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华发明的。
一种用于日影测时的太阳钟,它由晷瓦、晷针、小钢珠、线图文字片等部件组成。其特征是把日晷、圭表和时差曲线相结合,并由线图文字片上的日影直接求取标准时间和读出当日的时令节气,读时精度高,可用于不同经纬度地区,安装校正方便,对弘扬民族文化,普及天文测时知识,激发科技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主权项
一种用于日影测时的太阳钟装置,由晷瓦(1)、晷针(2)、小钢珠(3)。线图文字片(13)、支撑片(14)、张紧螺钉(15)、张紧螺母(16)、撑杆(10)及底盘(9)组成,其特征是:半圆柱体形状的晷瓦(1)安装在圆弧形托环(4)上,托环(4)安装在承托板(7)上,它们是用前后两只圆柱头螺钉(11)固联在一起的,承托板(7)插入撑杆(10)上部的矩形槽中,旋紧螺钉(8)作为转轴插入它们的配合孔中,撑杆(10)固定在底盘(9)上,在晷瓦(1)的轴心线安置一钢丝晷针(2),晷针(2)的两头用绳结固定在张紧螺钉(15)的内孔中,而张紧螺钉(15)穿过支撑片(14)上端的圆孔,并用张紧螺母(16)与其螺纹联接,从而对晷针(2)起张紧作用,支撑片(14)的另一头用圆柱头螺钉(12)固定在晷瓦(1)上,晷针(2)上有一标识点小钢珠(3),小钢珠(3)位于线图文字片(13)的春分--秋分圆惶度线的圆心上,线图文字片(13)粘贴在晷瓦(1)的内圆柱面上,晷瓦(1)可在托环(4)上绕其轴心线即晷针(2)作A向转动调整,并用前后两只调节螺钉(5)固定之,承托板(7)及安装其上的部件可绕轴线B作仰角β的转动调整,并用旋紧螺母(6)固定之。
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创始人不详。
中国太阳钟的历史上,指极表或指极针的发现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世纪,而周汉之间的12时辰制是非常先进的,在公元前四世纪以前已成为一种不变的时制。
唐代的赤道式日晷,是所有日晷中计时最准确的。后经阿拉件人或犹太人将其传入西方,十七世纪时赤道式日晷风行于欧洲,人们称它为“二分式日晷”。明末之后,中西各种日晷在社会上广泛使用,种类之多,前所未有。山西姚乔林是十八世纪著名的日晷制作家,其流派远播广东。
总之,太阳钟横跨人类历史数千年,在使用中不断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不仅可以计时,而且能求得标准时间,甚至可以校对现代的钟表。
是谁已经不可考证了,但是基本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太阳钟的历史上,指极表或指极针的发现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世纪,而周汉之间的12时辰制是非常先进的,在公元前四世纪以前已成为一种不变的时制。
在历史的长河中,天文学和计时学是相伴发展的,可以说有了天文学,也就有了计时学,计时仪器和天文仪器一样,是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精确化的。最古老的计时仪器是土圭、圭表和日晷,其原理是通过太阳的投影和方位计时,一般通称太阳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