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名人 及其主要事迹

回答不错加赏
2024-12-28 17:59:0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赵旭:

  (1812-1866),字石知,号晓峰,清朝贵州桐梓县人。幼年丧父,青年时代随其叔至山东腾县祖父官署居住。先后游学吴楚,阅历学识极富。回桐梓后,曾九次乡试不第。长期居家课读,与"西南世儒"郑珍、莫友芝情谊深厚。曾任桐梓、荔波教谕。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任荔波县教谕时,以实绩加翰林院孔目衔兼署都匀府教授。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农民起义军攻破荔波县城,旭受重伤后投江死。赵旭博学多才,关心桑梓的文化事业,曾采访桐梓掌故,编成《桐鉴》6卷、《被桐鉴》1卷、又编成《桐梓耆旧诗抄》1卷、《桐梓艺文志》4卷、《文学尔雅注》1卷、《琴鹤堂先泽拾遗》1卷、《蜀碧补遗》6卷。赵旭一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著有《播川诗抄》8卷,选诗500余首。又有《播川全集》50集。一生坎坷,长期居住在农村,对贫苦农民的生活较了解。他写的诗,多反映贫苦老百姓的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大胆揭露清军的腐败的社会的黑暗。语言朴质无华,通畅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2、汪承潮:

  字小瀛,号祖龙坑外人,贵州贵阳人。画家。工山水人物,能写真。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曾为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绘黔中名胜。

  3、王立中: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朝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进士,入翰林院。

  4、 安淦辛:

  清朝贵州水西人。奢香后裔。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他禀请为奢香立碑于墓前,又修奢香祠于墓侧,立"奢香夫人故里"石柱标志于路旁。

  5、陈钰:

  (1814-1869),字二如,号一指山人,清朝贵州贵阳人。贵州籍指画名家自幼不喜科举,醉心水墨绘画,未到中年画名即已遍黔中,因用心过度,40度后双目失明,经数年治疗,重见光明。擅长指画,画人物、山水、花鸟、尤以人物最精。书画造诣甚高,可惜局于黔疆,无缘与海内外名家交游,难显其名声。陈钰的人物画,到民国年间仍有为其族人保存者。计有《一指山人行乐图》、《十八罗汉册》等。贵州省博物馆收藏有其画数种,有《钟馗破扇图轴》、《墨笔山水花卉散页》(十页)等。

  6、何德胜:

  (1814-1867),字安国,本姓刘,呼为刘二、何二,清朝贵州黄平木老坪人。农民起义军黄号军首领。生性倔强,好打抱不平,对清政府滥征捐税,强行"折征"的政策极为不满。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瓮安天文组织起义,用黄布扎头,史称黄号军。建立有上大坪、轿顶山等根据地。九年(公元1859年)十月攻入开州,十年(公元1830年)四月拟攻贵阳,已进占乌当,击毙守备戴雨先,因提督田兴增援,遂退至开州、平越、贵定等地与官军进行争夺战。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相继击毙后补道赵国澍、守备袁学先、千总孙德胜、副将何显士、知府戴鹿芝、知县白婪蟾,游击商肇淮、郭开贵等文武官员,攻占修文,与另一农民起义军潘名杰联合拟再次攻贵阳,已进兵至小关、茶店等地。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又攻破长顺、长寨、定番、其势力达到安顺、安平,击毙守备王三锡、游击田庆宜、黄德正、都司李洪林、唐万全、千总苏一相等。同治四至六年(公元1865-1867年),又破清镇县,入息峰,击毙副将叶有贵、倪朝荣等。征战黔境十三年,纵横数百里,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使清政府为之震慑,视为"腹心之患"。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十月,病逝于轿顶山军中,其起义队伍由其妻领导继续坚持斗争。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清朝廷调集大军前来镇压,黄号起义军最后失败。

  7、舒光富:

