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人人夸奖的“乖小孩”,只是父母一厢情愿的满足,并非孩子内心的抉择。
台湾作家小野曾讲过他一对儿女的故事,一个很自我,“不懂事”的哥哥和一个“懂事”的妹妹。
哥哥很自我,每次都选最好的、最大的、最贵的,总是反反复复、犹豫不决。
妹妹则很“坚定”,没有一丝犹豫,总选择最简单合宜的。
有次,全家去香港玩,哥哥和妹妹回程可以去玩具反斗城各挑一个玩具。妹妹一开始就挑了个哪里都买得到,不到一百元的小黑板。
而哥哥从进门起,一直挑一直换,最后挑到一个八百元的蝙蝠侠。结账途中,看见一个限量版、要价四千元的蝙蝠侠,又换。
事隔二十多年,妹妹对这件事还耿耿于怀。
她跟小野说,她选完就后悔了,可是大家都赞美她的坚定、懂事,拿她的表现骂哥哥,所以她不敢换。
但事实上她很羡慕哥哥,每次都这么坚持的要,不惜大哭大闹,最后都能得到想要的。
小野说大家都一直以为妹妹有“主见”、“懂事”,于是他们无意识的就将更多的关注给了哥哥,而忽略了妹妹。
而妹妹只是因为父母的夸奖与认同而不得不表现的一种“懂事”,将自己的欲望埋藏在心里。
后来他们的成长也出人意料。
“不懂事”的哥哥,一路上都在拼命地“要”,大学毕业后没拍过电影也非科班出身的他,想出国学电影专业,竟然还要报考美国电影研究所最好的前十所学校。
结果竟然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毕业作品在回国后还获得了金穗奖。
然而“懂事”的妹妹,高中时面临了很大的困惑。那年她没考上前三志愿,这个挫败让她对自己没自信、对学习产生怀疑,甚至萌生出了休学的想法。
小时候表现越“乖”的孩子,他们压抑了自己的情绪和内心的想法,承受的压力也越多,以至于长大后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而小时候活得越自我的孩子,越敢于表达自己,追求自己所要。
就像德国心理学专家说的,能够同长辈进行真正争辩的孩子,往往在成长中都更具潜质。
往往越懂事的,越没人疼;往往越明事理的,越没人懂。
《奇迹男孩》中,奥吉的姐姐维娅就是个特别懂事、明事理的女孩。
4岁之前的维娅,天真无邪,拥有家人全部的爱,所有人都围着她转。
她是家里唯一的公主,家人将所有的关系与爱给了她。
但奥吉的出生打破了这一切,因为先天性畸形,父母把全部的爱都给了这个残疾的小男孩。
父母无意中忽略了维娅,因为在他们眼里维娅是懂事、听话的孩子,她可以很好的照顾自己,她不需要父母操心就能过得很好。
然而父母将所有关注给了弟弟奥吉时,他们却不知道,维娅心里其实也很苦,她会对着家里的小狗说:“有人想知道我今天过得怎么样吗?”
有次妈妈在陪着维娅说话聊天,这时弟弟的心情不好,在发脾气,妈妈立马就被弟弟吸引走了,留下维娅自己。
总说懂事的孩子可以让父母省心,其实是他们隐藏起了掩盖在乖巧下面的情绪。
他们也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更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所以他们穿上听话的外衣,对父母表示理解,但内心并不开心。
然而他们表现得越懂事,越体谅父母,而父母越容易忽略他们。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懂事的孩子缺人疼。”
我们总是把精力与关注放在家里那个闹腾、不乖巧、哭闹的孩子身上,往往会忽视那个听话懂事的孩子。
甚至我们还把孩子的懂事当成理所当然,认为她本该如此,不需要我们额外的付出与照顾。
可孩子终归是个孩子,她的懂事也是在向父母表达:我也需要你们的爱,需要你们的陪伴。
只不过她没有直接说出来而已。
当我们哭着对父母说:“为什么你们这么偏心?”
他们都会很认真的回答:“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我的孩子,我怎么会偏心呢?”
