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让秦国强盛,而秦惠文王为什么要杀死他?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大的封国。战国中期,齐国把魏国从霸主的位置上打了下了,开始称霸。西陲弱国因商鞅变法发生了惊天地的改变,牛逼得不得了,开始东进。战国后期,燕将乐毅率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军灭齐,齐国衰弱。在此时,只有赵国能和秦国争雄。长平之战后,赵国一蹶不振,秦国一家独大,随后一统江湖。秦国的强大,是历代君主不懈努力的结果。但没有商鞅,就没有强大的秦国。不可否认,这个世上有天才存在。有的人,天生就有大局观,年纪轻轻,看天下如拨云见日。商鞅就是。那时候,他叫卫鞅。后封商地,就叫商鞅。魏国重臣公叔痤病重时,曾嘱咐魏惠王:“愿王举国而听之。如不用,当杀之。”意思是,要么重用商鞅,要么杀掉。但魏惠王不是伯乐,也很愚蠢,不用商鞅,也没杀他。于是,商鞅跑到秦国,见到了秦孝公。秦孝公能识千里马,还有绝对的权力,更有狂大的野心。
三见秦孝公。当时,商鞅29岁,秦孝公22岁。第一次见面,商鞅还弄不清秦孝公的想法。他试探性地从三皇五帝讲起,还没说完,秦孝公已经打起了瞌睡。事后,秦孝公怒斥景监:“你推荐的什么朋友,就知道夸夸其谈。”景监将秦孝公的话转述给商鞅,并责备商鞅,商鞅反而高兴了:“原来秦公的志向不在帝道。”第二次见面,他又从王道仁义讲起,秦孝公的兴致比前一次好点了,但还是觉得不着边际,哈欠连天。商鞅明白了:“秦公志不在王道。”要求景监第三次引见,并保证这次一定能说服秦孝公。于是,第三次见面,商鞅劈头就问:“当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难道不想开疆拓土,成就霸业么?”秦孝公立刻精神了,他要的就是霸业!听着听着,秦孝公不再矜持,握住商鞅的手:“请先生教我。”
商鞅变法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变法,没有之一。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统一中国的基础,奠定了以后中国两千多年的郡县制度、户口制度、土地私有制度、平民阶层向上晋升制度。秦国,本是西部边陲小国,国弱民穷,虽然民风不失淳朴,但是陈规陋习甚多,野蛮缺少教化,好内斗惧公战,旧贵族旧势力盘根错节,长期被山东各国所鄙夷,由此可见,要想在这样的国家变法成功,使之成为霸主,其难度是有多大。商鞅得孝公"求贤令"之感召在秦国力主变法,遇到的阻力非同一般,面对种种艰难险阻,商鞅唯有铁腕治国,虽然残忍,但是行之有效。有人说商鞅太过残忍,不知变通,还有人说商鞅不懂政治,不晓人情世故,在我看来商鞅此举只是迫不得已,面对疾病缠身的秦国,他,只能前进,而不能后退,他只要后退一步,变法就有失败的危险。
当年商鞅在推行变法的时候,身为太子的秦惠文王触犯了法律,执法刚正严苛的商鞅便拿太子的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作为替代受刑的人,公子虔和公孙贾分别被处以劓刑和黥刑,也就是割掉鼻梁和在脸上刺字的刑法一一在古时,这不仅是一种肉刑,更是一种对其自尊心的摧残。而在二人受刑之后第二天,"秦人皆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此二人在秦国百姓中的地位。这两个地位崇高的人都因犯法被处以酷刑,那普通人还敢不遵守吗?所以,秦国法令大行。这对于当时还是太子的秦惠文王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但对秦惠文王而言,杀商鞅最重要的原因是对其权势的忌惮。
商鞅在秦国变法近二十年,背后是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而变法所触及的内容之多,又需要商鞅大权在身,所以说,商鞅在秦国是一个权势极大的人。而后,商鞅还统帅秦军在河西之战中大胜魏军,立有军功,获封商邑15个县,权势更为巨大。秦孝公在位时还好,但秦惠文王和他的父亲不同,他无法百分之百地信任商鞅。面对商鞅的权势地位,秦惠文王对其心生忌惮并借机除之以稳固地位则不难理解。秦孝公死后,公子虔这股怒火就全部倾泻了出来,他立刻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顺水推舟,下令杀掉商鞅以报昔日私仇。秦惠文王也不详查,就逼迫商鞅造反被杀。但秦惠文王对商鞅变法是很赞同的,这是出于统治者的需要。商鞅变法从经济、政治、文化甚至风俗上对秦国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变革,使秦国从一个被其他诸侯看不起的西垂小国一跃成为天下瞩目的强国。而秦国后来之所以一代强过一代,最终完成一统天下的伟业,无疑都是商鞅变法打下的坚实基础。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商鞅变法无疑是成功的。商鞅变法使秦一跃成为当时最强的诸侯,建立起巨大的军事力量,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都调整到富国强兵上去了,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至于他被车裂而死,是由私人矛盾引起,不是变法失败引起。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
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