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朱光潜同样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开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由此可见,鉴赏诗词不仅增加修养和德行,而且有触类旁通的借鉴功能.作为“诗的国度”,关于古诗词的学习与传承历来为华夏民族所重视、青睐和推崇.在学校教育中,无论何种时代何种版本,古诗词内容及其教学活动总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苏教版古诗词不仅拥有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而且突破了高中语文的局限性,为教学活动和人文熏陶提供了较为开阔的自主空间.
根据高考诗歌鉴赏的题目类型,课堂上的诗歌鉴赏也变成了一次次真题讲解。“一解词、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流水线一般的把美丽的古诗“大卸八块”,对于诗歌的鉴赏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在意的是诗歌的外在形式,而对于诗歌蕴含的深邃思想、丰富情感分析不透,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手段降低了诗歌固有的趣味性,抑制了学生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发挥,甚至造成了像吕叔湘先生所说:“学生自己读,感动得流泪;老师一分析,眼泪全没了。”的现象,把感情真挚的诗词鉴赏变成了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
“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铁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激情澎湃的演讲家,他需要把自己所了解的,通过适合所面对的学生的方式来讲述给他们听,而不是如机器一般的读字而已,而所谓的感情充沛则源于教师对首诗词的了解与热爱。
究竟我们为什么来进行诗歌鉴赏教学?诗歌鉴赏教学教给学生什么?诗歌鉴赏教学是来告诉学生古人是如何来表达情感的,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令人陶醉,透过诗人相隔千年的文字,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表达出赞叹,引导学生个性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才是诗词鉴赏教学的目的所在。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俗话说:“教师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作为师者,最不该固步自封,所以在教学期间,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关于文学常识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诗歌鉴赏有数。另外,新课程改革中人们用“平等中的首席”来表明教师的作用,就说明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也要负担起教师应有的责任,“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所要做的不是单纯的灌输,让学生听你说,而是从教师的角度,给学生提供一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努力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多想想为什么这样又为什么那样,对问题所在进行深刻研究及时作出正确判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同一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于诗歌的鉴赏水平也是一样,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由于诗歌表达的意思不是很直白,所以学生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就会千差万别,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对此,教师就要采取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深入理解诗歌的本身意义,切实际感悟到诗歌的力量。教师不应该是学生的师长而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走进诗歌,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提倡吟诵。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诗歌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诗歌,去咀嚼诗歌。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诵读视频,或者发挥范读的作用,也可以举行朗诵会或者吧学生诵读制成影像播放等,增加诗歌鉴赏的趣味性。
3.调动想象。 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以营造一种氛围,用诗意的语言,启发学生进入联想想象空间,在特有的氛围中,使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另外,除了语言外,我们还可以配合绘画和音乐,让学生更直观的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与诗词的优美,强化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诗歌鉴赏是一个有情感、有理智的个性化审美过程。我们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尊重诗词鉴赏的规律,把握诗歌鉴赏的根本目的,多一些吟诵,少一些分析;多一些快乐,少一些严肃;多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
3.具体分析高考命题,合理制定教学方案
诗词鉴赏作为高考内容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成为中学生学习必不可缺的内容。高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诗歌成绩的好坏决定了语文成绩的高低,语文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考的成败,所以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全面分析学生对诗歌理解的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对诗歌的曲解,并加以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多向的思维方式,贴近高考命题,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诗词可以打开心灵的窗户,培养诗词鉴赏能力对于提高语文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诗歌的内涵,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围绕诗歌的本意,大胆想象,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在鉴赏诗歌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由此可见,鉴赏诗词不仅增加修养和德行,而且有触类旁通的借鉴功能。作为“诗的国度”,关于古诗词的学习与传承历来为华夏民族所重视、青睐和推崇。在学校教育中,无论何种时代何种版本,古诗词内容及其教学活动总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那么,如何开展古诗词板块的有效教学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意象教学
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意蕴含蓄、意境深远,其中包含多类物象和作者的丰富情感,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魅力,能给人传递可观可感、可触可叹的意象。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是指诗词中的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个性化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性形象。它是创作者“情”和“志”的充分结合,也是作品精华灵魂之所在。抓住“意象”开展教学,犹如抓住“牛鼻子”,能够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以欧阳修的《踏莎行》为例:侯馆和溪桥点明了征途,对事件地点做出了描述;还用梅残和柳细说明了时令;同时创设“行人”想象妻子在凭栏远望和盈盈流泪,是写“行人”抛家别妻的愁苦之象。作品中的具体时令与地点是实象所在,行人离愁之情寓于其中则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尤其末尾一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是情景一体和主客观世界的充分显现,既是“景”的升华,更是“情”的升华。就是说,从“实景讲解”到“情志分析”到“妙语升华”,不仅有利于对古诗词层层递进式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古诗词的文学素养。
二、新意教学
在古诗词作品中,意象有些明显,有些则比较模糊。对于意象模糊的诗词作品,可采用“古文新意”教学法。什么是“古文新意”教学法?就是激励并引导学生对意象模糊的古诗词,在尊重作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解读与品析,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探究能力。
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由于诗的内涵意象比较模糊,所以,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强势取代学生的认知观点,而应当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他们凭借自身的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去阅读并“观赏”其中所展现的多彩画面,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诗词理解。无论观点是否正确合理,只要能顺理成章和自圆其说,就值得赞赏与肯定。
三、比较异同
比较异同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就是把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或者不同作者在背景、风格、手法上相同的诗词放在一起做比较,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就两首词所表达的愁思开展比较阅读:《一剪梅》描绘的是作者早期生活中的相思之情――新婚未久的丈夫离家外出,词人因独居寂寞急切思念而流露出来的离别心情;《声声慢》则是表达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怀愁思――丈夫已逝、国破家亡,旧爱难寻、颠沛流离。再如,同样以项羽为对象,同样以乌江亭为题:王安石从民心向背入手,认为项羽因失去民心而失败;杜牧从用兵角度,批评项羽未能正确地面对失败而乌江自刎;李清照则是从做人气节出发,认为无论生死都要轰轰烈烈,赞扬项羽“生是人杰、死亦鬼雄”。通过比较,能够有效地开启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思维。
四、古今联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和宝贵精神财富,它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一直发挥着陶冶心灵、凝炼人心和熔铸精神的正强化作用。“粗布大褂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类的名言俗语,都在强调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诗词文对于丰厚学识、人格修养等具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影响。尤其在民族文化不断遭受冲击的今天,重视和开展古诗词教学与改革,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成为血肉丰满、情义十足、志气蓬勃的现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