  (1814-1855),乳名舒大,民间称他舒裁缝,清朝贵州遵义人。幼读私塾,成年随父业盐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二月参加独山杨元保农民起义,拉开了贵州咸丰同治年间农民大起义的序幕。起义失败后回家。是年八月,与桐梓九坝场杨龙喜率千余人起义,攻占桐梓县城,以"除暴安民"为宗旨,建立了以赛波府(九坝场)为中心,包括兴州(桐梓)、新开(仁怀)、遵义城周围的根据地,尊舒光富为江汉皇帝,杨龙喜为都督大元帅,改咸丰四年为江汉元年,开仓赈贫,得到了广大农民拥护,队伍发展很快,壮大到两万多人。后率军南下,攻娄山,战板桥,占仁怀,并准备攻打遵义,并出击黔西、绥阳、正安等。因朝廷派云南总督罗绕典率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官兵围剿。起义军失利,南退归化(紫云)、罗斛(罗甸)、都匀、独山、麻哈(麻江)、平越(福泉)、瓮安、余庆、石阡等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4月,杨龙喜举家殉难于石阡的葛彰河边。舒继续率队奔松桃,过思南,回桐梓,后在遵义土窑失败被俘,壮烈就义。此次起义,对川楚震动极大,为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起到了奠基作用。

  8、 谌厚光:

  清朝贵州织金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进士。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任山西大同府知府,勤奋有为,玉河涨水时他组织修堤护城,平市商限息调剂,其盈虚缓急定为每年三限,商民称信。至仕归。

  9、胡万育:

  字仁山,清朝贵州黎平人。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贡生。遵义黎柏容为开泰校官时,胡万育与之唱和颇多。著有《容膝山房诗集》二卷。

  10、何开瀛:

  字莱仙,清朝贵州清镇人。书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曾为贡生,善书画,尤精兰竹。

  11、赵钟域

  字省三,又字友莪,清朝贵州普定人。画家。生活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曾为廪生,善画蛱蝶鱼虫。

  12、杨沂秀:

  字鲁川,贵州镇远人。为果勇侯杨芳之侄。系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曾任陕西鄂县知县等。其女儿杨林贞工书画。

  13、田溥:

  字雪樵,清朝贵州绥阳人。画家。清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间贡生,工水墨山水画,师法董、巨。

  14、徐樗:

  清朝贵州铜仁人。清道光(1821-1850年)中监生。《黔诗纪略后编》录有其诗,并称善画。

  15、史荻洲:

  字胜书,清朝贵州黔西州(今黔西县)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与黔西诗人、书法家张琚结"桐荫诗社"。十五年(公元1835年)中举人。他与清镇诗人戴粟珍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二人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同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上下,交情亦最深"。后来荻洲客死辽宁任上,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深至厚的情谊至今传为美谈。史、戴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史荻洲著有诗集《秋灯画荻诗抄》。

  16、任必达:

  字裴然,清朝贵州清平县(今凯里)人。生活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96-1850年)。初参幕务,后杜门不出,居家著述。著有《清平县志稿》四卷。又工诗文,书法亦重笔墨外间韵味,远近识者,无不赞赏。

  17、杨开秀:

  字实田,号云卿,贵州绥阳县人。应乡试久不中,直到五十岁才中举人。一生以教书为业。道光末年到遵义禹门寺设私塾,各乡学生多慕名来读书,寺中房舍全住满。黎庶焘、庶番、兆铨、光普和庶昌等都是他的学生。黎庶昌为文,多得力于杨先生。此时的禹门寺私塾盛况足以与乾隆年间黎安理执教时相辉映。晚年力学古文奇字,撰有《古文异训》,成一家言。惜未完成而逝,终年67岁。

  18、郭超凡:

  (?-1858),字小袁,贵州清镇人。幼时聪明好学,十七岁时就很有文名,学者徐光文给他起名"超凡"。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中进士。先在贵州兴义府任教授六年,兴修试院,擢拔人才,张之洞皆出其门下。鸦片战争后,于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调广东作官,历任饶平、东莞、香山知县和广州知府。他不畏强暴、不惧洋人,平息地方械斗,擒杀海盗"天公大王",矫正考场弊端,多次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欺凌和攻打,从而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得以安定。刘訚誉其为"名儒"、"名将"。只因广东总督叶名琛忌才,被其压抑,不能大展雄才。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5月30日,终因积劳成疾,抑郁早逝。死后,朝廷赠"太仆卿
  19、 莫庭芝:

  (1817-1890),字芷升,别号青田山人,清朝贵州独山县人。"西南世儒"莫友芝之弟。从小受父兄和郑珍之教,擅长诗词古文,以教育文学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贡生,次年参加京城应礼部试落第。便绝意仕途,专心研究学问。历任永宁州学正、安顺府学训导、思南府学教授、贵州学古书院山长。一生执教四十年,为贵州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他和黎汝谦还编辑了《黔诗纪略后编》三十三卷,为贵州清代诗歌总集,与莫友芝所辑的《黔诗纪略》有双壁之誉。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献。他著有《青田山庐诗钞》、《青田山庐词钞》,黎莼斋在日本为他刻印,风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书,自得天趣,与同时书画名家孙竹雅、吴茗香相知,故诗词集中题画之作亦不少。

