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自性胜过、多于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就会失去约束、陷于放纵;(一个人的)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胜过、多于自性,就会成为失去自性的书呆子。该抒发自性就抒发自性,该遵从书本就遵从书本,自性和书本相结合、相协调人才能善美,人做到了这个样子,才能成为君子。
“质,造字本义:以刀斧劫持人员作抵押,以求赎金。”——《象形字典》
质,可以指劫持代抵押行为,也可以指代抵押物,其目标指向赎金,所以质就有了性(获得赎金的需求、趋势)。
“胜,造字本义:长在猪肉里的息肉。”——《象形字典》
胜,此处意思是多出、胜过、超出。
“文,造字本义:名词,远古时代刻画在岩壁、甲骨上的图画性表义符号,即最早的象形汉字。”——《象形字典》
文字记载的是自然的现象、规律,(人的)行为的过程、规范,其中有道、礼等一切人类创造的字词。
它是“学”的对象。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文,这里指代写在书本里的东西(书本只是一种方便说)。
“野,造字本义:名词,从田园到山林之间的过渡地带。”——《象形字典》
“野,郊外也。”——《说文解字》
野,此处意思是自性的无拘束发挥,进于放纵。
“史,由中(中,两军对峙的非军事地带 )+又(执、持)构成,表示手持旌节,出使发生争端的国界和谈。”——《象形字典》
“史,记事者也”——《说文解字》
史,此处意思是指执中,失去自性。
“彬”,由“林+彡”构成。
“林,造字本义:丛生的竹木。”——《象形字典》
“彡”,此处象形光线(强调从外面来的)。
“彬”,光线透过丛林而产生的美景。正是因为有的(应该)透过来的光线透了过来,有的(不应该)透的光线没有透过来,才成为美景。
人的生与存,根源于自然的需要,人需要履行自然所赋予人的职责(天命、性),来增加自己的德(德,人生与存的依凭)。
人需要围绕着自己的自然所赋予的职责(天命、性),来组织生活(包括自己思想、言行),离开了这个,就是失德,人必遭天谴。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种行为本身,是以自我的需求为驱动的,也是以自我的实现为目的地的,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
一个人自己是如此,其他的人也是如此,天地万物甚至是大大小小的团体、系统也是如此,但大自然却不会对某个人、个别的部分进行特殊的关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这就出现了以人与人、人与万物和谐共存为目的的公平正义、礼乐仁义等等的社会观念。这些观念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也遵循大自然的法则,但在不同的条件下,却有不同的侧重,甚至背道而驰。
文所承载的内容十分庞杂,可以说人的心智能到达的地方,文基本上都可以承载。上述的社会观念虽然重要,但也只是文的“一小部分”而已。
所以,“质与文”的关系,体现的是自性与社会观念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体现了人与他人、与天地万物相处的关系。“文质彬彬”,描绘的是自性通达、外表善美的君子,从根本上讲描写的是,自行通达、能与他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君子。
孔子说: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出自《论语》,请看「雍也第六」第十八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孔子教导我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是本质,「文」是文采,「野」按包咸的批注,包咸是东汉的经学家,他注为「如野人」。因为野在《说文解字》里面是指郊外,就是乡下人,我们现在俗话讲「乡巴佬」,这是野。
「文胜质则史」,史有两个意思,根据古注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史书,一个是史官,两种说法意思其实都是相似。「质胜文」,胜,包咸注为多的意思,所以就是「质多于文,则如野人」。因为他有很好的本质,可能他孝悌忠信的品德挺好的,但是比较欠缺于礼文的修饰,就显得朴素无华,甚至看起来比较粗鄙,这种人叫野人。这类人,当然他首先要有质,有质而无文,至少他不至于虚浮、虚伪。
如果是「文胜质则史」,因为在古代除了少数的史官非常的讲究诚信,春秋那个时代的史官大部分都没有诚信,就是歪曲历史,所以这种人是诚不足。他可以舞文弄墨,在表面文章上做得很好,但是内心本质没有真诚,那是讲「史」的意思。也有的是说史书,史书就是记录得非常的精彩,或者是对某人可能有很多的渲染,但是流于不真实,这个属于史。总之,如果是文多于质,这就显得有虚伪,不诚的味道。
