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族,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一,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中国境内俄罗斯族使用俄文,一般兼通俄、汉、维吾尔、哈萨克等多种语言,在社会上,俄罗斯族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内,在与本民族交往时讲俄语,使用俄文。
中国的俄罗斯族是古代俄罗斯移民的后裔,经过百年的同化,其外貌、长相、风俗和习惯等,已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完全不同。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俄罗斯族散居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北京等地,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下辖额尔古纳市等地,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俄罗斯族总人口数为15393人。
习俗
1、节日
俄罗斯族的节日主要有圣诞节和复活节。圣诞节在公历1月7日,届时,家家都装饰圣诞树,享用丰美的食品,由扮演的圣诞老人分发礼物,唱歌跳舞,欢度圣诞夜。复活节在每年4月间,节前49天为斋戒期,过节第一天即复活节。
此外,还有“报喜节”(节期在每年3月上旬)、“成年节”(节期在每年6-7月间)等,也过元旦、春节、国庆等全国性的节日。
2、家庭
俄罗斯家庭为一夫一妻制小家庭。父亲掌管家中经济子女长大结婚后,即另立门户,独立生活。与汉族通婚所生子女,一般都有汉族和俄罗斯族姓名。
俄罗斯族的家庭关系,夫妻地位比较平等,尊重妇女,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在家庭中老人具有无上的权威,子女与父母的关系融洽。婚姻比较稳固,离婚者少。
3、丧葬
俄罗斯族实行土葬,葬礼在墓地举行,由死者的男性亲友将棺材抬至墓地,将棺盖揭开,亲友们向死者作最后告别。神父诵读有关的圣经,为死者进行祈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俄罗斯族
应该是斯拉夫族
俄罗斯族,现有人口1.3万。俄罗斯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其中以伊犁地区较多,其余散居在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中国俄罗斯族是自18世纪起陆续从俄罗斯迁入新疆等地的,多数是在19世纪到俄国十月革命前后迁入中国的;那时,他们居住的村庄被称为“归化村”,居民被称为“归化人”,1949年后,他们被正式命名为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使用俄文。
俄罗斯族人大多信仰东正教,一小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俄罗斯族人迁居新疆后,带来了先进的农、牧器具,引进培育了农牧业优良品种,并使用先进的放牧技术。今天新疆广泛种植的土豆、西红柿、黄瓜以及久负盛名的乌克兰大白猪、荷兰奶牛、阿托套种牛等,都是俄罗斯族农牧民引进或培育的。他们利用米丘林学说改造果木品种,在新疆培育了美味多汁的柠檬、海棠、大冬果,午餐果等,为“瓜果之乡”新疆锦上添花。俄罗斯族人不仅善于经营农业,而且
心灵手巧,很多人擅长手工业和各种修理业。
俄罗斯族人性情开朗幽默,待人接客讲究礼节。问候、接吻是他们最普遍的礼节;他们最隆重的礼节是用面包和盐迎接客人,来客须用刀子切下一块面包沾少许盐吃下后方可进屋,这种礼节多用于迎接新娘和尊贵的客人,象征友谊和善意。
俄罗斯族人的住房多为土木建筑,屋顶用麦秸覆盖;房屋分为卧室、客厅和储藏室。城市的住房里都安有直通屋顶的铁皮大壁炉,农村则是上圆下方的大烤箱。窗户一律向阳开凿,使屋内四季保持充足的光线。屋内摆设非常整洁,窗户上、桌上和床上都盖有绣花窗帘、编织台布和抠花床围等,使整个房间显得清新淡雅,富有艺术美感。屋外院子里种满各种花草树木,春天花香四溢,秋天果实累累,清雅幽静,充满生机。
俄罗斯族的饮食依然保持着传统风味,他们制作的面包、糕点品种繁多,味道鲜美。他们特别喜欢吃黄瓜、西红柿等营养丰富的蔬菜。他们制作的拌有牛奶、鸡蛋、黄油、果酱的点心为当地其他民族所仿效。俄罗斯族牧民家庭生产的熏肠、熏火腿和小香肠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
中国俄罗斯族男子喜欢穿开衩长袍、长裤,或穿白色绣花衬衫和灯笼裤,戴八角帽;冬天穿皮衣和棉衣,戴皮帽。妇女穿短上衣和花色连衣裙,也有的上穿无领绣花衬衫,下穿自制的白色大长裙,上面绣着色彩鲜艳的图案花纹。他们无论男女都喜欢穿高筒皮靴或毡靴。居住在城市的俄罗斯族男子,多数喜欢西服,衬衣为宽袖,衣领绣有花纹。妇女穿西服上衣及西服裙,冬季戴呢帽或皮帽,呢帽上多插羽毛为装饰,夏天则戴头巾。
巴拉来克是俄罗斯族的弦乐器,因共鸣箱为三角形,故又称“三角琴”。三角琴有四度定弦,有高、中、低音等不同规格。音色清脆明亮,经常与曼陀林、吉他、手风琴等合奏,深受青年人喜爱。
