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
②检查装置气密性
③再锥形瓶中装入二氧化锰
④倒入过氧化氢溶液
⑤收集氧气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1.检查气密性:1)组装好后向分液漏斗中加少量水~当水到分液漏斗下口时,看水是否继续下流。下流为没密封。2)关闭分液漏斗,将出气口一端放如水中~微热试管~另一段有均匀气泡冒出则密封良好。(不能检查分液漏斗的塞是不是密封的,不提倡)
2.当然是检查完后加二氧化锰了,把塞子拿下来后,用药勺取少量二氧化锰加入。
3.1)可以一边制取一边加入过氧化氢(防止浓度降低造成出氧慢)。2)保持气密性。
4.为什么检查气密性的时候漏斗没过水就不能往下流了?这其中原理什么的是怎么回事?
答:当没没过水时~试管内气体可以从分液漏斗溢出,当没过管口时,达到水封了~要是试管气密性良好的话就不能有水流下了~因为试管的气压和外界气压相等了~
5.分液漏斗为什么要完全没入水中?
答:应该是分液漏斗的端口完全没入水中~要不没入水中制取的氧气就会从分液漏斗溢出。
6.因为后加固体要开塞的。这个反应是很快的~你要开塞就让氧气跑走了~
7.此反应是比较剧烈的反应~所以不推荐用长颈漏斗~防止液体从长颈漏斗喷出~
8.高锰酸钾,氯酸钾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是什么?
答:2KMnO4---K2MnO4+MnO2+O2
氯酸钾的我忘了。(要是方便的话给我它的化学式吧)
2H2O2---2H2O+O2.3者都是分解反应。
实验过程
1.检验气密性
2.装二氧化锰
3.将出气端放入水中
4.加双氧水
5.当气泡均匀出来时,用烧瓶用向下排气法接受氧气
在做化学实验的时候,一般规定先安装好装置 然后检查装置的 气密性 再装入药品!! 切记!
像这个实验中用到了 分液漏斗 还要检查 分液漏斗是否有良好的 气密性具体检查如下:
分液漏斗在使用前要将漏斗颈上的旋塞芯取出,涂上凡士林,插入塞槽内转动使油膜均匀透明,且转动自如。然后关闭旋塞,往漏斗内注水,检查旋塞处是否漏水,不漏水的分液漏斗方可使用。漏斗内加入的液体量不能超过容积的3/4。
然后检查整个装置的气密性!
你刚问到"检查气密性的时候漏斗没过水就不能往下流了?这个原理"
其实很好理解,你想想如果这个装置不气密 那么里面跟外界是相通的,当你往漏斗里面加水的时候 是必水就会把里面的空气挤出来 水位就会下降! 如果水位不下降 那么装置里面则是密封的 里面的空气压强比所加入的液体的重量大肯顶压不下来撒!
发生固液反应 一般都先装 固体颗粒 而液体药品则是 控制反应进行的"钥匙"
分液漏斗具有 固液,加液,很好控制加液量的作用.
MnO2 + H2O2==H2O + 02↑ +MNO2 在这里MnO2 是做催化剂!
其实在只是一个分解反映 H2O2 分解生成 H2O 跟O2!
看看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1.原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
(1)过氧化氢在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进行分解的速率是非常小的,即使在加热的情况下,其分解速率仍然非常小,想让其在短时间内分解出足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氧气是困难的。
(2)原实验采用的加热方式是使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这样虽然温度高,能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但同时使水蒸发产生水蒸气,随氧气一起放出,这必然会使带火星的木条很快熄灭,使实验现象与预期效果背道而驰。
2.分解过氧化氢实验的改进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取消此实验应为上策。如果要追求在加热与不加热情况下过氧化氢分解的效果不同,笔者也对其进行了改进。
方法A:
(1)将5%的过氧化氢溶液改为20%的过氧化氢溶液。
(2)如图,在加热过氧化氢产生的氧化装置后面增加一个除水装置,消除水蒸气促使火星熄灭的因素,干燥剂可以使用浓硫酸,也可以使用碱石灰。
方法B:
(1)将5%的过氧化氢溶液改为20%过氧化氢溶液。
(2)如图所示,在盛放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塞上一个带导管的塞子,其目的是使水蒸气重新冷凝,并防止产生的氧气在流动的空气中散失。
(3)使用水浴中热,防止水沸腾产生大量水蒸气。水浴温度在80 ℃时为宜。
(4)使用水浴加热10分钟,然后将试管从水浴中取出冷却,取下橡皮塞,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进行检验,并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未经加热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进行对比。
方法B的缺点是耗时较长。
先检查,后加。加热看出气管有气泡没?有就是气密性良好!向反应器加液体,可以控制反应速率。大气压嘛!使实验装置与外界隔绝。先加药品使反应充分,不可以!都是分解反应嘛!实验过程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