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地球科学概论的 野外实习论文

2024-11-24 05:06:1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路线一 下韦甸-三家店-大觉寺

  一、目的及任务 1.加强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热情,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2.观察地面流水地质作用的过程及产物。 3.观察常见的沉积岩、熔岩和深成侵入岩。 4.认识构造上升运动及岩石变形的产物。 5.参观大觉寺古迹。
  二、要求 1.学生已学完《地球科学概论》中表层地质作用、水圈、成岩作用等内容。 2.在野外注意听讲,勤于观察、思考和记录,把课本知识与野外实践相结合。 3.带野外实习用品,包括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小刀、铅笔和野外记录本等。 4.自带午饭。
  No.1
  点位:下韦甸西2km公路南侧的间歇性河道中。
  目的: 1.观察片流、洪流的剥蚀与沉积作用。 2.观察间歇性河流的凹岸侵蚀作用、凸岸沉积作用及冲积物特征。
  内容:
  1.公路北侧山坡下发育片流的沉积物--坡积物。要观察坡积物的分布位置、构成的地形、物质成分、结构等特征。坡积物:分布于坡麓,常构成坡积裙;成分单一,与山坡上的基岩一致;颗粒较细,通常以砂、粉砂、粉砂质粘土为主,偶夹有细小的岩屑砾石,磨圆度与分选性差;略具与坡向一致的层理。
  2.在间歇性河道两侧山坡上,分布着多条冲沟;在冲沟出口处,即接近河道的部位,多发育有洪积扇。冲沟:由洪流的冲蚀作用形成,分布于山坡低洼处或山谷中,在平面上呈线状分布。点处的冲沟呈典型的"V"字形,两侧沟壁陡峻;纵剖面很陡,约45°;在冲沟中几乎没有沉积物,大量的碎屑物质在冲沟出口处堆积,构成洪积扇。 洪积扇:洪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称为洪积物,绝大部分洪积物在冲沟出口处沉积,在地貌上呈扇状地形,故称为洪积扇。点处的洪积扇规模不大,从冲沟口向靠近河道的较平坦的地域散开,它是由于洪水流出冲沟口时,水动能骤然减弱,被携带的碎屑物质发生沉积而形成的。通常洪积扇有以下特点:①在接近扇顶的部位地形坡度大,洪积物厚度较大,主要由粗大的砾石组成,砾石的磨圆度与分选性都很差;②从洪积扇的上部到边缘,地形变缓,洪积物厚度变小,颗粒变细,由砂过渡为粉砂和粘土,并出现层理;③洪积物的成分较简单,与山坡及冲沟中的基岩一致。
  3.观察河流凹岸受侵蚀、凸岸发生堆积的现象及冲积物特征,分析河曲的形成过程。 ①在河水单向环流作用下,主流线偏向并冲击凹岸,河湾最大弯曲点往下游迁移。 ②在单向环流作用下,凹岸不断地被侵蚀、掏空,并发生重力崩塌而后退;凸岸则不断地发生堆积并向前推进,从而形成河曲。这里可见凹岸大多有基岩出露,坡度很陡;而凸岸有大量的沉积物,坡度很缓。 ③观察河床冲积物的特征,包括砾石的成分、粒径、磨圆度、分选性、排列方式等,并与洪积物及坡积物进行对比。 ④观察河漫滩冲积物的特征,注意是否有下粗上细的变化,并与河床冲积物进行比较。 ⑤分析地面流水地质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沉积物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

  No.2
  点位:丁家滩东小山丘。
  目的:观察河流阶地,分析构造上升运动过程。
  内容:
  1.点处比现代河床高40余米,显然不会被洪水所淹没。在小路边近山顶和山顶处,可见一层厚度约2~3m的砾石层,砾石成分为从异地搬运来的、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碎屑,磨圆度和分选性均较好,粒径多为2~5cm,含较多的红色粘土,故砾石表面呈砖红色。根据砾石特征推断,该砾石层为冲积物,也就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时代可能为中更新世。由此可知,该砾石层构成了永定河较高处的阶地,属于Ⅲ级阶地。按照阶地面与现代河床之间的高差,可以判断Ⅲ级阶地形成之后,永定河至少下切了40多米。
  2.古河谷:点处以西有一个大致东西向延伸的、横断面近似于"V"字形的谷地(有电线杆的地方)。该谷地底部的高度与点处的基本相同,或前者略高一点。实际上,这个谷地与点处相连的部位是中更新世时期的一条古河谷。
  3.多级阶地(图22):永定河边发育着河漫滩(T0);丁家滩村建在Ⅰ级阶地(T1)上;丁家滩村以西和上述谷地之间有一块略向河床倾斜的、较平坦的地面,属于Ⅱ级阶地(T2);点处属于Ⅲ级阶地(T3)。这表明自中更新世以来,该地区发生过三次相对短暂的、快速的上升运动,从而形成了这三级阶地。
  4.深切河曲:在点处及路线沿途可以看到,永定河已是极度弯曲,但是河床一侧或两侧的谷坡却很陡,即类似于深切河曲。这说明从中更新世开始,该地区快速上升时期是短暂的;而长期则处于较稳定的时期,侧蚀作用广泛进行,形成河曲,并曾发生河流改道,后来地壳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下蚀作用加强,从而形成了深切河曲。 另外,由公路至点处,沿途可以看到层理很清楚的沉积岩。

