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和血小板高,应该向医师建议的一样,做骨髓检查,以除外骨髓增殖性疾病,另外如果骨髓细胞学不能确诊,还可以做染色体和融合基因的检查。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指慢粒,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
血常规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三大化验检查内容。血小板正常值为100-300×109/l,增高可为血液浓缩(如呕吐、口渴等)、脾切除术后、感染等继发表现,也可见于其他疾病,主要是血液系统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如
5q-综合征)、血栓性疾病。单纯血小板减少不能明确原因,还需结合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及其他化验检查、相关病史等结果综合判断。
【概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bocythemia)是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特征为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外周血血小板持续明显增多,功能也不正常,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由于本病常有反复出血,故也名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发病率不高,多见40岁以上者。
【诊断】
对原因不明血小板增多(60万/mm3),骨髓中巨核细胞显著增加,结合脾大,出血或血栓形成等表现,应考虑本病的诊断。但需与继发性(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相鉴别。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见于脾切除后、脾萎缩、急或慢性失血、外伤及手术后。慢性感染、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病、坏死性肉芽肿、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分娩、肾上腺素等药物反应也可引起血小板增多。有报道骨髓细胞培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有自发性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可与继发性区别。
【治疗】
治疗目的要求血小板减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预防血栓及出血的发生。
(一)骨髓抑制性药物
白消安为常用有效的药物,宜用小剂量,开始4~6mg/d。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3~4天后减至1g/d。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都有效。当血小板数下降或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如有复发可再用药。
白细胞增高一般提示存在感染或其他炎症,有消化道症状一般提示消化系统炎症,如肠炎、胰腺炎、阑尾炎等;偶尔消化道外的炎症也能引起呕吐,如神经系统炎症、肺炎。抗生素治疗应该能解决,炎症治愈对身体没影响。
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出现白细胞增加
别太担心到当地的三甲医院看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