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几个流派有什么不同?他们各有什么优势?练哪个派别的好?

2024-11-26 09:39:48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按世人所说,太极分陈、杨、吴、武、孙五大流派。当然还有赵堡太极。

陈式由明末将领陈王庭所创,很大程度上吸取明末外家路子(当然,功夫分成内外家的说法本身不对,姑且附会世人的说法)的精华,所以他的拳多少带有点外家的影子。陈式拳的哲学思想是吸取了周墩颐的《太极图》的阴阳理论。陈式相对来说,更适合血气方刚的人练。

杨式众所周知托胎于陈式而来,但我个人认为,杨式已经完全脱离陈式的风格,其指导思想也变为道家无为、柔胜刚的理论。真正意义上的纯内家。

吴、武可以简单说,其实本质上还是杨式,脱胎于杨式母拳,只是换了种风格,换汤不换药。吴式适合具有灵性的人练比较好,武式个人认为较严谨。

孙式,很大的程度上都是杨式的思想和风格,但和吴、武不同的是,糅合了形意、八卦的精华在里面。

总之,天下太极拳虽多,其实也就陈、杨两家而已。一家阴阳、一家无为

回答2: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健身与技击并重的拳术,它里面还包含了深刻的中国古典哲学在里面。学练它你会越来越觉出它的神妙,它的好处得用你一生的时间去体会。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 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 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 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几种不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 《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俊源出陈式太极拳,而持 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特别 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 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 论为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 。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 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同时,太极拳运动也 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 曲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
太极拳以“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 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 呼吸要平稳,深匀自然,动作要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动作弧形,园活不滞,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动作之间衔接和顺, 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动作不浮不僵,外柔内 刚,发劲完整。在推手中,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发力, 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尤其讲究“听劲”,通过身体触 觉,来判断对方力量的大小、方向、部位,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对方刚力来打, 我则以柔化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随人而动,随机应变。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由著名拳师陈王廷创始于明末清初,所创老架路五套,陈式世代传 习、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经过精心编排,动作速度和强度、身法劲道也有 所不同。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 “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 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 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 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
陈式太极拳的锻炼原则和练法还要求:意、气、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气, 源动腰脊,旋腰转脊,节节贯穿。在推手中以缠绕粘随为主,“纵放曲伸人末 知,诸靠缠绕我皆依”,在粘贴缠绕过程中,运用:“棚、捋、挤、按”等法 则,借力制动,舍己从人,听劲懂劲,发劲制敌。

杨式太极拳
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其拳路逐渐 删改了陈式老架中原有的纵跳、震足、发劲等动作,由杨健侯修订为中架子, 又经杨澄甫一再修订逐渐定为杨式大架子,即现在广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松 自然,轻灵沉着兼而有之。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由松入柔,积柔 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杨澄甫所说:“太极拳是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 。架势有高、中、低之分。

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 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学而化之, 自成一派。其动作简洁紧凑,架势虽小而不局促,动作舒缓平稳,出手不超过 足尖,收时不紧贴于身,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进退 旋转始终保持中正。步法严格,分清虚实,小巧灵活,迈步时足尖先着地,然 后再足跟着地徐徐放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足尖,后腿不挺直高 拔。拳势讲究起、承、开、合,动作连贯顺遂,用内功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 转”来支配外形,以“神宜内敛”,“先在心,后在身”,“以心行气,以气 运身,意动身随,意动气随,意到气到,意到力到,意力不分”,达到意、气、 形三者合一。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续不断,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 具静态之妙。拳架虽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 舒展,不显拘束。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孙式太极拳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之师郭 云深,又从师程廷华学八卦掌。经多年研练,功夫深厚。后有从师郝为真学太 极拳,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迈步必跟,退步必撤。动作舒展园活,敏捷 自然,练时双足虚实分明,全趟练起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每转身时以“开”、 “合”相接,所以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

回答3:

听说还有武当太极拳法吧.各式太极下来看过,感觉刚性强一些的拳法适合青少年,要想发扬广大,必须从娃娃抓起,哈

回答4:

陈氏是正宗,练陈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