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热量QT Kcal/h QT=QS+QT .
2.空气冷却:QT=0.24*∝*L*(h1-h2) .
3.显热量QS Kcal/h 空气冷却:QS=Cp*∝*L*(T1-T2) .
4.潜热量QL Kcal/h 空气冷却:QL=600*∝*L*(W1-W2) .
5.冷冻水量V1 L/s V1= Q1/(4.187△T1) .
6.冷却水量V2 L/s V2=Q2/(4.187△T2)=(3.516+KW/TR)TR .
7.其中Q2=Q1+N=TR*3.516+KW/TR*TR=(3.516+KW/TR)*TR .
8.制冷效率 —EER=制冷能力(Mbtu/h)/耗电量(KW) .
9.COP=制冷能力(KW)/耗电量(KW).
(1)1千瓦=860千卡/小时。
(2)制冷量以千瓦为单位,耗电量也以千瓦为单位。
(3)制冷量不等于耗电功率,前者大于后者,其倍数决定于能效比。
(4)能效比=制冷量/制冷运行所消耗的电功率
(5)能效比越高,耗电量越小。
(6)不要把制冷量与耗电功率相混,真正计算用电多少的是耗电功率。
总热量QT Kcal/h QT=QS+QT
空气冷却:QT=0.24*∝*L*(h1-h2)
显热量QS Kcal/h 空气冷却:QS=Cp*∝*L*(T1-T2)
潜热量QL Kcal/h 空气冷却:QL=600*∝*L*(W1-W2)
冷冻水量V1 L/s V1= Q1/(4.187△T1)
冷却水量V2 L/s V2=Q2/(4.187△T2)=(3.516+KW/TR)TR
其中Q2=Q1+N=TR*3.516+KW/TR*TR=(3.516+KW/TR)*TR
制冷效率 —EER=制冷能力(Mbtu/h)/耗电量(KW)
COP=制冷能力(KW)/耗电量(KW)
部分冷负荷性能
NPLV KW/TR
NPLV=1/(0.01/A+0.42/B+0.45/C+0.12/D)
满载电流(三相)FLA(A)
FLA=N/√3 UCOSφ
新风量L CMH Lo=nV
送风量L CMH
空气冷却:L=Qs/〔Cp*∝*(T1-T2)〕
风机功率N1 KW
N1=L1*H1/(102*n1*n2)
水泵功率N2 KW
N2= L2*H2*r/(102*n3*n4)
水管管径D mm D=√4*1000L2/(π*v)
n3—水泵效率=0.7~0.85
n4—传动效率=0.9~1.0
F=a*b*L1/(1000u)
a—风管宽度 m
b—风管高度 m
u—风管风速 m/s
V1—冷冻水量(L/s)
V2—冷却水量(L/s)
注:1大气压力=101.325 Kpa
水的气化潜热=2500 KJ/Kg
水的比热=1 kcal/kg?℃
水的比重=1 kg/l
QT—空气的总热量
QS—空气的显热量
QL—空气的潜热量
h1—空气的最初热焓 kJ/kg
h2—空气的最终热焓 kJ/kg
T1—空气的最初干球温度 ℃
T2—空气的最终干球温度 ℃
W1—空气的最初水份含量 kg/kg
W2—空气的最终水份含量 kg/kg
L—室内总送风量 CMH
Q1—制冷量 KW
△T1—冷冻水出入水温差 ℃
△T2—冷却水出入水温差 ℃
Q2—冷凝热量 KW
EER—制冷机组能源效率 Mbtu/h/KW
COP—制冷机组性能参数
A—100%负荷时单位能耗 KW/TR
B—75%负荷时单位能耗 KW/TR
C—50%负荷时单位能耗 KW/TR
D—25%负荷时单位能耗 KW/TR
N—制冷机组耗电功率 KW
U—机组电压 KV
COSφ—功率因数 0.85~0.92
N—房间换气次数 次/h
V—房间体积 m3
Cp—空气比热(0.24kcal/kg℃)
∝—空气比重(1.25kg/m3)@20℃
L1—风机风量 L/s
H1—风机风压 mH2O
V—水流速 m/s
n1—风机效率
n2—传动效率
(直连时n2=1,皮带传动n2=0.9)
L2—水流量(L/s)
H2—水泵压头(mH2O)
r—比重(水或所用液体
水管管径的计算
由动量定理得
F×t=M×v
F是力
t是时间
M是质量
v是速度
因为F=p×s,M=P×s(按1米计算)
p是压强,
s是面积
P是密度
所以有
p×s×t=P×s×v×v
→p×t=P×v
已知压力、管径、水的密度、时间(可假定)
则可算出流速v
所以每秒的流量V=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