  20、柳天成:

  (1817-1871),清朝贵州都匀府人。农民起义军领袖。出身贫苦,饱受压迫,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五月在都匀坝固领导苗族起义,进军鸡贾河,建立根据地,众推柳天成为王。柳天成足智多谋,勇敢善战,他领导的义军活动于都匀、独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贵定、平越、瓮安和罗斛等地。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攻战麻哈,击毙提督佟攀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六月,在羊安与贵州提督张文德激战,歼敌近万名,使总兵、副将当场毙命,使张文德负重伤,取得了自张秀眉义军黄飘大捷之后的又一大捷。由于清廷调重兵围攻,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四月,鸡贾河根据地失陷,柳天成退守内外套,不幸被叛徒暗杀身亡,起义失败。

  21、周灏:

  字子纯,清朝贵州贵阳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举人,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士。以知县分发直隶,先后任沙河、定兴(保定)、正定知县。后因遭弹劾落职讲学,昭雪后复职,署甘肃故城。因罹瘟疫,卒于任所。灏性廉爱民,总督刘长佑疏闻,奉旨于正定建专祠。

  22、吴寅邦:

  字清臣,清朝贵州永宁州(今关岭县)人。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拔贡。历任安顺、清镇、贞丰书院讲席,参与纂修了《安顺府志》。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秋,曾亲到贵州关岭县境内红岩碑古迹岩下,将红岩碑再拓了一道,分别分送各处,红岩碑的真面目,始比较容易与社会见面,为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古迹红岩碑的研究作过贡献。

  23、黄国宾:

  号西樵,贵州铜仁人。书画家。道光十二年(公元1837年)拔贡。善书画,喜作米家山水画。

  24、付寿彤:

  (1818-1887),原名华赓、更昶,字青余,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道光廿四年(公元1844年)举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进士。入翰林院、历任归德、南阳、开封知府、河南汝光道、河南按察使等。工书法。著作有《孝经述》、《古音类表》、《孔庭学裔》、《淡勤室诗》、《湘漓别志》、《十六国年表》、《吴越游记》、《吴越归程记》、《淡语》、《真录篇》、《古文辞》等。善书法,幼年随宦粤中,服膺许郑之学,乡试时为学使何绍基赏识,何书"实事求是"赠之。寿彤书法师何绍基,四体皆工,中年精研晋草运腕这之妙,尤得道州真传。晚年居长沙,该地书家甚多,而傅氏书名特彰,求书者应接不暇。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卒于长沙,与妻刘氏合葬于浏阳南乡渡头市淡庄。

  25、傅有赓:

  贵州贵阳人。学者。他于清朝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撰写了《三国志音证》。古代南朝刘宋时裴松之编写了一部《注三国志》,成为人们研读《三国志》不可缺少的辅助与参考材料,但它亦非完美无缺。傅有赓的《三国志音证》,为其补缀音义之不及,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26、萧尚卿:

  清朝贵州平越(今福泉县)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进士,入翰林院。

  27、潘新简:

  (1819-1869),清朝贵州荔波县人。水族农民起义军领袖。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发动水族农民千人在九阡、莪蒲起义。提出"不缴粮、不纳税、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口号,他们吸取了太平军的一些好政策,建立了九阡山根据地,号称辅德王。他们支持战斗十多年,义军发展到四万人,在太平军别遗队余诚义、黄金亮以及都匀柳天成,都江罗光明,张秀眉义军部将高禾、九松等各路义军的积极配合下,转战于黔桂边区,控制了大半个荔波县,曾五占荔波县城,南窥思恩,北图都匀、独山,打死荔波守备更玉麟,千总王代龙等。义军的强大,引起了清廷的不安,派广西、贵州清军围剿,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九阡失守,因叛徒出卖,潘新简被俘,牺牲于桂林。

  28、胡长新:

  (1819-1885),字子和,贵州黎平县人。幼受业于莫友芝、郑珍,学有根柢。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举人,次年进士。以知县分发江苏。因受其父被降官职的影响,淡于荣进,弃知县不就,改任贵阳、铜仁等府教授。学使以学异推荐他,擢升翰林院典簿,又不受。遂辞职还乡,主讲于黎平书院,终老不倦,为家乡的文教事业作出了贡献。著有《籀经堂诗钞》、《籀经堂文钞》等,校刊《三忠合编》,擅小篆,得秦汉古玺遗意。其《闻升京官》诗,描述了作者闻调升京官消息后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变化,抒发了作者对升迁官职的淡漠,流露了对官场的厌倦,表现了作者恬淡自守的情操。

