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帮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扩展资料:
故事寓意
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
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
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辫证思想。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停顿: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文言文停顿: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5.“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6.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刻舟 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