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名胜古迹的诗

2024-11-21 15:21:0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崔灏《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世册人愁。
  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由于全诗一气转折,所以读来自然流转。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天宝年间,李白被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留下此作。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让人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三四两句就“凤去台空”进一步联想开去。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令李白感慨万分的是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此诗为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诗对杭州春日景色作了全面的描写,前六句都是一句一景,最后两句为一景。七处景色都靠“望”字把它们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登楼远望海天瑰丽的景色,有笼住全篇之势。次联诗人把目光转到城内。两句均引用典故写景,不但展现了眼前景物,而且使人联想到伍员的壮烈,昔日杭州的繁华,上句气象雄浑,下句旖旎动人,富有诗情画意。上两联主要是写自然景色,下一联则把重点移在风物人情上。末联又把目光移到远处,写最能代表杭州山水之美的西湖,结足春意。
  这首诗把杭州春日最有特征的景物,熔铸在一篇之中,就象用五色彩笔,画出一幅《杭州春望图》。画面以春柳、春草、春树及江水、湖水的翠绿为主色,又以梨花、红裙、彩绫、酒旗加以点染,朝日霞光映照其间,把杭州的春光装点得美丽无比,散发着浓郁的春意。诗在写法上,由城外之东南,写到城内,然后又写到西湖,远近结合,错落有致,而又次序井然。同时,又将写景同咏古,摄自然之景同记风物人情结合起来,使景物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诗味,洋溢着诗人抑制不住的赞美之情。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巧返游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孝销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余杭形胜
  【唐】白居易
  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
  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
  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
  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白髭须。

  忆杭州梅花因叙旧游寄萧协律
  【唐】白居易
  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
  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
  蹋随游骑心长惜,折赠佳人手亦香。
  赏自初开直至落,欢因小饮便成狂。
  薛刘相次埋新垄,沈谢双飞出故乡。
  歌伴酒徒零散尽,唯残头白老萧郎。

  经杭州
  【唐】顾非熊
  郡郭绕江濆,人家近白云。
  晚涛临槛看,夜橹隔城闻。
  浦转山初尽,虹斜雨未分。
  有谁知我意,心绪逐鸥群。

  宿杭州虚白堂
  【唐】李郢
  秋月斜明虚白堂,寒蛩唧唧树苍苍。
  江风彻晓不得睡,二十五声秋点长。

  登杭州秦望山
  【唐】马湘
  太乙初分何处寻,空留历数变人心。
  九天日月移朝暮,万里山川换古今。
  风动水光吞远峤,雨添岚气没高林。
  秦皇谩作驱山计,沧海茫茫转更深。

  杭州江亭留题登眺
  【唐】项斯
  处处日驰销,凭轩夕似朝。
  渔翁闲鼓棹,沙鸟戏迎潮。
  树间津亭密,城连坞寺遥。
  因谁报隐者,向此得耕樵。

  杭州祝涛头二首
  【唐】徐凝
  不道沙堤尽,犹欺石栈顽。
  寄言飞白雪,休去打青山。

  倒打钱塘郭,长驱白浪花。
  吞吴休得也,输却五千家。

  杭州观潮
  【唐】姚合
  楼有章亭号,涛来自古今。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沈。
  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

  杭州开元寺牡丹
  【唐】张祜
  浓艳初开小药栏,人人惆怅出长安。
  风流却是钱塘寺,不踏红尘见牡丹。

  题杭州孤山寺
  【唐】张祜
  楼台耸碧岑,一径入湖心。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
  犹忆西窗月,钟声在北林。

  题杭州灵隐寺
  【唐】张祜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五更楼下月,十里郭中烟。后塔耸亭后,前山横阁前。
  溪沙涵水静,涧石点苔鲜。好是呼猿久,西岩深响连。

  题杭州天竺寺
  【唐】张祜
  西南山最胜,一界是诸天。上路穿岩竹,分流入寺泉。
  蹑云丹井畔,望月石桥边。洞壑江声远,楼台海气连。
  塔明春岭雪,钟散暮松烟。何处去犹恨,更看峰顶莲。

  中秋夜杭州玩月
  【唐】张祜
  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鬼愁缘辟照,人爱为高明。
  历历华星远,霏霏薄晕萦。影流江不尽,轮曳谷无声。
  似镜当楼晓,如珠出浦盈。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
  小槛循环看,长堤蹋阵行。殷勤未归客,烟水夜来情。

  登杭州城
  【唐】郑谷
  漠漠江天外,登临返照间。
  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
  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
  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

  观浙江涛
  【唐】徐凝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渡浙江
  【唐】卢纶
  前船后船未相及,五两头平北风急。
  飞沙卷地日色昏,一半征帆浪花湿。

  夜宿浙江
  【唐】孙逖
  扁舟夜入江潭泊,露白风高气萧索。
  富春渚上潮未还,天姥岑边月初落。
  烟水茫茫多苦辛,更闻江上越人吟。
  洛阳城阙何时见,西北浮云朝暝深。