  29、戴粟珍:

  字禾庄,别名吴兰雪,清朝贵州清镇县人。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举人。他与黔西举人史荻洲同为黔西知州、著名诗人吴嵩梁之学生,因而结下终身情谊,不仅诗赋文章出类拔萃,而且情同手足,二人同赴京城任职。道光中期,二人到吉林大安从政,当地称诗者,赞誉戴、史二人"才名不相下,交情亦深"。后来史荻洲客死异乡,粟珍安葬荻洲后,每岁必以荻洲名义为荻洲之母致书并奉遗金,及至史母仙逝时也不知儿子已死。这种至学至厚的情谊直今传美谈。戴、史的诗,曾载于都中,后刊于黔。粟珍著作有《对床听雨诗》、《诗钞》、《补遗》、《南归草》等。

  30、杨元保:

  (?-1854),清朝贵州独山人。布依族农民起义军首领。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初,杨元保之父带众抗捐被捕入狱,惨死狱中。杨元保怀着深仇大恨,在太平军推动下,于二月份领导布依族、苗族、水族、汉族农民和手工业者数千人在上司起义,提出"顺天成道,打富济贫"的口号,连续击败八寨游击和独山州牧,攻克都匀平舟司,占据通往独山、罗甸、大塘和广西南丹的要道。声震独山、都匀和荔波三地。因贵州巡抚蒋蔚远调集官军围攻,力量众寡悬殊,不到三个月,起义失败。杨元保在广西南丹州属昔里山被俘,在贵阳英勇就义。这次起义点燃了贵州各族人民咸同大起义的烈火。

回答2:

周之翰

(1826-1887),亦名侪亮,字西屏,贵州麻哈州(今麻江县)人。周恭寿的祖父。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举人,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应试,以第一名补授内阁中书,后授侍读,官至知府。
黎庶焘

(1827-1865),字鲁新,别号筱庭,贵州遵义县人,十六岁丧父,督率诸弟就学。清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举人,因病魔缠身,未参加会试,专心从事诗歌创作,借以抒发胸中抑郁不平的思绪。先后应聘为湘川、育才、培英三书院讲席,传播黎氏之学,培育了宦懋庸等一批英才。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病逝于禹门山寨,年仅三十九岁。著有《慕耕草堂诗钞》三卷、《依砚斋诗钞》四卷、《琴洲词》二卷、《筱庭杂文》一卷。亦能书画,擅长山水。
余昭

(1827-1890),字子懋,号德斋,一号大山,彝名龙补,生于四川叙永县水潦,因自幼丧父,一直在贵州毕节大屯其伯父余家驹家生活,传授家学。成年参加科举,曾受钦赐花翎直隶州知州、后补知府。著作有《叙永厅志稿》、《土司源流考》、《有我轩赋稿》、《德斋杂著》、《大山诗草》等。其诗"气则雄浑,笔则刚健","其大气磅礴,健笔劲拔,超出恒流,非可以章句绳者"。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卒于贵州毕节县大屯,享年64岁。
莫祥芝

(1827-1889),字善征,号拙髯,清朝贵州独山县人。"西南巨儒"莫友芝之弟。咸丰年间,加入军队,参加镇压过农民起义军。因上司赏识,获补湖南县承,后加入湘军。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年代理怀宁知县,由于办事严厉,遭人诬告贪污钱粮被革职。后冤情查明又以县承补用。清军攻占太平天国天京(今南京)后,擢升两级官阶。此后20年,一直在江苏作县官。很有干济之才,任太仓知州时,曾惩办霸占民田的豪绅,把田归还开垦者。他忧国忧民,为国尽职,不畏权势和洋人,任上海知县时,曾机敏果断地处理上海某处一桩地产买卖,打击了英国人企图扩大租界的嚣张气焰,伸张了民族正气。巡抚沈宝桢以"风骨遒劲"向朝廷举荐他。曾主修《上元县志》和《江宁县志》。
涂令恒

(?-1855),贵州普安县人。农民起义军首领。清朝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12月15日,他联络武生李林春在兴仁县巴林起义,头缠红巾,竖起"天波佛主平南王"大旗,攻下新城(今兴仁)、安南(今晴隆)、普安,围攻兴义七天七夜。因清廷派贵州、云南等地的清军围剿,他从兴义撤退时,在卡子河一带遭清军截击,他壮烈牺牲。
张凌翔

