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姜子牙,大家都会想到《封神榜》里面那个传奇的人物,他的智谋比诸葛亮还要厉害,在帮助武王伐纣之后就顺理成章地被封为了神仙,获得了永生。但是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他也是一个凡人。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末周初军事家,齐国开国君主。姜子牙后辅佐了西周王,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1]。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纣兵大败,纣王登台自焚而死,从此商亡周立。姜子牙在齐国的时候,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时,管蔡叛乱,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康公命令太公说:“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讨伐。”齐因此可以征讨各国,形成大国、定都营丘。姜子牙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这在《诗经》等唐朝以前的许多史料及文学作品中颂文颇多。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动乱,国家面临着百乱待治,百废待兴的情况,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便自称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庙,他用这一举动告诉人们,他要象周文王访贤并重用姜子牙那样的贤臣良将,他后来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国的人才,终于实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为求国内安宁,需要像姜子牙那样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忠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公元731年(开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并要求以张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武”圣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为抵御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军事将领必读《太公兵法》。
只不过,如果史书的记载没有错误的话,他应该活了139,岁在那个年代算是特别长寿。在周朝时候,人们已经开始相信轮回和另一个极乐世界的存在,因此在墓葬方面流行陪葬,以姜子牙的地位,自然是应当陪葬很多宝物的。但是,姜子牙怎么会是一般人,在那个人人都想要厚葬的年代,他偏偏喜好薄葬。因此,在接下里的几千年里,基本没有人想要去盗挖他的墓葬。当然,除了薄葬让他的墓葬安全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身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姬昌昌之脱羑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这就确立了姜子牙是中华民族创立韬略理论开山祖的地位。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武帝初年的墓葬发掘出的《六韬》残简,来校勘存世的各种《六韬》版本和本注,说明了《六韬》一书,在汉武帝以前就流行开了,否定了《六韬》是古人伪托吕尚所着的怀疑,进一步证实了姜子牙在军事理论上的著述是真实的。他在军事理论方面,在政治、经济斗争的策略思想方面,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富的遗产,人们称他是兵家权谋思想的始祖。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没有太公理论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影响巨大的中国兵学理论学说。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姜子牙早些时候只知道钓鱼,家里贫困,其妻马氏嫌弃姜尚,欲图离去,姜子牙劝她说:“我有朝一日会得到荣华富贵,你可别这样做。”马氏不听劝告,离开了姜尚。后来姜子牙帮助周王建立了周朝,马氏见其地位、财富都很好于是想和姜子牙破镜重圆,但姜子牙早已经看穿了马氏的为人,就将一壶水泼在地上让马氏去捡回来,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子牙于是说:“若言离更合,覆水已难收。”
