,直隶省政府。1952年9月26日,撤销都兰县,设立县级“都兰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驻地察汗乌苏)。
1954年1月25日设立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自治区人民政府驻都兰蒙古族自治区察汗乌苏。辖都兰蒙古族自治区(由原都兰县自治区部分地区设置,相当于县级)、天峻藏族自治区(由原都兰县自治区部分地区设置,驻唐乃亥。相当于县级)、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1953年12月原都兰县郭里峁哈萨克族自治区改称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驻格尔木,相当于区级)。
1955年12月12日,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改设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都兰县察汗乌苏。原都兰蒙族自治区改设都兰县(驻香日德镇),原天峻藏族自治区改设天峻县(驻热那亥)。同年10月23日建立格尔木临时工作委员会,驻格尔木,属柴达木工作委员会领导。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辖2县及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由自治州直辖的区级行政单位)。
1956年设立德令哈临时工作委员会,驻巴音河;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辖2县、1工作委员会。1958年撤销德令哈临时工作委员会,改设德令哈县;同年11月设立县级的茶卡工作委员会,领导原属都兰县的茶卡和南柯柯、北柯柯、王家、希里沟4乡。茶卡工作委员会驻希里沟,属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领导;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辖3县、1工作委员会。
1956年设立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驻大柴旦。辖茫崖、格尔木、唐古拉山(驻温泉)、马海4工作委员会。1957年撤销柴达木盆地工作委员会,改设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仍辖茫崖、格尔木、唐古拉山(驻温泉)、马海4工作委员会。1958年柴达木盆地行政委员会改名为柴达木行政委员会。
1959年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与柴达木行政委员会驻大柴旦合署办公。撤销茶卡工作委员会,改设乌兰县(驻希里沟);设立县一级的冷湖市临时工作委员会(驻冷湖)。都兰县驻地由香日德镇迁察汗乌苏;天峻县驻地热那亥改名新原;茫崖工作委员会由茫崖迁驻油砂山;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迁托托河沿。
1960年以马海和格尔木工作委员会的部分地区设立大柴旦市;撤销冷湖市临时工作委员会,设立冷湖市;撤销格尔木工作委员会,以原格尔木工作委员会的部分地区设立格尔木市。辖3市、4县、3工作委员会。
1962年撤销德令哈县,并入乌兰县。1963年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州改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由大柴旦市迁驻乌兰县德令哈。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原柴达木行政委员会所属大柴旦、冷湖、格尔木3市和乌兰、都兰、天峻3县划归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领导。自治州辖大柴旦、冷湖、格尔木3市,乌兰(驻希里沟)、都兰(驻察汗乌苏)、天峻(驻新原)3县和茫崖(驻油砂山)、马海、唐古拉(驻托托河沿)3工作委员会。
1963年撤销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原柴达木行政委员会所属大柴旦、冷湖、格尔木3市和乌兰、都兰、天峻3县划归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
1964年撤销冷湖、大柴旦2市和马海、茫崖2工作委员会,将冷湖、大柴旦、茫崖3地区分别设立冷湖、大柴旦、茫崖3镇,由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直接领导。将马海地区划归冷湖镇领导。撤销唐古拉山工作委员会,并入格尔木市。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辖格尔木市及乌兰、都兰、天峻3县。
1965年撤销格尔木市,改设格尔木县。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辖乌兰(驻希里沟)、都兰(驻察汗乌苏)、天峻(驻新原)、格尔木4县。1966年4月,州府由大柴旦迁驻德令哈。
1984年5月,根据青、新两省(区)座谈会议纪要,州内哈萨克族群众全部迁回新疆,国务院遂于1985年4月24日批复(国函[1985]60号),将海西州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5月21日正式更名。
1988年4月19日,民政部批准(民[1988]行批1号)设立德令哈市(县级),以德令哈镇和乌兰县的怀他头拉、戈壁、郭里木、宗务隆、畜集五个乡为德令哈市的行政区域。
1999年海西州辖2市(格尔木,德令哈)、3县(都兰、乌兰、天峻)、3个行政委员会(茫崖,冷湖,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共43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的31.23万人。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海西州总人口332094人。其中:格尔木市 135897人、德令哈市 83585人、乌兰县 36015人、都兰县 57670人、天峻县 18927人、大柴旦(大柴旦镇 4405人、锡铁山镇 3431人、鱼卡乡 1105人)、冷湖(冷湖镇 2185人)、茫崖(花土沟镇 11131人、茫崖镇 5213人、尕斯乡 164人)。
2001年2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1号文批复:①撤销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乡,设立怀头他拉镇;撤销郭里木乡,设立并命名为尕海镇(镇政府设在尕海)。②撤销天峻县天棚、关角2乡,合并设立并命名为新源镇(镇政府设在天峻县县城)。③撤销都兰县夏日哈乡,设立夏日哈镇。④撤销乌兰县巴音乡,并入茶卡镇。⑤将天峻县生格乡政府驻地迁至野马滩(青新公路451千米处)。
2001年8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81号文批复:格尔木市设立东城行政委员会、西城行政委员会和察尔汗行政委员会作为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与此同时,青政函〔1997〕21号文件停止执行。
2002年底,海西州辖3个街道、14个镇、27个乡,263个村(牧)委会、32个居委会。2003年底,海西州辖8个街道、14个镇、27个乡,277个村(牧)委会、63个社区居委会。
2005年12月12日,海西州人民政府《关于全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通知》(西政[2005]63号):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海西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批复》(青政函[2005]105号)精神,现将全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通知如下。
一、德令哈市 1、撤销戈壁乡,设立并命名为柯鲁柯镇,镇政府驻地迁移至原德令哈农场场部所在地浩门都谷。将尕海镇的民兴、民乐、平原三个村划归柯鲁柯镇管辖,实行镇管村体制。 2、撤销宗务隆乡。将原宗务隆乡的白水河村、巴音河东村、巴音河西村、巴音河中村、甘南村划归河西街道办事处;将原宗务隆乡的东山村划归河东街道办事处;将原宗务隆乡的红光村划归火车站街道办事处;将原宗务隆乡的伊克拉、乌察汗、陶斯图三个村划归蓄集乡管辖。
二、格尔木市 1、撤销郭勒木德乡,设立郭勒木德镇,镇政府驻地和镇区行政区划范围不变,实行镇管村体制。 2、撤销唐古拉山乡,设立唐古拉山镇,镇政府驻地和镇区行政区划范围不变,实行镇管村体制。 三、都兰县 1、撤销宗加乡和诺木洪乡,设立宗加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诺木洪乡政府驻地诺木洪,实行镇管村体制。 2、将香加乡的幸福村划归香日德镇管辖。
四、乌兰县 1、撤销赛什克乡,并入柯柯镇。 2、撤销铜普乡,设立铜普镇,镇政府驻地和镇区行政区划范围不变,实行镇管村体制。
五、天峻县 1、撤销尕河乡,并入苏里乡。 2、撤销木里乡,设立木里镇,镇政府驻地和镇区行政区划范围不变,实行镇管村体制。 3、撤销江河乡,设立江河镇,镇政府驻地和镇区行政区划范围不变,实行镇管村体制。
六、大柴旦行委 撤销鱼卡乡,并入大柴旦镇。
七、茫崖行委 撤销尕斯乡,并入花土沟镇。
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