  No.3
  点位:三家店北水泥厂附近公路东侧。
  目的:观察沉积岩及剪节理。
  内容: 点处岩性为中侏罗统龙门组砾岩夹砂岩。砾岩中的砾石成分复杂,主要为岩石碎屑,多呈圆状至次圆状,分选好,粒径大部分为5~8cm,具有定向排列,砾石之间的填隙物主要是粗砂。砂岩主要由粗、中砂构成,含少量细砾;砂粒成分大多为石英,其次是长石,磨圆度及分选性较好;砂岩层呈透镜体状,发育交错层理。 岩层中发育两个方向为主的剪节理,它们都切过了多层砾岩和砂岩,节理面与岩层面大角度相交。节理面非常平整地切割了砾岩中的砾石、粗砂和胶结物,如刀切一般。

  No.4
  点位:军庄南约1km铁路边。
  目的:观察沉积岩、玄武岩及断裂构造。
  内容:
  1.下二叠统厚层粗砂岩夹细砂岩、粉砂岩,岩性分层及层理都很明显。受构造运动影响,地层已发生倾斜,产状为135°∠30°。在厚层粗砂岩中发育规模较大的斜层理,它与上、下岩层面相交的角度大小不同,并且能看到有些岩层中由下往上砂的粒度有明显的变化,由此可以判断沉积时水的流动方向及岩层的顶底面。
  2.上述地层中发育一系列的构造节理,把岩石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点处发育一条小断层,岩层被错断,两盘发生了相对位移,断层面较平缓,上盘相对下降,为正断层。
  3.沿铁路向南至隧道口处,观察下侏罗统九龙山组玄武岩。岩石呈浅紫红色,隐晶质结构,杏仁构造或气孔构造,杏仁体成分主要为方解石或石英。岩石中裂隙较发育,且多被方解石所充填。这套玄武岩层平行不整合覆盖在下二叠统砂岩之上,两者之间缺失了上二叠统和三叠系

  No.5
  点位:大觉寺后山。
  目的:观察深成侵入岩、球形风化、根劈作用。
  内容:
  1.侏罗纪深成岩,呈岩株状产出。岩石总体呈灰白色,中、粗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次要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根据这些特征,可判断岩性为花岗岩。
  2.球形风化:花岗岩中发育三组节理,产状分别为75°∠72°、340°∠80°、230°∠17°,它们相互之间近于垂直或大角度相交,把岩石切割成长方体、菱面体或不规则状块体。这些岩块的角、棱最容易遭受风化破坏,并且在节理面上也产生由表及里的风化作用(可见层状剥落现象),最终岩块被改造成大小不等的球体或椭球体。
  3.根劈作用: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植物长大,根系也变粗,从而使裂隙加宽、加深,导致岩石崩解。这里多处可见根劈现象。

  No.6
  点位:大觉寺。
  目的:参观大觉寺古迹。
  内容:
  1.观察大觉寺内两处下侏罗统九龙山组砾岩的露头,包括岩石的颜色、结构,砾石的物质成分、大小、磨圆度、分选性及胶结物等特征。
  2.自由参观大觉寺,了解大觉寺所处位置的地质概况(总体建在花岗岩岩株的边部),建寺历史(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即1068年),寺内有树上树(寄生树)、独木成林、千年银杏、玉兰、松柏抱塔及人文建筑等独特景观。

  Top

  路线二 坨里-李各庄-周口店

  一、目的及任务 1.加强感性认识,理解构造运动、变质作用的基本原理、过程及其产物。 2.观察节理、断层、褶皱的基本特征,并判断其性质;了解较大规模断层的地形、地质表现。 3.观察变质岩及其所构成的褶皱类型。 4.了解周口店猿人洞的地形、地质背景、挖掘历史等,参观北京猿人陈列馆。

  二、要求 1.学生已学完《地球科学概论》中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及岩石变形等内容。 2.在野外注意听讲,勤于观察、思考和记录,把课本知识与野外实践相结合。 3.带野外实习用品,包括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小刀、铅笔和野外记录本等 4.自带午饭。