所以孔子后面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就是文跟质,他的表面是文,内心的本质是质,内在的和外在的都要平衡,这个叫彬彬,它是融合之相。文和质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实,这合乎中道,这才能够称为君子。所以可见得我们的品性、本质非常的重要,但是光有品性而不学文也不行。对人要懂得礼貌,懂得进退应对,讲话也要有文明、文采,不能够粗言,这才能够合乎君子之道。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意译: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说: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出自《论语》,请看「雍也第六」第十八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孔子教导我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是本质,「文」是文采,「野」按包咸的批注,包咸是东汉的经学家,他注为「如野人」。因为野在《说文解字》里面是指郊外,就是乡下人,我们现在俗话讲「乡巴佬」,这是野。 「文胜质则史」,史有两个意思,根据古注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史书,一个是史官,两种说法意思其实都是相似。「质胜文」,胜,包咸注为多的意思,所以就是「质多于文,则如野人」。因为他有很好的本质,可能他孝悌忠信的品德挺好的,但是比较欠缺于礼文的修饰,就显得朴素无华,甚至看起来比较粗鄙,这种人叫野人。这类人,当然他首先要有质,有质而无文,至少他不至于虚浮、虚伪。 如果是「文胜质则史」,因为在古代除了少数的史官非常的讲究诚信,春秋那个时代的史官大部分都没有诚信,就是歪曲历史,所以这种人是诚不足。他可以舞文弄墨,在表面文章上做得很好,但是内心本质没有真诚,那是讲「史」的意思。也有的是说史书,史书就是记录得非常的精彩,或者是对某人可能有很多的渲染,但是流于不真实,这个属于史。总之,如果是文多于质,这就显得有虚伪,不诚的味道。 所以孔子后面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就是文跟质,他的表面是文,内心的本质是质,内在的和外在的都要平衡,这个叫彬彬,它是融合之相。文和质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实,这合乎中道,这才能够称为君子。所以可见得我们的品性、本质非常的重要,但是光有品性而不学文也不行。对人要懂得礼貌,懂得进退应对,讲话也要有文明、文采,不能够粗言,这才能够合乎君子之道。 全文
孔子说: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出自《论语》,请看「雍也第六」第十八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孔子教导我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是本质,「文」是文采,「野」按包咸的批注,包咸是东汉的经学家,他注为「如野人」。因为野在《说文解字》里面是指郊外,就是乡下人,我们现在俗话讲「乡巴佬」,这是野。
「文胜质则史」,史有两个意思,根据古注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史书,一个是史官,两种说法意思其实都是相似。「质胜文」,胜,包咸注为多的意思,所以就是「质多于文,则如野人」。因为他有很好的本质,可能他孝悌忠信的品德挺好的,但是比较欠缺于礼文的修饰,就显得朴素无华,甚至看起来比较粗鄙,这种人叫野人。这类人,当然他首先要有质,有质而无文,至少他不至于虚浮、虚伪。
如果是「文胜质则史」,因为在古代除了少数的史官非常的讲究诚信,春秋那个时代的史官大部分都没有诚信,就是歪曲历史,所以这种人是诚不足。他可以舞文弄墨,在表面文章上做得很好,但是内心本质没有真诚,那是讲「史」的意思。也有的是说史书,史书就是记录得非常的精彩,或者是对某人可能有很多的渲染,但是流于不真实,这个属于史。总之,如果是文多于质,这就显得有虚伪,不诚的味道。
所以孔子后面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彬彬」,就是文跟质,他的表面是文,内心的本质是质,内在的和外在的都要平衡,这个叫彬彬,它是融合之相。文和质均衡交融,言行既文雅又真实,这合乎中道,这才能够称为君子。所以可见得我们的品性、本质非常的重要,但是光有品性而不学文也不行。对人要懂得礼貌,懂得进退应对,讲话也要有文明、文采,不能够粗言,这才能够合乎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