然而事实就是如此的偏心。
在热播韩剧《请回答1988》中作为老二的德善就是被父母忽略以及不公平的对待。
女主德善在家中排行老二,性格活泼可爱,但学习不好,上有一个成绩优异的姐姐,下有一个独子弟弟。
在这种“天然的劣势”下,德善成为家中最不受关注宠爱的孩子。
德善和姐姐的生日差三天,每次过生日只能在姐姐过完后,蛋糕上拔掉三只蜡烛继续过。
德善每次都说想过自己的生日,爸爸妈妈却总是敷衍说明年,明年就单独过,然而明年复明年。
又一次姐姐的生日宴上,爸爸妈妈又一次顺带着给德善过生日,德善委屈地抱怨自己受到的诸多不公,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开始厌弃。
后来,她爸爸向德善道歉还专门为她过了生日。
总以为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偏心了,会对德善有所弥补。
德善一直善良、谦让、大度,她希望她做的能被父母看见,能被父母认可,也能得到他们的关爱。
然而家里煤气泄漏,爸爸妈妈把姐姐弟弟背出家门,一家四口在门外喘气休息,居然忘记了还有德善在屋里。
德善自己一个人爬出房门,如果不是德善自己爬出门弄出响声,他们不知要到何时才能想起还有一个女儿在里面。
电视剧中德善有一段内心独白:
这一天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因为二女儿的悲哀是一直存在的,就像这个世界所有的老二一样,姐姐因为她是姐姐,弟弟因为他是弟弟,所以都得谦让着。
就像我们俗话说的:头生稀罕小的娇,要苦苦到半拉腰。
然而父母的偏心,让不被待见的孩子一直渴望得到认可与爱,在他们的心里留有一个坑,一个需要被父母的爱填满的坑,却一直没有被填满。
最普遍也最世俗的做法就是加倍孝顺,渴望父母能突然醒悟到他们的付出,从而再得到以前没有得到的父母的爱,来将这个坑填满,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感。
然而就怕过度的孝顺,以及寻求父母认可而失去了自我。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专家·彼莱玛研究发现:为人子女,无论是被偏爱的还是被忽视的,都常常感到父母的偏心。
如果对一个孩子好过另外一个孩子,他们长大以后一直到了中年,都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在天涯论坛曾有留言,自己因为陷在父母偏心的怪圈里,抑郁到无法自拔。
她说:
小时候很多事情不记得,但只记得什么都要让着弟弟,以至于有好吃的就想当然的要留给弟弟,自己带弟弟没带好就很害怕,认为带好弟弟是姐姐应该的。
尤其有次,弟弟要上学,爸爸带他们两个去新华书店,爸爸给弟弟买了新字典,而她想要新书皮的时候,被爸爸的一句话镇住了:没有你的,那是弟弟的。
她说她仍记得当时的情景,爸爸理所当然的表情,可是从那开始后,她感觉一切都变了,以前认为正常的事情也开始感觉不舒服,她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偷偷的躲在被窝里哭泣。
甚至变得犹如祥林嫂,反复的和每一个亲近的人诉说这段经历,然而依然没能走出来这个漩涡。
还有很多被偏心对待的孩子说:
每次想到所有的好东西都需要自己让给另一个父母宝贝的孩子,甚至自己的基本需求都不被父母满足,就觉得人生了无生趣。
如果难以得到父母的关注,孩子的心理会发生悄然的变化,有的接受现实,另寻出路,其外界寻找认可与爱。
而有的孩子就会陷入一生难以摆脱的心理怪圈,成为更易抑郁、自卑与焦虑的人。
甚至有些孩子会出现逆反行为,与父母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身为父母,要知道自己的偏心无论是对被忽视的孩子,还是被偏爱的孩子,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孩子是很敏感,他们只是不说,不要看到孩子的懂事,听不到孩子的眼泪。
因为太听话的孩子往往是得不到父母关注的,所以这些孩子也真的是特别的可怜,明明他们已经做得很优秀了,却不受父母的待见。
因为父母对于儿女的很多期望都是自己无法完成的想法加在了儿女身上,如果只是孝顺但没有事事顺着他们的心意,他们也不待见儿女。
这种情况很常见,越是孝顺的孩子,却得不到父母的待见,因为孝顺的孩子比较老实,不会讨好老人,更不会说甜言蜜语,只会埋头苦干。
孩子越懂事,越容易被父母忽略,这是中国许多家庭的普遍现象。懂事的孩子父母觉得他不用怎么管教了,所以会把大多数时间花在不听话的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