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鼓楼广场详细资料

历史、面积、现在主管部门、组织机构
2025-01-06 08:53:1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南京鼓楼广场是南京市的主要城市广场之一,1959年开辟北京东西路的同时修建,有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央路(以上三条干道开辟于民国年间)、北京东路和北京西路五条干道在此交汇,形成南京市的交通枢纽。曾经作为南京市大型集会和活动的场所,其名称来源于其西侧的南京鼓楼。
主要建筑
电信大楼、邮政大楼、中信银行大楼,鼓楼医院大楼、南京消防大楼、南京大学校舍、东南大学校舍、宋子文公馆、鼓楼、大钟亭。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中心的鼓楼岗。建于海拔40米的高岗上,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建筑分两层,下层为台座,砖石砌筑,城阙状,东西长44.4米,南北宽22.60米,高8.9米。南北两面各有拱门贯穿前后,中门券高6.5米,宽6.35米;左右二门各券高5.28米,宽4.70米。两边拱门内又各有二藏兵洞,能驻百人,当时御鼓官率兵居此镇守。东西两端各筑青石台梯40级,直达台面,梯孔之上建歇山顶梯宇一座,以防雨水下注台梯,台座横向正中和偏前各开漏窗两口,以供巷道、台梯通风采光。上层为楼,与台座等大,分为中殿与东西两殿,滴水直落台座之外。登楼远眺,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原殿内设大鼓2面、小鼓24面、云板1面、牙杖4根、点钟1只、铜壶滴漏1架、三眼画角24板等,用于昼夜报时用,后又为迎王选妃送诏书之用,后均散失。清初,此楼坍塌,残存台座。康熙二十四年(1685),于台座上建楼、立碑,改称"碑楼"或"畅观楼"。晚清时维修改建,改建的楼中为大殿,周边有柱础回廊。大殿为二层,屋顶为歇山顶重檐四落水木结构。重檐翘角下雕有凤立于花丛山石上、双狮戏球等吉祥物和套叠彩绘图案。1933年以鼓楼为主体建立鼓楼公园,占地3万多平方米。

回答2:

南京鼓楼广场是南京市的主要城市广场之一,1959年开辟北京东西路的同时修建,有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央路(以上三条干道开辟于民国年间)、北京东路和北京西路五条干道在此交汇,形成南京市的交通枢纽。曾经作为南京市大型集会和活动的场所,其名称来源于其西侧的南京鼓楼。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中心的鼓楼岗。建于海拔40米的高岗上,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建筑分两层,下层为台座,砖石砌筑,城阙状,东西长44.4米,南北宽22.60米,高8.9米。南北两面各有拱门贯穿前后,中门券高6.5米,宽6.35米;左右二门各券高5.28米,宽4.70米。两边拱门内又各有二藏兵洞,能驻百人,当时御鼓官率兵居此镇守。东西两端各筑青石台梯40级,直达台面,梯孔之上建歇山顶梯宇一座,以防雨水下注台梯,台座横向正中和偏前各开漏窗两口,以供巷道、台梯通风采光。上层为楼,与台座等大,分为中殿与东西两殿,滴水直落台座之外。登楼远眺,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原殿内设大鼓2面、小鼓24面、云板1面、牙杖4根、点钟1只、铜壶滴漏1架、三眼画角24板等,用于昼夜报时用,后又为迎王选妃送诏书之用,后均散失。清初,此楼坍塌,残存台座。康熙二十四年(1685),于台座上建楼、立碑,改称"碑楼"或"畅观楼"。晚清时维修改建,改建的楼中为大殿,周边有柱础回廊。大殿为二层,屋顶为歇山顶重檐四落水木结构。重檐翘角下雕有凤立于花丛山石上、双狮戏球等吉祥物和套叠彩绘图案。1933年以鼓楼为主体建立鼓楼公园,占地3万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