(?-1864),清朝贵州普安厅(今盘县)人。回民起义领袖。农民出身,伊斯兰教阿訇。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与马河图在普安厅大坡铺组织千余回民起义,以白巾帕首,称白旗军,众推张凌翔为元帅,马河图为二元帅。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人,先后攻占了新城(兴仁)、兴义府(安龙)、普安、安南(晴隆)、贞丰、归化(紫云)等地。他们以新城为根据地,曾一次歼灭来攻的团练一万余人。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清军大举进攻义军,在清军"剿抚兼施"的攻势下,驻守兴义府的义军将领马忠叛变。张凌翔、马河图兴师问罪,收复兴义府城。马忠纠合清军大肆反扑。张凌翔、马河图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在突围时不幸阵亡。大刽子手云南提督沈嘉荣将兴义府城内的回民2000余人屠杀殆尽。所余义军退守新城,在金万照和张定忠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战斗。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金万照诱杀叛徒马忠。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云南两省官军数万及团练二万余进攻义军,在帝国国主义分子麦根的参与下,清军掘长壕围困新城。义军顽强战斗,坚守达两年之久。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金万照为保全城中义军和居民的生命,自愿出城与官军提督周达武谈判,愿用自己生命换取全城人的生命。二人誓盟达成协议,金万照被押送贵阳杀害。新城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失陷.城内回族义军被改编后调至安顺全数杀害.历时十四年的反帝反封建的白旗军回民起义最后失败。
马河图

(?-1864),回族,清朝贵州普安厅(今盘县)人。回民起义首领。农民出身,为人年富力强,刚直不阿,好鸣不平,为乡里所敬重。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腊月,与伊斯兰教阿訇张凌翔在普安厅大坡铺聚众起义,以白巾帕首,以长方形白旗军为号,史称白旗军,众推张凌翔为大元帅,马河图为二元帅。先后攻占亦资孔、新城(兴仁)、贞丰、册亨、普安、兴义府(今安龙)、安南(今晴隆)、普安厅(今盘县)、归化(紫云)等地。而前锋队伍还到了长顺、镇宁、罗斛(今罗甸)等地。他们以新城为根据地,曾一次歼灭来犯的团练一万余人,声威大振。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清军大举进攻,在清军"剿抚兼施"的攻势下,驻守兴义府的义军将领马忠叛变。张凌翔、马河图兴师问罪,收复兴义府城。马忠纠合清军大肆反扑。张凌翔、马河图二帅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被破突围,不幸阵亡。大刽子手云南提督沈嘉荣将兴义府城内的回民2000余人屠杀殆尽。所余义军退守新城(兴仁)继续坚持战斗.在帝国国主义分子麦根的参与下,掘长壕围困新城. 义军顽强坚守达两年之久。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新城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失陷。历时十四的反帝反封建的白旗军回民起义最后失败。
廖景煋

(1828-1887),字东皋,号小疾,又号水云山人,清朝贵州独山县人。幼聪颖。"七岁口能吟,十三成秀士"。十六岁童子试冠军,为独山庠生,后屡试不利。因战乱,曾投笔从戎,积功保至花翎知府衔,以同知留广西补用。因功高遭嫉,身受其累被贬回级。从此淡于功名,多次征调不受,终日饮酒赋诗,诗、文、词、曲,所著极丰,"文稿等身",现存《水云山人诗草》四卷,廖诗极富人民性,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对广大人民寄予无限同情。
黎兆普

(1828-1886),字少存,贵州遵义县人。自幼发愤学医,对《伤寒论》钻研尤深,能升堂而入张仲景之室。前来求医者门庭若市,从不收取诊金。他又亲尝药草,发现《本草》中未记载的药草。著有《刍荛本草》二卷、《脉法正宗》一卷、《瘟疫辨症》二卷。后去云南寻甸州探视四兄兆铨,病逝于州署。
谭钧培

(1828-1894),字宾寅,别字序初,贵州镇远县人。清朝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举人,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江西道按察御史,江苏常州知府、代理徐州道尹、安徽凤颖六泗道尹、山东按察使、湖南按察使、江苏布政使、兼漕运总督、代理江苏巡抚兼管苏州织造与巴西换约代表、湖北巡抚、广东巡抚、云南巡抚和云南总督等。处事果断,关心百姓疾苦,赈济受灾难民。又积极整修河道,发展教育事业,在云南建经正书院。并坚决抵抗法国人、越南人越境寻衅,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边疆地区的和平安宁。
都定模

