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汉末正规军伤亡巨大,经常拿民兵充数,需要将领先对决,直接在士气的问题上一决胜负。
而更甚者,对决的悍将,其标准甚至还不如鼎盛时期阵战尖兵的标准。
所谓尖兵,其实就是侦察兵。
而冷兵器时代的高级侦察兵,其任务比之现代连长级别,也毫不逊色。
不止要从各种迹象上判断敌军态势,还要在遭遇战死里逃生,甚至进一步侦查敌人详细军情。
总之,汉末三国初,那是一个疲敝的年代,缺乏正规军。
是确有其事的,是为了鼓舞士气,哪方武将单挑失败,另一方就会士气大振,容易取得战争的胜利。
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说,古代真有斗将之事,并非稗官之妄说。王士禛又举了两个例子,以《剧谈录》中李临淮部将白孝德斩贼将刘龙仙,及《五代史》中周德威生擒陈夜叉等旧事为证。
不过临阵单挑往往靠的是一鼓作气,一击得手。厮杀中很少有演义里所描述的那样,你来我往,杀他个几十回合,甚至数百回合。正史中提到的厮杀,很少有超过三个回合的。
冷兵器时代的搏杀,和欧洲古代的一种搏击方式很相似,搏击双方持长长的木质兵器,骑马快速互相冲锋,二马相交互,猛然出手,必有一人会被击落。力大者,准头好的,往往是获胜者。
扩展资料
秦汉时期的战阵斗将在正史中描述很少,而秦汉时期偏偏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最高水平时期,后世中难得一见象秦灭六国、汉击匈奴那样的经典战役。
这是因为,秦汉时期较多发生大规模作战,战争规模越大,战略战术、集团性的作战方式成为首要致胜因素,个人武力的作用就越小。相反,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战阵斗将的比例最高,而这一时期,乱战、混战、无准备之战发生的相当频繁,因而主将的个人武力就会发挥较大作用。
唐朝李靖说过,前代战争往往是“以少术胜无术”。指的就是这一时期。可见这一时期,能近身搏战的猛将虽多,能名垂青史的名将却并不多。
唐朝则集两方面之长,既有秦叔宝、尉迟敬德、薛仁贵这样的猛将,另一方面,军事指挥水平、战争水准也很高。宋朝不乏能力战者,但其军队的战略战术水平历来弱于辽、金、元等朝。至于明朝,虽有刘誔那样的大刀猛将,在八旗军精良的骑射术面前,仍一败涂地,战死于萨尔浒战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斗将
在某些情况肯定是有的,三国里面如此频繁的状况,完全是情节需要,这种战法在春秋末期就不流行了,而且我觉得你说的大将太宽泛了,上阵打的一般是勇将,主帅是不出动的,所以就算上去的挂了,也不会出现无人指挥的状况,最多影响士气,比如说曹操带兵出去打仗,他肯定是不上的,如果要打也会派下面的人去
的确不合理。因为《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中这样写有利于英雄形象的塑造,你会觉得里面的英雄都是有勇有谋。现实生活中的都是将军在后面指挥作战。要不怎么叫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呢,先上阵的一般都是士卒,最容易牺牲的也是他们。
如果两方势均力敌就会先斗将,胜者一方自然士气大盛,主帅就会令旗一挥全军趁势进攻。而一方具有绝对优势的话一般不会斗将了,势强一方二话不说挥军就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