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5年3月9日,莫扎特在他的作品目录中做了如下记录:“一首钢琴协奏曲”。在完成宏大的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刚好一个月后,写下的这个简短的记述,无疑意味着一项伟大的成就。这两首作品之间的反差是再明显不过的了。d小调充满了冲突和情绪化,而C大调则洋溢着宁静和庄严。
莫扎特不止一次地接连写出两首呈现出截然不同情感的大型作品。其他类似的例子还有两首弦乐四重奏C大调(K.515)和g小调(K.516),以及最后两首交响曲g小调(K.550)和C大调(K.551)。从一种情绪直接转化到相反的情绪,这样的反差显示了作曲家非常灵活多变的特征。在1785年初,这种趋势是很明显的:在d小调的暴风雨过后,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则唱起了和平颂歌。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音乐以一种莫扎特式的军队行进主题沉稳地开始,由弦乐齐奏出稳定而又有些拘谨的旋律。这个小心的行进得到一小段歌唱乐句的回答,接着其余的乐器加入演奏。这三个动机为丰富的管弦乐引子提供了素材,并且迅速地壮大和发展出至少十二个独自而有相互关联的主题。这些动机精巧地扩展和交织在一起,所以,不难想像当时莫扎特的朋友狄特斯多夫(Dittersdorf)的描述:
“他拥有惊人的丰富乐思,令人觉得他在无度地挥霍。他根本不留丝毫剩余给听者。当你想仔细品味一个乐思之美时,下一个新的而且更美的乐思接踵而至。音乐就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地进行下去。”
这种创造性使莫扎特同时代的人既惊讶又迷惑。他就是依照这样的逻辑发展他的乐思。每一个乐思都必然地自前一个之中滋长出来。假若把它看成一个整体,音乐所反映的统一性,就像一块经过精巧切割的钻石所反射的光芒:每一个切割面都有它自己的魅力,同时它又是整体中的一部分。
(4段02分14秒)木管乐器在精彩的对话后,甜美地召唤独奏乐器出场,钢琴自信地加入,奏出由一串持续的颤音而开始的第一主题。当弦乐反复隐秘地进行时,钢琴意气风发地应答,音乐华丽地展开。(4段03分22秒)开始的连接段音乐非常接近莫扎特著名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中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4段03分58秒)开始的第二主题轻盈宁静,虽然它是g小调,而莫扎特也通常用g小调来表现烦恼的情感,但在这里却没有丝毫悲剧的暗示,充满了莫扎特式的快乐和秀丽。
在第二主题末尾,(4段04分26秒)由钢琴不露痕迹地开始发展部,弦乐接着奏出从容的装饰,钢琴与乐队开始进行频繁的对话,各个主题纠缠不休。(4段10分36秒)军队行进主题再度出现并完全发展后,将钢琴引入华彩乐段。
(4段13分33秒)其它乐器轮流进入,将引子再现。最后乐章以令人惊讶而滑稽的曲调作为结束。
第二乐章——行板,F大调,4/4拍子,复三部曲式
这个优美的乐章因在电影《艾维拉·马蒂根》(Elvira Madigan)中被采用而闻名。它是一首崇高的幻想曲,把我们带到了《费加罗婚礼》的最后一幕。这段音乐描述出情人幽会的醉人花园,一片秋色朦胧的景致。此情此景,象小号和鼓这样的乐器只有销声匿迹了。
F大调经常激起莫扎特最富诗韵情怀的言语。加弱音器和分了组的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在拨奏的低音大提琴衬托下,构成了缠绵抒情的伴奏背景,接着(5段00分05秒)第一小提琴在管乐器带有幽雅情调的伴奏下,奏出飞扬的主旋律,如同波光闪烁的溪流,幽静平缓地流动。
但由全体乐队奏出的沉重叹息带来紧张的气氛,暗示着面纱后面的不安。莫扎特让主旋律下降了两个八度以抒解气氛。并引出钢琴轻柔的主题。
(5段02分29秒)开始的中段,音乐频繁地转调,由此带来了多姿多彩的变化。但莫扎特仍然保持了音乐整体风格的统一,即保持了刚开始的主题那宁静安详的气氛。
(5段05分12秒)是改变了的再现部。乐章伊始的音乐不仅在这里得到了再现,而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后以一小节富有魅力的三连音结束了本乐章。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音乐以C大调开始,将听众又带回到第一乐章的庄严气氛中。小提琴奏出充满活力的八小节的第一主题,整个乐队为它加重音,并由钢琴加以重复和发展。
在一段简短生动的对话后,(6段00分52秒)钢琴奏出第二主题,乐曲转入明确的G大调。
(6段02分31秒)音乐开始进入展开部,在这里主要发展了第一主题。在双簧管和低音大管伴奏下,(6段05分42秒)钢琴奏出一个带切分音列,并进入华彩乐段。
这首协奏曲有两段华彩乐段,一段在第一乐章,另一段在末乐章。莫扎特在他的许多协奏曲中都直接写出华彩乐段,但这首却没有直接写出,而是留给演奏者即兴发挥。(6段06分20秒)开始了乐章开头的凯旋和欢乐的音乐,最后在钢琴奏出的令人兴奋的高潮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