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作的大多数诗中所表达情感是什么?

古代诗人的诗大多数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一种或几种)越全越好
2024-12-18 17:41:1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骆宾王(约638—约684)
擅长写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笔调高昂,风格雄放。

李峤(约645—约714)
他的诗多数以风、月、雨、露为题材,语言清新,讲究声律,当时很有名气。

贺知章(659-约744)
他性格狂放,喜欢喝酒,特别擅长写景诗和咏物诗。他的诗清新通俗、意境优美。

王之涣(688-742)
内容大多描写边塞风光,表现出热情进取的人生观。

孟浩然(689-740)
他的诗以写田园隐逸生活为主,诗风恬静淡远。

王翰
生性豪迈,能文善诗,尤其以写边塞诗闻名。

王昌龄
他以写边塞诗闻名,抒情诗也同样脍炙人口。他的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王维
他的山水诗大多描写空寂、宁静的自然景色,刻画细致,生动传神,韵味十足,

李白
他写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很有艺术感染力。

高适
他比较熟悉边塞风光和军队生活,他的诗多反映当时的边疆形势和士兵疾苦。

杜甫
杜甫的诗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全面反映了唐朝社会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赢得了“史诗”的称誉。他的诗题材多样,富于变化,风格深沉抑郁,语言抑扬顿挫,耐人寻味,到达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孟郊

他的诗大多抒写胸中不平,倾诉穷愁孤苦的心情,也反映了一些民间疾苦。他善于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诗风朴实深沉,语言精练。

柳宗元
他的诗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

贾岛
早年屡试进士不中,曾出家当和尚,所以他的诗多数描写荒凉、孤寂的意境。他写诗注重炼字炼句,以苦吟诗人著称。

张继
他写有不少旅游题咏诗,善于用白描手法写自然风光。

张志和
擅长诗词,能作画、击鼓、吹笛。诗歌多写隐居时的闲散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卢纶
他的诗多数写送别和酬答,也有一些优美的风景诗。最被后人称赞的,是他那几首反映边塞生活的绝句。著有《卢纶诗集》。

刘禹锡
晚年又入朝廷当官。在贬官期间,写了不少反映民间疾苦的诗。他善于从民歌中吸取营养,语言生动,风格清新,在唐诗中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白居易
他的诗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相传老太婆也能听懂。

李绅
但他对普通百姓还是很有同情心,在不少诗歌中流露出对百姓穷困生活的关心之情,这在封建社会当官者当中是非常难得的。

杜牧
他主张写文章要“以意为主”,有感而发。他的诗写景抒情,清新生动,七绝尤其出色。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李商隐
他写的许多诗都曲折地反映了这种心境。他的诗文字和音调很美,多用象征手法,浪漫色彩很浓。他的抒情诗情调感伤,意境朦胧,对后代影响很大。

罗隐
他生活在唐朝末年的大动乱时代,对当时的社会黑暗很不满,所以他的诗多为讽刺现实之作。他的诗中善于运用口语,民间流传颇广。

范仲淹
所作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

王安石
他的诗立意新颖,讲究修辞技巧,喜欢用典故,好发议论。小诗语言精练,构思绝妙。

苏轼
他的诗气象万千而又精致秀丽,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苏轼很会对对子。传说有一天他到莫干山逛寺庙,寺中的老和尚不认识他,显得很怠慢,见他进门,只冷冷地哼了一声“坐”,不乐意地向小和尚吩咐:“茶”。一番交谈之后,老和尚发现来人谈吐不凡,有点来头,就比较恭敬地说:“请坐!”高声吩咐小和尚:“敬茶”。后来他知道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时,便一反常态,点头哈腰,打躬作揖,兴冲冲地招呼:“请上坐。”急忙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轼要走了,老和尚请他为寺庙写一付对联。苏轼拿起笔就写,他写的对联是: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李清照
她de写诗,留传下来的不多。她的诗多数借历史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基调高昂,语言铿锵,与她婉约的词风完全不同。

陆游)
他的诗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范成大
他的后半生创作了大量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于写绝句,诗风清新、秀丽,充满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杨万里
他的诗善于捕捉瞬息流动的事物的景色,富有新意,构思新巧,平易自然,自成一家,被称为“杨诚斋体”。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但流传下来不多。

朱熹
他写的诗清新朴实,常寓哲理于形象。

高鼎
其诗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王冕(
他的诗文语言质朴,不拘一格,在元诗中独树一帜。

于谦
他的诗气质刚正,明白如话。著有《于忠肃集》。

郑燮
他主张作诗面向现实生活,抒发真实情感,反对因循守旧,重复古人。所作诗词多描写民间疾苦,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朴素自然。

袁枚
他的诗明白流畅,清新灵巧,绝句尤其精妙。

龚自珍
他的诗境界开阔,想像丰富,充满浪漫色彩,有“龚派”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