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袁林鹏
(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湖北黄冈 438000)
[摘要]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但是,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目前却十分薄弱。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近年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把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帮助大学生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引导大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好子女,在学生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到单位做一个好职工,为父母争气,为母校争先,为祖国争光,为人民谋幸福,奏响成人、成才、成功三部曲。
关键词: 感恩教育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一、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更是整个人类的一种精神美德。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笼负母归”、“鹿乳奉亲”(郭居敬《二十四孝图》)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从汉朝一直流传至今的《孝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孝文化,在中国历代的家庭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游子吟》)的动人诗句;广传着“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弟子规》)的经典话语,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君子也;“以怨报德,忘恩负义”,此小人也。 感恩是一种人生境界、精神风貌、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只有用感恩之心回报他人的帮助,才会使我们所处的社会更和谐。
2、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让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而主动去帮助别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具体表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基础教育阶段,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美德教育成了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学会对生活感恩,对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感恩,进而增强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当前,大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忘记了那些帮助过、照亮过、爱过自己的人,甚至伤害他们,亟需补上“感恩”这一课。
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不仅应当成为社会的知识精英,更应当成为社会的道德精英。马克思认为:“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因此,进行感恩教育很有必要。 通过感恩教育,让大学生以“学会感恩,学会回报”为荣。以“不知感恩,不懂回报”为耻,帮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做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
二、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主要表现
1、父母的养育之恩被遗失
孝道是一个人道德的根本。但是,一些大学生却不能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回报父母。有的人不懂得感激父母,与父母发生矛盾就自杀,甚至杀害父母。据浙江省老龄办统计,1996年至2001年底,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涉老案件1.1万多件,其中赡养案7000多件,占据64%。亲生儿子虐待父母达18年,父母不堪忍受愤然报警,2006年4月17日,山东省乳山市徐家镇某村一位老妇人到乳山市公安机关报案,声称其儿子18年对其虐待,并要求和父母脱离关系,甚至殴打父母亲。4月17日徐某在其父母不在家的情况下,将父母家的一些物品拿走,在路上徐某遇见其母,母亲说了他几句,徐某便当街辱骂并动手殴打,其母忍受不了徐某的虐待,终于在18年后走进了派出所。除此之外,有的大学生不尊重父母,不按照父母的要求,盲目的去追星、迷恋电子游戏机,导致父母自杀。报载今年上半年来自甘肃兰州信阳的一个人家,女儿追星追了十多年时间,她的父母也跟随她一起来到香港,到香港的时候,父亲在特别无奈之下在香港跳海自杀,这个女儿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三个人来,两个人回家去,她一路上还恬不知耻的接受媒体采访,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丝毫没有愧色。东南大学曾对该校1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写信频率、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有时向父撒谎。 “一个对父母都日渐忽略的大学生,如何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怀有感恩之心?”还有的大学生毕业生有业不就,成为“啃老一族”,伤透了父母的心。
2、老师的教导之恩被淡化
为了学生成人成才,学校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还是有个别大学生却不理解良苦用心,反而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表示出反感、厌烦的情绪。他们不仅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有的人还辱骂老师。报载5月18日无锡市一名年轻女教师身上被捅数刀后又遭割喉而惨死,而后警方调查后发现凶手竟是该教师的学生;不久网络上又批露北京海淀区艺术职业学校学生侮辱头发花白的辛老师事件;6月9日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教师何小容被学生活活气死…..一个月时间不到连续发生影响巨大的三起虐师事件,这不得不让我们教育人对当今教师生存状况进行反思。调查显示,不少有疾瘴或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一旦受到外界的侵犯,就把教师作为仇视的对象,从而进行报复。完全忘记了老师的教导之情。有的大学生把自己把成功完全归结为个人因素,对学校老师的工作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的大学生恶意拖欠学费,毕业后不能用实际行动为母校争光,忘记了“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铮铮誓言。
3、社会的关爱之恩被冷落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生活在他人的关爱之中,都应当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前行。可是,个别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世故、社会责任感淡化,汇报意识减弱。2006年4月2日《新民晚报》报道:《不懂感恩,受助孩子让人心寒》,某区青少年保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十几年来为3000多名孤儿和贫困家庭孩子牵线搭桥,使他们得到社会各界的资助,其中大部分已经大学毕业,这些受助者中很少有人想到要对那些帮助他们的人说一声谢谢。有的人不仅不对帮助过他的人表示任何感激,还无理要求他人无偿给自己帮助。如:2006年12月1日《羊城晚报》报道的受孙俪多年资助的张海清,在考上大学后,由于自己过分的要求而导致孙俪停止对其资助,因此张海清写信给某记者,以侮辱性的语言对孙俪进行攻击。2007年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一次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其原因就是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湖北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