《渔夫之歌》是俄罗斯族的叙事歌曲,全曲歌词达十段,叙述渔夫三个儿子的爱情故事,特别是小儿子在爱情上的悲剧性结局尤为感人,歌曲为二部合唱,音乐情调深沉含蓄,深受俄罗斯族人民的喜爱。
俄罗斯族重视教育,他们走到哪里就把学校办到哪里。在中国的俄罗斯族人中知识分子比例较高,不少人在大、中学校教授俄语,或在国家机关从事翻译工作。他们在新疆又学会了其他民族的语言,因此深受周围各民族人民的尊重与爱戴。
1.复活节
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复活节”又叫“帕斯喀节”,是为了纪念耶稣死后复活,没有固定的日期,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一般在4月4日至5月10日之间。节前,人们按照宗教传统斋戒49天,每天只吃一顿饱饭,其余两顿只吃半饱,而且不吃荤,只吃素,戒期也不许唱歌跳舞。
2.圣诞节
为了庆祝耶稣的诞生。俄罗斯人的圣诞节在每年俄历的1月7日举行,圣诞节的前一天,即1月6日被称为圣诞前夜(сочельник ),西方称为平安夜。在圣诞前夜教徒要全天禁食,直到晚上才能开斋。圣诞前夜的晚上信徒和非信徒按习惯要吃圣诞鹅,这是圣诞晚餐必不可少的。
3.报喜节
据《新约圣经》载:圣母玛利亚在这天领受了天使向她宣布上帝的旨意,她将由“圣灵”感孕而生耶稣。节日期间人们要进行各种庆贺活动。三月四日孩子们把烤好的百灵鸟形状的饼干带到田地里,抛向天空,然后再接住,以示迎春。
4.洗礼节据《新约圣经》载:耶稣曾三次显示其神性,第二次受洗礼时,“圣灵”和鸽子降在他头上,显示他为上帝的儿子。东正教注重这次显圣,定于公历一月十九日为此节日。洗礼本是基督教的一种入教仪式。在洗礼节那天人们除去教堂祈祷外,还要到江河里破冰取“圣水”,有的人还要跳进冰窟窿里洗一洗。
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俄罗斯族总人口为15609人。俄罗斯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等地共约1.4万人,占俄罗斯族总人口的89.40%。
“俄罗斯”一词起源于欧洲古代一个东斯拉夫部落的名称“罗斯”,俄罗斯族的先民最早居住在欧洲东部,公元1世纪时被罗马史家称为“维勒底人”,他们居住在维斯杜拉河及波罗的海南岸,从事农牧业,公元6世纪时,已有罗斯之称。10世纪,罗斯大公奥列格控制了以基辅为中心的周围部落,13世纪,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吞并,归入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元朝文宗皇帝时,曾征调金帐汗国境内的1万名罗斯军人入大都充扈卫亲军,并赐给土地令其耕种,这是历史上俄罗斯人大批进入中国的最早记载,中国的史书中称他们为色目人。从14世纪起,俄罗斯人脱离古代罗斯部族,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在种族分类上,俄罗斯族属于欧罗巴人种(白种人)。人体特点是肤色白,眼睛呈棕色或蓝色,鼻高、唇薄、细软黄发、身材高大,第三类毛发(胡须、腋毛等)中等发达。中国的俄罗斯族由于与周围民族通婚,体质逐渐变化,具有黄种人特征。
中国的俄罗斯族早在18世纪初从沙皇俄国迁来的,18世纪后期,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残酷统治,大批俄罗斯人迁来中国,尤其是在19世纪末和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更多的俄罗斯人从西伯利亚等地涌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东北各地和内蒙古东北地区。俄国十月革命后,又有一些人为躲避战争,进入中国。那时他们被称为“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俄罗斯族,被确认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力。我国俄罗斯族的生活习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基本上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相同。
由于俄罗斯族迁来我国的时间不长,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在前苏联国家还有自己的亲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之间又恢复了关系,不少人要求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50年代,经中苏两国政府协商同意、并帮助他们陆续迁回家乡。此外,也有部分俄罗斯族迁往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因为那里也有他们的亲族,因此,中国现有俄罗斯族的人口数量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