  No.7
  点位:坨里北600m小山丘下的铁路边。
  目的:观察节理和断层构造。
  内容:
  点处岩性为紫红色砂砾岩夹泥页岩,时代为早白垩世(坨里组),俗称"坨里砾岩",属山区河流湖泊相沉积物。
  1.观察剪节理:点处可见多组剪节理,其基本特征是:①节理面平直、光滑,产状较稳定,延伸较远,不同组节理互相切割,构成共轭剪节理;②节理平直地切过砾石,将砾石一分为二,这是剪节理的显著特征(张节理通常绕过砾石);③节理内一般无充填物,两壁紧闭,节理缝很小。
  根据共轭剪节理造成的剪切位移关系,可以判断形成节理的主应力方向。此外,可以把上述剪节理的特征与张节理的进行对比。
  2.观察正断层:坨里组互层状砂砾岩层被错断(图23),并发育断层牵引构造,断层面产状大约为140°∠35°。根据岩层的相对位移及牵引构造特征,可以判断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从而确定断层的性质。 沿铁路继续观察,能够发现类似的断层,它们的性质和产状均与上述正断层相近,都属于北京西山的山前断裂--辛开口断裂带。该断裂带是一条向东倾的高角度正断层,是控制华北平原中新生代沉降区的一条边界断裂。

  No.8
  点位:辛开口公路北侧铁路边坡上。
  目的:观察断层、褶皱与波痕。
  内容:
  1.在铁路隧道口,中元古界长城系变质砂岩中发育一条断层(图24),两盘地层明显相对位移,根据标志层判断为正断层,断层面产状大约为110°∠53°,断层带宽几至十几厘米。该断层是辛开口断裂带的主断层之一。 辛开口断裂向北与西侧另一条断裂--南大寨断裂汇合,然后向北东延伸至八宝山,构成南大寨-八宝山断裂带。该断裂带是北京西山与东部平原的分界线,具有非常醒目的地貌景观;再向北东隐伏地下,斜穿北京城,是市政工程建设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2.沿铁路向西约30m,可见北侧边坡上长城系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中发育褶皱构造,从西向东由一个背斜、一个向斜和半个肩膀式背斜构成(图24)。褶皱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轴面向西倾斜,为斜歪褶皱。 观察描述褶皱应包括构成褶皱的岩层、两翼产状、轴面形态和产状、枢纽、转折端等特征,进而确定褶皱类型。 上述正断层切断了半个肩膀式背斜,这表明褶皱形成时代早,断层形成(或活动)时代晚。再者,褶皱主要形成于近东西向挤压条件下,而正断层主要形成于近东西向拉张条件下,两者形成的力学机制完全不同,这也说明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时代。
  3.沿铁路再向西约200m,观察长城系变质海相砂岩中的波痕。点处可见到对称波痕、不对称波痕和平顶波痕。要观察波痕的形态、波峰和波谷的延伸方向及连续性,测量波长、波高等。
  研究波痕特征,有助于分析古海岸线方位,确定沉积环境等;根据不对称波痕,可以判断水流方向;依据平顶波痕,能够确定岩层的顶底面。

  No.9
  点位:李各庄大石河北岸。
  目的:观察变质岩、褶皱构造。
  内容:
  1.点处岩性为青白口系景儿峪组条带状大理岩,是一种常见的、典型的变质岩。其原岩为灰岩或白云岩等碳酸盐岩,原岩形成后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变质与变形作用的改造。岩石普遍发生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劈理很发育,可开采出薄板状的石材。岩石中还能够见到较多的晶形完好的黄铁矿晶体,粒径为几至十几毫米。
  2.在陡壁东侧观察小型平卧褶皱。褶皱两翼总体近水平且近于平行,枢纽、轴面近水平,转折端地层明显增厚,向两翼迅速变薄,转折端与两翼地层厚度之比可达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3.观察陡壁中部一个大型的平卧褶皱。由于劈理很发育,几乎替代了层理,因此,在小范围内看不清层面及褶皱现象。必须站在稍远处,远观剖面,根据宏观上岩层颜色的变化,确定层面位置及岩层延伸情况,才能看清大型平卧褶皱。此外,在大型平卧褶皱内部,还发育了一系列的次级或更次一级的小褶皱。
  4.在陡壁西侧可见两翼很宽缓、转折端呈圆弧状、轴面近水平的小褶皱。另外,还能看到几个小溶洞以及钟乳石现象。

  No.10
  点位:周口店猿人洞。
  目的:观察岩溶地貌及洞穴堆积物,参观北京猿人陈列馆。
  内容:
  1.观察猿人洞(第一地点):①猿人洞的发掘历史;②猿人洞分布的位置(含海拔标高、相对高度、地貌形态等);③岩溶洞穴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④猿人洞堆积物分层及其岩性特征(在陈列馆内有详细分层资料);⑤古生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迹;⑥研究猿人洞堆积物在生物、古人类发展演化、地层学及古地理环境等方面的重大科学意义。
  2.观察山顶洞:①山顶洞的位置;②洞穴形态特征;③洞穴堆积物的岩性特征与地质年代;④"山顶洞人"及其文化遗迹、古生物化石。
  3.参观北京猿人陈列馆,包括从猿人洞和山顶洞中发掘出来的实物标本、模型、各类分析鉴定资料等。要求学生抄录一些资料,如第一地点岩性剖面、北京猿人遗址年代测定表等。

  我是CUGB的!好的话楼主把分给我吧

回答2:

去万方这类论文数据库找,那里论文多,且质量高。自己懒得去找的话,可以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铺看看,店主应该能帮你下载到相关论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