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在写作上的特色,还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我国史书比较发达,传记一类文字也出现较早。《史记》《汉书》都包括大量人物传记。但是这些都是史传,本质上属于历史。所以,尽管它们也具有文学性,甚至被称为“传记文学”,对材料也有重要的剪裁和取舍,但总要比较全面地反映人物的生平事迹。《五柳先生传》不同,它是纯文学性传记,不等于人物的纪实。说《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况”,也只是在一定意义上讲,如果以为这就是陶渊明的全部真实,便未必妥当了。比如“闲静少言”四个字就很值得推敲。在对世俗一面来说,陶渊明是“闲静少言”的,所谓“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可是在另一个生活圈子里,他既不“闲静”,也不“少言”。他和田园中的农户“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和志同道合的佳邻好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都是“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另外,他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是整天那样悠然。由于他是“欲有为而不能者”,心情并不能完全平静。五十岁时写的《杂诗》还在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对壮志未伸、年华虚度竟然焦灼到整夜不得安眠,哪里悠然呢!他的生活不断下降,“夏日抱长饥,寒冬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有时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向人乞讨去了,也是无法一味“晏如”的。他还写了《述酒》《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诗,写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那样的诗句,对时事的激烈情绪溢于言表,可见也没有完全遗世,成为无怀氏、葛天氏王国里的公民。所以《五柳先生传》虽是自况,却不等于全面纪实,而是创作。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对于陶渊明来说,虽然并不符合全部实迹,却比任何史传的记载更能表现出陶渊明的风貌。它着重刻画出一种人物精神,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称为“陶渊明精神”,这是作者理想的、衷心倾慕的、在诗文作品中竭力表现的精神,也是作者千百年来给人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这就是艺术和典型的力量。《五柳先生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传记,开创了文学传记体,隋末唐初人王绩作《五斗先生传》,即承其流。这是一。
第二、如果我们稍微细心一点,便会发现,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都是总结性语言。从性情品格到读书、饮酒、处贫、著文各方面生活,无一不是概括性的结论。好像作者在给五柳先生做鉴定。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中都包含大量的事实,所以,简约的语句中含有丰富的内容,高度凝练。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但是特点并不就是优点,用总结性的语言刻画人物,也可以写得干枯,而且很容易流于抽象、概念。本文的妙处在于,虽然使用结论式的语句,却决不抽象化、概念化。每一条都含有丰满的生活意境;逐条叙来,又具有诗一般的韵味。这是因为作者提炼出来的结语,已经充分生活情态化、形象化、诗化了,显示了作者概括生活、表现生活的巨大能力。两晋时期玄风盛行,清谈玄言崇尚用简约的语言表述深奥的意蕴,那时连品题人物也讲究隽语传神,我们可以在《世说新语》中看到这方面的具体描写。影响及于文风,便取精约明净,简语传神。陶文的这一写法可能与这种风气有关。
第三、作者写《五柳先生传》,着重刻画五柳先生的精神,不是无谓的。显然是颂扬这种精神和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显然是以这种精神和态度睥睨世俗。所以《五柳先生传》不仅是自况,还是自许、自赞。但是这赞许之意,并不直接诉诸文字,而是寓于字里行间。于叙事中见颂扬,于颂扬中见兀傲。粗粗读来,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转一体味,扬己傲世之意尽在其中。“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箪瓢屡空,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平平淡淡的似乎完全是客观叙述的语句中,包含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不言傲世,傲世之意自在言外。这是很高的写作本领,压抑着满怀激情不使流泄,结果笔端饱含感情,表现得更为含蓄,也更有感人力量。
