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陵墓在永宁山下。
在距离易县十五公里的永宁山下,有一座泰陵便是清朝时期清世宗雍正皇帝和他的皇后合葬的陵墓,泰陵的海拔为382米。
在1730年也就是雍正八年的时候开始建造,整个陵寝占地面积为8.47公顷,里面埋葬着清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
同时泰陵也是清西陵当中建造时间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王陵寝,泰陵的整个陵寝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包括了门、坊、碑和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主要的地下宫殿。
扩展资料:
关于雍正皇帝的死亡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长期炼丹慢性中毒加过劳死,但也有可能是脑溢血,跟皇太极有点相似。
2、著名作家二月河写的雍正王朝,书里说雍正是误把自己的亲生女儿纳为妃子。得知真相后羞愧交加,自刎身亡,但这种毕竟可信度不高,比较像野史。
但不论怎样,应该不是被人谋害,也没有害他的理由,毕竟雍正在位所做的一切,都是利国利民的。
而对于雍正来说,世人只评价他的功绩,还算是功大于过,利大于弊的。毕竟他有他的时代和阶级局限,纵观封建王朝两千余年,比他强的不算多。
雍正总体来说属于历代封建王朝当中,非常少数的有作为的皇帝。当然他本人也有很多瑕疵,但是人无完人,瑕瑜互见,世间万物也都如此,不可太过苛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泰陵
雍正的陵墓是清西陵的泰陵。
清朝的泰陵距易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海拔382米,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泰陵清西陵中建筑 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泰陵主体建筑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楼开始,过一座五孔石拱桥,便开始了西陵最长的神路--2.5公里长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宝顶,依次排列着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大碑楼、七孔桥、望柱、石像生、龙凤门、三路三孔桥、谥号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和哑巴院、宝顶等建筑。
2000年泰陵作为清西陵中最早最完整的皇家陵园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怡贤亲王园寝的变迁 怡贤亲王园寝位于北京西南大约88公里、涞水县以北12.5公里的石亭镇东营房村西云溪水峪。墓主人就是康熙皇帝第十三子爱新觉罗允祥,该陵寝也叫十三爷坟。 怡亲王允祥,生前谨慎忠诚,实心任事,勤奋奉职。雍正继位后,加封允祥为总理事务大臣,后晋封为怡亲王,先后总理户部三库,总理户部等重任。雍正三年,他曾总理京畿水利,对于防治防治河患、开辟营田,成绩颇多,而屡受恩赏。雍正八年,皇帝又来亲书“忠敬诚直,勤慎谦明”匾额予以褒奖,当年又加封为首任军机大臣,深受雍正的依赖和器重。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怡亲王允祥和总督高其倬奉命为雍正皇帝选陵。选中易州境内泰宁山(后改为永宁山)的太平峪,(即现在易县清西陵泰陵陵址)。奏称:“相度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为‘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阴阳会合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阅后大悦:“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遂决定将陵寝建造于此。遂降旨对怡亲王允祥嘉奖,赐其距雍正泰陵东北面六十华里处一块“平善之地为墓地”,即现在的涞水县东营房村云溪水峪——怡贤亲王园寝。 园寝处于丘陵地带,三面环山,依山傍水,林木丰茂,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园寝背西向东,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全部建筑物30余座。建筑用料全部采用红砖绿瓦,其规模浩大,布局严谨,工艺精湛,气势宏伟。周围松柏参天,涛声瑟瑟,庄严肃穆,华贵典雅。在清代王陵中独树一帜。整体布局自东向西依次为:三华里神道,沿神道依次为神道碑亭、火焰牌楼、五孔石拱桥、四柱三门石牌坊、平桥、华表、元宝山、偻佝桥、三孔桥、神道碑亭、神厨库、井亭、值班房、月台、宰牲亭、朝房、宫门、南北焚帛炉、隆恩殿、宝顶等。神道两侧松柏参天,园寝四周环以绿瓦红墙。陵寝雍正八年建成后,为守此陵,清政府在此设水东营驻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二员,并设园寝护卫军,东西两个营房。东营房驻马步军兵,西营房驻护陵旗族员。清盛时期,园寝范围皆为禁地,护卫森严,权重势大。 辛亥革命以后,园寝护卫军撤走,只剩旗民守护。大约在1934—1936年间,整个园寝被当地军阀和地方官吏所破坏,墓葬全被挖空,葬品及所有文物被盗走。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又遭受更惨重破坏,地面建筑全被平毁。现存文物不足三分之一:石牌楼两座:一为七楼四柱牌,高10米,长25米,柱基和坊梁均有雕刻图案,工艺精湛。一为火焰牌楼,高10米,长25米。气势非常壮丽。神道碑一座,高5米,宽1.4米,碑上有满汉文字刻写的“忠敬诚直勤慎谦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等字样。华表一对,高13米,柱基和柱体均呈八梭形,刻有大小腾龙48条。极为罕见。五孔桥一座,长38米,宽7米。以上建筑全为汉白玉质料,保存尚好,园寝及现有文物已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收录于“中国名胜大词典。” 雍正八年五月(公元1730年),雍正最亲爱、最倚重的皇十三弟怡亲王允祥逝世。雍正悲痛欲绝,亲临其丧,并辍朝三日痛悼之。封谥为“贤”,明配享太庙。诏令怡亲王名仍书原“胤祥”,以志思念。命将御书八字加于谥上。恤葬从优,建祠于京西白家疃正阳门内东顺城街,改所居府为贤良寺,以祈冥福雍正帝在诸兄弟中,为确保王位,严厉打击其政敌,唯独对怡亲王允祥恩宠有加,情同手足生死与共。先后推崇其为“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乾隆时期,又定为世袭罔替“铁帽子王”。由此可见,雍正与允祥的关系远远超出普通的君臣关系,更非一般兄弟王子的关系。
清朝的泰陵距易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海拔382米,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泰陵清西陵中建筑 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泰陵主体建筑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楼开始,过一座五孔石拱桥,便开始了西陵最长的神路--2.5公里长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宝顶,依次排列着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大碑楼、七孔桥、望柱、石像生、龙凤门、三路三孔桥、谥号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和哑巴院、宝顶等建筑。
雍正皇帝堪称是古往今来最勤政的皇帝,每天批的奏折起码有一万多个字,一天连睡不了四个时晨,后来暴卒于畅春园。葬于清西陵之泰陵,目前陵墓保存完好,并未被盗,也未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