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李贽,都可以说是儒家的门徒,和孔子的思想态度有何不同?

2024-12-20 10:28:5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李贽对儒学的态度,可以说是既恨又爱。其所恨,主要集中于宋明理学代表人物二程、朱熹及耿定向等。其所爱,主要集中于“三王”(王阳明、王畿、王艮)。有论者可能会举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而以“予李卓吾一人之是非为是非”等语,来说明李贽对孔丘的藐视。但若细察其根本目的,就会发现,李贽这句话除批评孔丘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批评那些盲从和神化孔丘者。


其核心意思是“,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如上说明,李贽对儒学和儒家人物的批评是有选择的、矛盾的与爱恨交织的。有论者说李贽用先儒非后儒,用王学非程朱,很对。然而,先儒也是儒“,三王”也是儒。不管怎么说,李贽都没有摆脱儒学樊篱。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说李贽是“儒家的信徒”。此言虽有些过份,但有一定道理。

李贽出生并成长于具有伊斯兰文化氛围的家族中(其先人连续数代都是正宗的穆斯林教徒),所以有浓厚的穆斯林作派和习惯。好友袁中道说,李贽“性爱扫地,数人缚帚不给;衿裙浣洗,极其鲜洁;拂身拭面,有同水淫”,又说“,客不获辞而至,但一交手,即令其远坐,嫌其臭秽”。

这是袁中道对李贽日常生活细节与惯例的细心观察和具体描述。它表露出伊斯兰精神作为家族文化之底色对李贽行为举止的濡染。但李贽生活实践还有更重要的一面,这就是儒家行为和儒家作派。黄仁宇研究发现,对从祖父时代开始重新尝试回归儒家士人行列的李贽来说,其生活实践的主要方面,基本上是儒家的。

黄仁宇说“:1587 年以前,他已经按照儒家的伦理原则完成了对家庭应尽的一切义务。次年,他即剃发为僧。”1587年即万历 15 年,李贽 61 岁,度过了大半生。不管李贽愿不愿意或是否意识到,在此之前,他实际上一直是有意无意地按照儒学士人标准来要求并塑造自己的。在此期间,李贽曾极度厌恶儒学。《卓吾论略》讥讽朱熹《四书集注》并云“读传注不省,不能契朱夫子深心”,嘲弄与孔丘有关的“六经”是“史官过为褒崇之词,臣子极为赞美之语”,攻击科举考试是一种“剽窃”和“缮写誊录”活动。

《童心说》讥讽《论语》是迂阔门徒懵懂弟子“有头无尾、得后遗前”的障蔽童心之言。《阳明先生道学钞》附“阳明先生年谱后语”则戏弄官场为“假升斗之资以为养”之名利场等。尽管如此,但李贽毕竟认真研读了四书五经,也参加了科举考试,还做了官并几经迁转成为知府,娶了妻生了孩子,奉养并归葬了老父,且使由于没有葬地而一直厝于堂屋的曾祖父和祖父的尸身入土为安。从这些事实看,李贽几乎履行了儒学赋予士人的所有职责。

由此笔者认为,(1)说李贽对儒学爱恨交加,胸中横亘一团莫名愤气和无法释怀之矛盾是可以的,但说李贽无丝毫儒学思想则不可以;(2)说黄仁宇过于强调李贽遵循儒家规范而忽视对其内在冲突及细部之揭示是可以的,但说李贽从根本上摒弃儒学也不可以。

回答2:

李贽这句话除批评孔丘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批评那些盲从和神化孔丘者。

回答3:

李贽,反对八股文、倡导心学,福建泉州人,是明代官员、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在文学上与很高的成就。

回答4:

李贽,反对八股文、倡导心学,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回答5:

李贽是非常反对八股文,他是明朝人,也算是一个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