(1828-1879),字鼎年,贵州独山人。五岁有属对,有神童目,十二岁以默十三经补弟子员。学使黄统异其才,许为伟器。中年家贫困。咸丰初年,贵州各族农民起义军大起,邑人计御敌,倡设义勇局,聘定模参谋。平生工诗、善书,常与廖景煋相唱和。两次入秋围不售,后入粤提督冯子材幕府,手具奏稿,出同辈右,子材折节下之。旋病死于龙州营中。死后遗稿散失,从廖景煋的《云水山人诗草》中可见其诗篇。
黎庶蕃

(1829-1886),字晋甫,别号椒园,清朝贵州遵义县人,黎庶昌之二哥。少刻苦攻读,又从郑珍学诗。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举人,次年北上公车,至澧州,遇乱道阻还家。贵州各族人民起义后,与从兄兆祺等办团练,共筑禹门山寨。后因功保知州,改官两淮盐大使。一生游历较广,善诗,诗风略近苏、白,改官扬州后,胸意开阔,豪气纵横,诗风为之一变,其词开豁跳荡。著有《椒园诗钞》七卷,《雪鸿词》二卷。又工书法,以小字行楷最富意致,多书自创新诗,如其《书扇》一首:"似此清寒得未曾,梅花冷过白头僧。无多淡墨寄愁绝,烟外远山青一棱"。
徐以清

号芷园,清朝贵州正安人。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拔贡。历任铜仁府学,贞丰州儒学,龙里县教喻。后以军功保升知县。工书画,尤长山水花卉画。有同治壬申(公元1872年)秋季所作《拟辋川横幅》传世,幽逸之致。
贺绪蕃

(1830-1911),字幼臣,晚号息庐,清朝贵州黄平县坪寨村(今施秉县)人。咸丰诸生,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起,历任安徽蒙城知县、泗州知州,后因忤上官罢官归。先客居金陵,筑"不波舫斋"与钟山相对,致力诗古文词,与江南名士唱和,与郑珍、莫友芝友善。晚年为镇远秀山书院、八寨龙泉书院、平越墨香书院主讲,创办平越高等小学,主纂《平越州志》,著《石波舫诗抄》、《吹梦词》、《蒙城记略》、《续通鉴纲目》。工书法,擅篆隶等。七旬以外所书楹联尤为士林宝贵。
汪克宪

(?-1865),字石樵,清朝贵州绥阳县人。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举人。肆业于"贵山书院",曾主讲怀阳"培其书院"。善书法,擅长楷、隶书,又工诗词。
桂天相

字云农,清朝贵州水城县人。清道光时(公元1821-1850)贡生。善书法,大字"端庄流利,奕奕有神"。尤工草书,与李天柱(工诗)、单国辅(工画)被誉为"三美",名重一时。
单辅国

号岩若,贵州水城人。画家,清末廪生,诗文皆工, 并善书画,喜作人物、有单家画之称与桂天相(天书)、李天柱(工诗)被誉为"三美",名重一时。
章永康

(1831-1864),字子和,别号瑟庐,清朝贵州大定(今大方县)人。幼年孤苦,两岁丧父,三岁失母,兄弟二年,由继母抚养成人。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拔贡,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举人,二年(公元1852年)进士。人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任内阁中书,升侍读。这时他才二十多岁,常与京师名流往还。相互唱和,慷慨悲歌,隐议时事。十年(公元1860年),请假南下省兄(其兄永孚在江西弋阳任知县),继回原籍闲居。后得清廷调作候补知府谕示,正准备启行时,恰遇黄号军突然攻城,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大定城破,章永康在混乱中被杀,时年三十三岁。
子和文学造诣很高,精通经、史、子、集,擅长诗词,其诗才气超迈,功力练达,其词瑰丽、婉曲,又能书写篆、隶,雕刻金石,可谓全才。著作宏富,著有《瑟庐文集》16卷、《瘦梅书屋诗存》24卷、《海粟楼诗稿》12卷、《絮红吟馆词》4卷、《影雪词》6卷、《宝瑟山房四六》4卷、《瑟庐尺牍》4卷和《幼存馆课诗赋稿》8卷等。子和的诗敢于正视现实,大胆揭露官场的腐败和民间的疾苦,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郑知同