第四、文字的特色也值得注意。朱熹评陶渊明的诗说:“平淡出于自然”。陶文也是如此。他的文字非常朴素质实,决不选声设色,讲究词藻色彩的华美。有柳有宅已足够了,便无取乎绿柳黄墙。《归园田居》诗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也只取桃柳绕屋,而不讲桃红柳绿。作者在这一点上,与在他之前的郭璞、之后的鲍照、同时的颜延之,都大异其趣。他的表现方式则纯取白描,只是用平淡的语言直叙情事,摹状物象,使人好像透过玻璃观物,不觉其有语言文字,而直触到其中的事、物、情。作者的文笔又极其自然,如清溪流水,随物曲折,如白云浮天,舒卷自如,读起来丝毫没有吃力之感。宋人杨时说,陶渊明“冲澹深粹出于自然,若曾用力学,然后知渊明诗非着力之所能成”。话是不错的,用力学便不免做作,做作也便无法自然。必须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方能造自然之境,自然与“率意任真”分不开。但就文字表现上来说,平淡自然又不是率尔操觚所能办到的。文字要运用到十分圆熟的地步,才能达到平淡自然的境界,所以它是文字的高境。这里不是说只有平淡自然的文章才好,而是说平淡自然是文字的高格之一,是文艺百花园中独具风韵的一朵奇葩。
五柳先生传》在写作上的特色,还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我国史书比较发达,传记一类文字也出现较早。《史记》《汉书》都包括大量人物传记。但是这些都是史传,本质上属于历史。所以,尽管它们也具有文学性,甚至被称为“传记文学”,对材料也有重要的剪裁和取舍,但总要比较全面地反映人物的生平事迹。《五柳先生传》不同,它是纯文学性传记,不等于人物的纪实。说《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况”,也只是在一定意义上讲,如果以为这就是陶渊明的全部真实,便未必妥当了。比如“闲静少言”四个字就很值得推敲。在对世俗一面来说,陶渊明是“闲静少言”的,所谓“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可是在另一个生活圈子里,他既不“闲静”,也不“少言”。他和田园中的农户“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和志同道合的佳邻好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都是“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另外,他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是整天那样悠然。由于他是“欲有为而不能者”,心情并不能完全平静。五十岁时写的《杂诗》还在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对壮志未伸、年华虚度竟然焦灼到整夜不得安眠,哪里悠然呢!他的生活不断下降,“夏日抱长饥,寒冬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有时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向人乞讨去了,也是无法一味“晏如”的。他还写了《述酒》《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诗,写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那样的诗句,对时事的激烈情绪溢于言表,可见也没有完全遗世,成为无怀氏、葛天氏王国里的公民。所以《五柳先生传》虽是自况,却不等于全面纪实,而是创作。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对于陶渊明来说,虽然并不符合全部实迹,却比任何史传的记载更能表现出陶渊明的风貌。它着重刻画出一种人物精神,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称为“陶渊明精神”,这是作者理想的、衷心倾慕的、在诗文作品中竭力表现的精神,也是作者千百年来给人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这就是艺术和典型的力量。《五柳先生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传记,开创了文学传记体,隋末唐初人王绩作《五斗先生传》,即承其流。这是一。
第二、如果我们稍微细心一点,便会发现,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都是总结性语言。从性情品格到读书、饮酒、处贫、著文各方面生活,无一不是概括性的结论。好像作者在给五柳先生做鉴定。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中都包含大量的事实,所以,简约的语句中含有丰富的内容,高度凝练。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但是特点并不就是优点,用总结性的语言刻画人物,也可以写得干枯,而且很容易流于抽象、概念。本文的妙处在于,虽然使用结论式的语句,却决不抽象化、概念化。每一条都含有丰满的生活意境;逐条叙来,又具有诗一般的韵味。这是因为作者提炼出来的结语,已经充分生活情态化、形象化、诗化了,显示了作者概括生活、表现生活的巨大能力。两晋时期玄风盛行,清谈玄言崇尚用简约的语言表述深奥的意蕴,那时连品题人物也讲究隽语传神,我们可以在《世说新语》中看到这方面的具体描写。影响及于文风,便取精约明净,简语传神。陶文的这一写法可能与这种风气有关。
“赞”是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是传记里结尾评论性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