  浙江晚渡怀古
  【唐】刘沧
  蝉噪秋风满古堤,荻花寒渡思萋萋。潮声归海鸟初下,
  草色连江人自迷。碧落晴分平楚外,青山晚出穆陵西。
  此来一见垂纶者,却忆旧居明月溪。

  绍兴道会
  【唐】吕岩
  偶乘青帝出蓬莱,剑戟峥嵘遍九垓。
  我在目前人不识,为留一笠莫沉埋。

  叙钱塘异胜
  【唐】方干
  暖景融融寒景清,越台风送晓钟声。
  四郊远火烧烟月,一道惊波撼郡城。
  夜雪未知东岸绿,春风犹放半江晴。
  谢公吟处依稀在,千古无人继盛名。

  秋过钱塘江
  【唐】贯休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钱塘江潮
  【唐】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钱塘渡口
  【唐】施肩吾
  天堑茫茫连沃焦,秦皇何事不安桥。
  钱塘渡口无钱纳,已失西兴两信潮。

  早春钱塘湖晚眺
  【唐】张祜
  落日下林坂,抚襟睇前踪。
  轻澌流回浦,残雪明高峰。
  仰视天宇旷,俯登云树重。
  聊当问真界,昨夜西峦钟。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矫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细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重别西湖
  【唐】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忆西湖
  【明】张煌言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回答2: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郑羡。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 ”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枝派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喊搭拍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回答3:

.唐代 张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 “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2.唐代 张继 <江上送客游庐山>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边。 晚来风信好,并发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 惬心应在此,佳句向谁传。 3.唐代 张继 <上清词> 紫阳宫女捧丹砂, 王母令过汉帝家。 春风不肯停仙驭, 却向蓬莱看含梁孝杏花。 4.李 白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谈稿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渣雀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5.王之涣 《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答案补充
赏析 诗人李白的笔下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把视线移瀑布。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回答4:

诗词名: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朝代: 体裁:词 类型:怀古

--------------------------------------------------------------------------------
写赤壁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简析]

苏轼的词,不论内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时放笔直书,便成为"曲子中缚不住"的"句读不葺之诗";有些从内容看也颇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长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显出江河的宏大气势。人们可以如此这般地挑剔它,却总是无法否定它。
苏轼这首《念奴娇》,无疑是宋词中有数之作。立足点如此之高,写历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词坛罕见,在诗国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笔就高视阔步,气势沈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细想万千年来,历史上出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他们何尝不煌赫一时,俨然是时代的骄子。谁不赞叹他们的豪杰风流,谁不仰望他们的姿容风采!然而,"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随着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如今回头一看,那些"风流人物"当年的业绩,好象给长江浪花不断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终于,变成历史的陈迹了。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高度凝炼地写出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令人不能不惊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风流人物",这里就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作为一篇的主脑,文章就由此生发开去。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是现场写景,必不可少。一句说,乱石象崩坠的云;一句说,惊涛象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乱石和惊涛搏斗,无数浪花卷成了无数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隐彼现,蔚为壮观。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能不引起人们怀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发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作者在这里单独提出周瑜来,作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仅因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是关键性人物,更含有艺术剪裁的需要在内。

请看,在"公瑾当年"后面忽然接上"小乔初嫁了",然后再补上"雄姿英发",真象在两座悬崖之间,横架一道独木小桥,是险绝的事,又是使人叹绝的事。说它险绝,因为这里原插不上小乔这个人物,如今硬插进去,似乎不大相称。所以确是十分冒险的一笔。说它又使人叹绝,因为插上了这个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风流俊雅极有精神地描画出来。从艺术角度来说,真乃传神之笔。那风神摇之处,决不是用别的句子能够饱满地表现的。

"羽扇纶巾"——这四个字,充分显示周瑜的风度闲雅,是"小乔初嫁了"的进一步勾勒和补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这里就转入对个埋燃人身世的感慨。"故国神游",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象自己的灵魂向远古凳液芦游历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多情,难免要早生华发(花白的头发),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这里,作者对自己无从建立功业,年纪又大了——对比起周瑜破曹时只有三十四岁,仍然只在赤壁矶头怀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于是只好旷达一番。反正,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枣带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也就算了。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何必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这是苏轼思想上长期潜伏着的、同现实世界表现离心倾向的一道暗流。阶级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无法避免而不时搏动着。

综观整首词,说它很是昂扬积极,并不见得;可是它却告诉我们,词这
返回诗词目录
个东西,绝不是只能在酒边花间做一名奴隶的。这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也是划时代的进展。

词坛的新天地就是通过这些创作实践,逐步发展并且扩大其领域的。苏轼这首《念奴娇》,正是一个卓越的开头。至今为止,仍然象丰碑似地屹立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大道上。

回答5: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哈哈。时间有限,闪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