(1831-1890),字伯更,贵州遵义县人。著名诗人郑珍独子。年幼好学读书,学问根基雄厚,因农民起义停试十五年,绝意功名仕进。曾任塾师,后到成都入张之洞幕府,在张之洞的倡导下,传布其父郑珍之学遍于全蜀。四川的文字训诂学,倡导者虽是张之洞,助力最大者则是郑知同。因不合流俗,傲然自负,后南游北往,均未遇知音,处境极为艰难。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后,设广雅书局,又招郑知同去任书局总纂,仅两年便去世。伯更治学以许、郑为依归,造诣精湛深邃,小学成就尤高。著有《说文本经答部》、《六书浅说》、《说文正异》、《说文述许》、《说文商议》、《说文伪字》、《经义慎思篇》、《愈愚录》、《隶释订文》、《楚辞通释解诂》、《转注考》、《漱芳斋文稿》和《屈庐诗稿》等。
高禾

(?-1872),苗族,贵州台拱(今台江县)人。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高禾与九松在台拱历发动抗粮斗争性,旋被镇压。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随黎平知府胡林翼到湖北进攻太平军,不久逃回贵阳。五年(公元1855年)参加张秀眉领导的苗族农民大起义,张秀眉任元帅,高禾为副元帅。起义人数达数十万。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在清廷调集重兵围剿下,起义军失利,被迫退守雪公山。十一年(公元1872年),在乌鸦坡决战中被俘,就义于贵阳。
九松

(?-1872),苗族,贵州台拱(今台江)人。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3月,参加了张秀眉领导的苗民大起义,为义军主要将领之一。跟随张秀眉征战十七年,建立起了以台拱、丹江、凯里、清江、清平、施秉、黄平等地苗族为中心的根据地。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10月,苗族义军联合侗族义军进击湘西,连破麻阳、沅州、晃州、黔阳、会同、靖州等地。七年(公元1868年),义军根据地荆竹园、偏刀水、玉华山先后失陷,清廷集中湘、川、黔中省兵力围剿苗族义军,义军虽然取得了黄飘歼敌二万余人的大捷,但于九年(公元1870年)失利,退守雷公山。十一年(公元1872年)在乌鸦坡决战中,义军损失惨重,九松在战斗中牺牲。
金干干

贵州都匀人。清咸丰同年间柳天成领导的黔南苗族起义军首领之一。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他与柳天成在都匀坝固起义,建立了鸡贾河根据地,主要活动于都匀、独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贵定、平越、瓮安和罗斛等地。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6月,柳天成、金干干、李文彩在羊安与贵州提督张文德激战,歼灭官军兵万人,使官兵的总兵、副将当场毙命,使张文德负重伤,取得了自张秀眉苗族起义军黄飘大捷之后的羊安大捷。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4月,义军失利,柳天成被叛徒暗杀身亡,金干干、李文彩率余部加入八寨马登科义军,7月,马登科投敌,金干干、李文彩又投奔雷公山张秀眉。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金干干在雷公山乌鸦坡决战中牺牲。
李文彩

贵州都匀人。清咸丰同年间柳天成领导的黔南苗族起义军首领之一。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他与柳天成在都匀坝固起义,建立了鸡贾河根据地,主要活动于都匀、独山、荔波、都江、八寨、麻哈、大塘、贵定、平越、瓮安和罗斛等地。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6月,柳天成、金干干、李文彩率领起义军在羊安与贵州提督张文德激战,歼灭官军兵万人,使官兵的总兵、副将当场毙命,使张文德负重伤,取得了自张秀眉苗族起义军黄飘大捷之后的羊安大捷。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4月,义军失利,柳天成被叛徒暗杀身亡,金干干、李文彩率余部加入八寨马登科义军,7月,马登科投敌,金干干、李文彩又投奔雷公山张秀眉。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金干干在雷公山战死,李文彩又走施秉、镇远,后战死于牛塘。
蹇诜

字子振,贵州遵义县人。李蹇臣第三子。有才干,初无意仕进,主持家政,后以兄功受例保同知,受四川省总督丁宝桢赏识,于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7年)任越乃厅、江北厅同知,死于任所,年59岁。为官能体察民情,为民兴利,教民纺织,又修孔庙,增学额,有循吏风。好诗文,著有《蹇氏勤忠录》、《齐民录》、《蒙养闺训》、《集古录》、《醒庵诗钞》和《醒庵家训》等。又能绘画,尤喜画山水。
陈大禄

