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由于受陈旧的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体育教学课大多仍沿袭前苏联教学结构的模式,其教学过程在教师的主宰和严格控制下,学生被动的学习主体。学校课外活动过程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与体育教学课在知识、技术、技能方面的实践相脱节,这与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精神大相径庭。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练,培养自主实践能力,已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如何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管理中,体现这一思想,实现主体性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体育活动课概念的定位
学校体育课分学科类课程(体育与保健)和活动类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二类课程,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体育与保健课主要是通过系统的知识技术传授,使学生掌握体育学习方法,继承优秀的当代体育文化和民族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活动课学习的基础。而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在教学大纲以外,或以学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学生中开展各类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是一部分兴趣、爱好相同的组成的兴趣小组、社团等从事自主的、独立的活动,它不是全体学生必须的课程,也不是课程限制选取修或任意选取修的内容。课外活动中有的教师参加,有的是学生自已组织活动。另一方面讲,它也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但它有弊端,在于它仍然是以单一学科课程模式看待,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与部分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课余运动训练,都属于课堂以外的教育活动,都是在“课外”进行的,但他们是有区别的。那种把教师精心指导下的课余运动训练,也笼统地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认为有待进一步商榷。
2、课外体育活动课的目标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重视学生在大量的体育活动中,加深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运动体验,以提高体能、活跃身心,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同时要求把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与意志品质的培养、心理需要的满足、情感的体验相协调,使之和谐发展。
3、当前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对课外体育活动不够重视
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调控是整个活动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由于教师对活动课的认识不全面,活动评价体系不健全。活动反馈调整不及时,活动管理体制不完善,随意更改和取消活动;尤为普遍的是活动过程比较散乱,较普遍的“放羊式”的活动过程。
3.2学校对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比较薄弱
目前许多学校的体育工作,都是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由体育教研组具体负责。学校对活动过程缺少思想上的导向,对课外体育活动无计划、总结,对活动过程和组织人员没有检查、考评措施,没有把成绩列为教师工作考评内容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3.3学习负担重的负面影响
现代教育思想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幽灵。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捧作用下,学生大量的时间应付没完没了的作业、考试上,课外活动时间时常被占去。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制了初中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4场地器材的缺乏
近年来,学校规模不断发展,学生人数增多与场地器材不成正比,体育经费缺乏、设施陈旧、运动场地不足、器材奇缺是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学校,尤为普遍。学生兴趣广泛,适合学生参加的项目,因场地、器材、师资的限制,实在难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一部分学生逐渐对体育失去兴趣。
4、改变目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1健全课外体育活动和评价体系
具体、明确、科学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目标是进行活动教育管理的前题。《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在宏观上制订了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效果等制订了明确的目标和工作职责。健全课外体育活动中可操作的目标体系,以此作为班级课外体育活动检查分析和评价依据;同时把课外体育活动工作列为优秀班主任、基层先进及文明班级、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增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对活动的有关因素实行有效控制。
4.2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的指挥系统和评价体系,加强活动管理
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必须通过健全的学校体育的指挥系统,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过程的标准,在活动中自觉地贯彻执行,进行自我调控。当前应建设一支从上到下的统一管理队伍。一般应包括学校体育领导小组、体育组、班主任和体育委员四个层次,学校体育领导小组与体育教研组在活动中应认真做好活动情况检查、记录、调整及定期进行总结、评价,明确活动的导向作用。
课外体育活动的评价是促进活动课质量的关键。通过检查学生的出勤、活动内容的执行、活动的组织情况和活动的效果,同时获取信息。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一套有益于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的全面评价体系。
4.3加强课的教学改革,强化健康意识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学生运动不足,体质不良的现象,促进学生健康发育,养成持之以恒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除学校领导重视和全体教师不懈努力外,关键要加大教育制度、升学制度的改革。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体育的目的性教育、科学性锻炼身体教育,在学生主观上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学校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多举行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和小型比赛,满足学生的健康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4.4拓宽渠道、增加体育经费投入
特别是农村学校,场地小、器材缺、经费少是长期困惑体育活动正常开展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应抱着勤俭办体育外,要充分提高现有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同时,各级领导要重视体育经费的投入,使场地、器材逐步完善。
5、建议
介于现阶段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展望学校教育改革赋予课外体育活动的新的发展前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应该注意:
(1)课外体育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学校组织学生体育活动时,应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去选择和开展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内容,使体育活动即满足教育教养的需要,又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养成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2)搞好各种形式的校内体育活动,建议根据各校实际开展大课间操活动,保证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3)建立对体育活动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建立由领导、教师、学生组成的监督管理体制,做到人员落实、时间落实、场地器材落实、活动内容落实、评价措施落实,提高体育活动的整体效益。
1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提高素质教育的战略意识和紧迫感,在舆论导向、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管理、评估等方面为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 解放思想,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新课标已实施多年了,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每一位体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改革。
3 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学习选择的自主性加大,突出主动性的理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体育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设计课的全过程,讲解示范,精简清晰;组织实施,活而不乱。以学生练习为主,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4、理顺好学生学习效果与兴趣选项的关系
满足学生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之一,但在体育课选项是,不以自身健康需要,而以个人好恶取舍。鉴于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偏低,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在选项时宜采用学生“自主式”选择与教师的“指导式”选择相结合,以减少学生选项的盲目性。
5、 加强教师业务素质
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工作质量。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工作在一线的部分体育教师,无论在专业技术理念,还是在体育思想方面均已不适应当前体育改革的需要。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首先,体育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强壮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业务能力;其次,体育教师要有进取意识,加强自学,改善教学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再次,教师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机会,互相间进行教学观摩讨论分析,不定期的自我改革教学形式和方法。
6、 开展好课余体育活动
能否搞好课余体育活动,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整体效益, 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全面发展课余体育活动。中央7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每天一锻炼小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同时,对学校运动会也需要进行改革,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通过改革,促进了学生对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也带动了我校体育整体水平的逐步提高。
7、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器材的不足是阻碍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应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把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并做到体育经费专项专用。尽可能的配足必要的体育器材可以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充分利用好发体育器材,并加强自制器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现有条件,修旧利废,为开展体育教学创造物质条件。
8、 建立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教育的真正力量,不是突出,而是渗透、弥漫,天长日久的影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起着陶冶、导向、激励等作用。
按照学校工作安排,根据学校实际精心设计好两操和大课间活动内容和实施方案,并参与组织、指导工作。
第1条 体育教师要邮寄结合课堂教学统筹安排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场地、器材,配合带班教师做好指导工作。
第2条 按照小型多样,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课堂教学和学校的特点,做好整体规划、宣传、辅导、组织、裁判、总结工作。协助班主任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比赛。
第3条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对各项测试内容在测试前进行有效指导;在测试后,依据学生个人健康水平,给出健康诊断,提出针对性的锻炼建议,并做好统计上报工作。
第4条 根据当地竞赛计划,结合学校情况确定训练项目、制订训练计划,做好训练工作。
第5条 根据上级竞赛规程,选派符合资格的运动员积极参赛,遵守竞赛纪律、诚实守信,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