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中,狗算是具有代表性的物种。多项证据表明,狗曾是狼家族的一员。多年的人类驯化,让灰狼家族中的一支逐渐改变了容貌,性格也变得更加温顺,开始与人类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是如今的狗。
既然人类当初驯化狼使其变成了狗,为何当初没有尝试驯化老虎,让其为人类所用呢?美国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他的著作《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提到了这样一个原则,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他认为,可驯化的动物都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简单来说,动物是否能够被人类驯化,早已被自然所决定,并不是外部因素所决定。人类只是让这一特征被显现出来而已。
事实上,在几千万年的进化中,人类几乎尝试了所能接触的全部大型哺乳动物,可是只有14种最终被人类驯化成功。其数量之少确实令人费解。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甚至称,那些动物注定要永远野生。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狼获得了人类驯化的偏爱,而老虎却只能在自然界尽情释放野性?我们可以从以下这3个角度简单地探讨一下。
食物的转化率
食物的转化率本质上是饲养的成本问题。能量的流动关系告诉我们能量是随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越高级的物种能量的利用率越低。因此,相比较吃草的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可能需要消耗更多的食物。
我们可以假设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那么1000斤猪食可以养100斤猪,如果老虎以猪为食,只能够维持10斤的老虎生存。而在原始社会,人类的食物也极度匮乏,哪里有多余的食物去供养老虎。
有人可能会问,狼不也是肉食动物吗?瑞典的一个科研小组称,几万年前,一部分的狼发生了基因突变,让它们具备了消化淀粉的能力,这让狼开始被人类的剩菜剩饭所吸引,逐渐转化为如今的狗,也因此变成了杂食性动物。
总之,基因改变让一部分狼变成了杂食性动物,这让它们对食物的利用率有了提高,也为人类驯化它们提供了契机。
社会结构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一些动物种群中也存在着严格的社会等级。它们生活范围重叠,却互相包容而不排斥。比如,牛、羊、狼等在其种群中都存在领头动物,其他群体也乐意跟随,听从领头动物的支配。
由于这个原因,这些动物在被集体看管时就会尤为轻松,往往控制住领头动物的位置,就能控制整个种群。而老虎多为独居,领地意识极强,侵入其领地的动物不是伤亡惨烈就是命死敌手。
因此,群居与独居的特性让人类驯化了狼变成了狗,而老虎却始终不能被驯化。
猎捕方式
人类驯化动物最初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当作食物来源或者用来干活,另一个是协助狩猎,而狼正好是后者。狼属于群居动物,多以长途奔袭,围攻猎物,使猎物在疲惫与惊恐中失血而亡。
原始人类的狩猎明显与犬科动物更加契合。原始人类曾是最优秀的长跑者,当人类从树林来到草原,身体机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去适应奔跑。脚趾变短增加了身体稳定性,向上弯曲的足弓起到了减震作用,全身的体毛褪去,更是让人类身体的散热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有人猜测,原始人类追逐猎物的速度很可能大于现在的马拉松运动员,距离也更远,耐力更久。这对于以伏击为主的猫科动物来说显然是达不到的。因此,当人类在猎捕猎物时,只有狼能够坚持下来,有力气跟着打猎。
总而言之,正是由于狼在猎捕的方式上与人类的相似性,才让人类能够驯化了狼,而虎没有被驯化。
当然,每种被驯化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些还未被驯化的动物也有自己的理由没被驯化。比如羚羊、鹿的敏感性,豹子、狮子的凶猛性等等。
人类没有尝试驯化老虎主要有三点,一是老虎的食量过于巨大,不便于饲养,二是老虎的社会结构具有独居的特性,难以驯服,三是老虎的捕猎方式不适合于人类利用。
有尝试驯化老虎,但是只能让其丧失野性,不能在本质上改变它的生理特征。
狗和老虎的本性不一样。老虎适合长期在野外生存,属于野性十足的动物,人类驯化不了它,所以后来就放弃了这一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