(1832-1868),侗族,贵州剑河县人。姜映芳侗族农民起义主要首领之一。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5月,与龙海宽等人随姜映芳在天柱县执营起义,转战于天柱、三穗一带。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4月,再次攻克天柱县城后,义军分三路挺进湖南,陈奉命率右路义军由邦洞出兰田、米贝、碧诵至"禾翠亭"(今湖南省新晃县、芷江县交界处),与敌相持数月,屡挫敌军,直取沅州。7月,天柱失守,各路义军返回,退守九龙山。因倾盆大雨,义军的抬炮、鸟枪被淋湿,发挥不了作用,九龙山失守,龙海宽牺牲于王寨讯,姜映芳被俘壮烈牺牲于铜仁。陈大禄率余部,以江口屯(今剑河县属)为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与苗族义军张秀眉配合,先后四次攻下天柱,进兵湘西,打死湘军席保田之侄席启庚,后回师江口屯。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清廷派重兵围攻,因众寡悬殊,义军将领李恒吉、李金子等阵亡,陈大禄被俘牺牲,历时十四年的天柱侗族农民起义失败。
李端棻

为一家,远肇二王,刚柔相济,极有姿致。晚年喜作楷、行书、楹联字幅,皆为公私珍藏。
姜映芳

(1833-1862),清朝贵州天柱人。侗族农民起义领袖。其父因"聚众抗租"囚死狱中。映芳幼时贫苦,帮人放牛,后跟卖艺人往湖南谋生,加入以"灭清复明"为宗旨的"天地会",学会"空手夺白刃"本领。回天柱后,创立"太平教"作为发动起义的一种手段,与陈大禄、龙海宽等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5月在天柱执营起义,反对官府苛征钱粮,提出"打富济贫"、"田土分给民种"、"灭清复明"、"大户人家欠我钱,中户人家你莫言,小户人家跟我走,打倒大户来分田"的口号。建立了九龙山根据地,映芳被推为"定平王"。起义军发展到十万余人。长期在天柱、锦屏、三穗、清江(剑河)、玉屏、岑巩一带活动。曾与张秀眉苗族起义军、号军及广西天地会的大成军配合作战。并先后五次进军湖南,与湘军激战,歼灭湘军三千余人。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东进湖南时,清军乘虚而入陷天柱,姜映芳回军驰援,款场一战失利,退守"九龙山"。敌人猛攻九龙山,时逢倾盆大雨,义军的"抬炮"、"竹将军"、"鸟枪"被淋湿放不响,义军伤亡重大,九龙山失守。因叛徒出卖,姜映芳被俘,壮烈就义于侗仁。余部由陈大禄率领,一直坚持斗争到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
华联辉

(1833-1885),字柽坞,贵州遵义县团溪人。其家经营盐号。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迁贵阳,继续经营盐号,十余年,积资白银数万两。先为副贡,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举人。次年,被四川总督丁宝桢委办盐政。他涤荡陈规,改行官运商销,在泸州设盐务总局,在各产盐区设厂局,收购食盐,以同一价格分售商人,商贩按零售价卖给群众。实施此法,市场盐价稳定,国库增收白银200余万两。他在四川执掌盐政数年,功绩卓著,名动遐迩,被誉为经济大家,朝廷破格授以知府留川补用,但他辞谢不就,光绪十一年(公元1855年)1月9日卒于四川,终年52岁。
秦魁榜

(?-1868)又名秦崽崽,秦黑胡子,清朝贵州思南县人。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腊月,灯花教首刘仪顺,于思南鹦鹉溪与致和团首何冠一组织白号军起义,攻破思南,杀死知府,于次年二月在思南岑头盖修筑大营垒,驻军两万余人。九年(公元1859年),刘仪顺又在岑头盖建宫殿,设府署,立朱明月为秦王,刘仪顺自任左丞相,封秦魁榜为右丞相。白号军纵横千余时,聚兵数十万,持续十余年,联合苗、回义军,先后攻下了思南、印江、石阡、湄潭、务川、绥阳、正安、桐梓、遵义、仁怀、黔西、大定、定番、广顺、镇宁等府州县城。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秦王政权迁往秦魁榜的家乡思南秦家寨。白号军的胜利震动了清朝最高统治者,他们调集川军、湘军前来镇压。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六月,川军攻陷玉华山,接着进攻岩门关的时候,刘仪顺、秦魁榜被叛徒捉住,慷慨就义于成都,历时十多年的白号军起义最后失败。
胡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