三、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我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喜欢包办,只是无私的付出却不要求回报。许多父母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抱负寄托在孩子身上,把自己未曾享受到的物质条件尽量补偿给孩子。只要孩子听话,自己节衣缩食、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谈不上回报,这就使得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在望子成龙、盼女成风的强烈愿望需要去博弈实现的背景下,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似乎就能“一俊遮百丑”。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父母的过度溺爱,使不少孩子对来自长辈的爱麻木了;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使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现在许多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父母的溺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父母应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正是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才“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一味的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对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谭振亚教授指出:“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首先要让他们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然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直至整个社会。”谭振亚强调: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2、学校教育存在片面倾向
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地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高学教育教学范围。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与高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中学、大学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既然中学感恩教育没有落到实处,高校德育理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努力培养“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所在,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一些学校领导和老师认为“德育是软指标,智育是硬指标”,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升学和就业的指挥棒下,许多学校把文化课当成了唯一,德育课成了空喊的口号,造成了孩子们情感教育上的漏洞。高校以学历和职称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尺度,德育老师不但数量少,还的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一些大学生进入情感疏导的荒漠。
3、社会教育存在偏差
社会教育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现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社会风气的败坏,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给涉世之初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社会应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才会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我们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中国人传统的育子观念造成大学生独立意识普遍较差。在西方国家,无论贫富贵贱家庭的孩子,在年满18岁后都是以向父母伸手要钱为耻,而我国的学校和社会却没有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养活自己的机会,这就使得大学生把向父母伸手当作“理所当然”,感恩无从谈起。当前,社会上一些人不知荣辱、不分美丑、不孝父母、不讲城信,给在校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四、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主要方法
(一)利用环境进行宣传教育。
利用环境进行宣传教育,让校园里洋溢着浓浓的感恩之情。一、高校要善于结合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广播台,播放感恩的诗歌、散文,播音员讲感恩故事,播放感恩歌曲;悬挂张贴以感恩为主题的标语牌、横幅等;在宣传栏里张贴以感恩为主题诗歌、散文、故事等材料;出版以感恩为主题的墙报、校报等来引导大学生知校、爱校。二、高校要通过发现、树立感恩典型,用先进人物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感染和影响大学生。可以开展“大学生道德标兵”、“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等评选活动,引导大学生把学会感恩作为改造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置身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就会时刻感受到感恩的熏陶,感受着浓郁的情感氛围,感悟着校园环境所传递的感恩之情。
(二)举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激身边的人和事开始,感激父母的养育、教诲,感激老师的导航、栽培,感谢社会的关爱、引导。一、高校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感恩情怀。如参观烈士陵园,走访孤儿院、敬老院,看望贫困户,学生党员宣誓大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助学金发放大会,给寒假留校贫困大学生拜年等,通过开展这些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由点到面的活动,进而教育大学生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二、高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力弘扬感恩文化。针对青年大学生阅历浅、社会经验缺乏等特点,要组织他们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通过社会调查、勤工俭学、义务劳动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不少高校开展的“算一笔感恩帐”、“写一封感谢信”、“举办一次感恩演讲”、“做一次感恩作业”等,利用不同的时期,全校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月教育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献爱心活动等。院系、班级可根据自身特点,举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每学期每一个班级举行一次“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或团组织生活会等等。
(三)学科渗透感恩教育。
各学科也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进行感恩教育。第一、高校要抓住“两课”教学主渠道,开展感恩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教育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堂上,我们可以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感恩教育,让大家认识到:感恩作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大学生全面成长不可或缺的知识成分。因此,感恩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高校公民道德基础教育中不可遗漏的一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组织现场命题作文比赛;在音乐课教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感恩的心》,使感恩歌曲响遍于学生的心间;在《社会调查》课上组织学生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情况问卷调查,并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在《心理学》课上开展题为《拥抱亲情》的心理教育活动;在政治课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家庭收入支出情况”的调查报告;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制作“爱心卡”献给父母老师等等。这就使德育和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更加有效。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全员参与、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方式,并充分注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中不忘感恩,在成长进步中牢记报恩,教育学生如何识恩、知恩、施恩,成为传承中华文化、铭记知恩图报的新时期人才,也以此增强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融洽人际关系和校园氛围。第二、高校要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组织学生收看“道德标兵先进事迹报告会”,举办感恩知识讲座,校友座谈会,辩论赛等,帮助大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怎样感恩等。第三、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可以通过各种图片展,漫画比赛,摄影大赛,征文大赛,模拟法庭等,帮助大学生形成比较稳固的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