毕竟姜子牙不是一般人,关于他的传说太神奇,一般盗墓贼也不愿意进入他的墓葬打扰他,担心会有不良后果。但是到了民国时期,已经安全了千年的姜子牙墓葬,终究还是被人盯上了。这看上姜子牙墓葬不是什么专业的盗墓贼,偏偏只是一个逢赌必输的赌徒,他在赌场里运气太差,希望可以借机从姜子牙那里得到一个好手气。他听说,姜子牙的墓葬中有一个叫做“青铜鞭”的神物。姜子牙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纵观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为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所以称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文王所命太公为“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这个东西不仅能够让人转运,更为难得的是它能够让人提升武力值,这样一来也就不怕被人追赌债了。于是,这赌徒鼓起勇气进入了姜子牙的墓葬,拿到了一根长条的物体,至于是不是青铜鞭就不得而知了。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这追债的人来了,赌徒反手就是一棍子,用力过猛,用“青铜鞭”将人打死了。自然,他也因此招来了警察,蹲大狱去了,而那刚刚到手的“青铜鞭”也被重新放回了姜子牙的墓中。姜子牙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丰功伟绩,以朴实的感情编造出他的很多神话故事歌颂他。说他曾在昆仑山学道,后奉师命下山助周灭商,灭商之后又奉师命发榜封神。这在《太平御览》和《封神记》等书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许仲琳为崇敬太公无法形容时便以神面化之编着了一部《封神演义》,把他说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严,成为驱邪扶正的偶像了。这些虽然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反映出姜子牙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并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而且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仍在借鉴太公《六韬》的精华。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由此可见,这姜子牙墓葬里的东西还是不能乱碰,不管那是不是“青铜鞭”,都没有办法给人带来好运。盗墓贼都不敢碰的东西,赌徒不信邪,一来二去终于将自己送进了监狱,毁了下半辈子。不过,如果认为赌徒在监狱里生活更安稳的话,倒是可以将“青铜鞭”当做吉祥物。姜太公祠于1993年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太公衣冠冢北旁重建,为中国明清传统的殿堂庙宇式布局形式,大门的门楣悬有中国宗教学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题写的“姜太公祠”四个大字,大门两侧供奉有高大威武的青龙、白虎两星君。主殿内正中供奉着姜子牙彩绘圣像、两侧供奉有齐国的第二代国君齐丁公和第十六代国君齐桓公的圣像。殿壁上的壁画,表现了姜子牙的生平事迹,主要内容有:姜氏封吕、贫困生涯、弃官避纣、著书立说、渭水垂约、孟津会盟、牧野大战、封齐就国、与莱争丘、严罚不训、周王授权、传子归周。西五贤殿,供奉承有齐国的五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有管仲、孙武、孙膑、司马穰苴、田单;东五祖殿、供奉道教的五位先祖,有东华帝君、纯阳祖师吕洞宾、张天师、王重阳、邱长春祖师,东院楼下供奉有碧霞元君、送子爷爷、送子奶奶,西院楼下供奉有观世音菩萨、财神、药王神。南院内新建成盆景院,现有高档盆景近300盆、达五十余个品种。姜太公祠建成后,被山东省政府定为临淄区唯一的一处规定的道教活动场所,平时有三位道士负责殿堂的管理工作。祠内分为六个院落。园内全部铺满草皮、各种松柏树木、名贵花木等,以“古、奇、稚”和“色、香、姿”见著。
大家都以为姜子牙是古代小说《封神榜》里的主要人物,但历史上确实存在这个人,其姓吕又叫吕尚,但人们爱称他为姜太公和姜子牙。数千年前,姜子牙离世,被下葬后,所在的陵墓一直安稳无事,时隔1000多年都没有盗墓贼去光顾,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
据资料显示,姜子牙大约生在公元前1156至公元前1017年,别号飞熊大将军,在商朝末期崛起,是周朝初期的知名军师,其智谋被人称之为远超诸葛亮,所以当年西周君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之下发展得十分顺利。
而姜子牙也因功受封,被赐予齐地,从此成为齐国的开国君主,西周时期,周文王非常敬重姜子牙,同时封他为师尚父跟太师,而齐国在姜子牙的管理之下,举国公正严明,礼仪从简,大力扶植商业,尤其是盐业跟渔业都发展突出。因此,时间一久,齐国就越发强盛,不少外地百姓因姜子牙的为我纷纷加入齐国定居。
然而在周成王继位时,由于年纪太小,其他势力诸侯不服,最终管蔡谋反,随之淮夷举旗反周,周成王吓得差点哭出来,就求助姜太公,并且对姜太公表示:“我大周东面到海,南到穆陵、北达无隶、西到黄河,这些范围内的五等诸侯跟各地方官吏,如果有人反周,朕就允许你任意讨伐他们”。姜子牙得令,很快就带领齐国军队出去平乱了,最终齐国军队一战成名,威望更高,还把都城搬到了当时繁华的营丘。因此,姜子牙在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受到很多人的敬重。
姜子牙不仅在周朝受到敬重,就算到了后面的朝代,很多人跟帝王都因为他的事迹而对他敬仰。唐朝李世民称帝初期,正逢外族蛮夷侵扰国境,加上他弑兄夺位,朝廷还有内乱跟不服之声,这时李世民就对外宣称自己的姜太公的化身,是专门来拯救天下苍生的,为此这一招又招揽了不少民心,使得他的政治地位更加巩固了,而事后李世民还煞有其事地在磻溪地区建了一座姜太公庙,专门用来供奉姜子牙。
为什么姜子牙的墓葬一千年来都没有人敢去盗?
一是薄葬;
这个原因很少有人知道,关于姜子牙的死,有史料记载,姜子牙长命百岁,活到139岁才仙逝。这个年龄在古代来说可谓是非常长寿的了,特别是周朝封建时期,人人都信仰神鬼迷信,深信人死后有轮回还有极乐世界。为此对于葬礼方面也十分的重视,均以厚葬为主,据说姜子牙逝世后,举国痛哀,但是下葬时,人们却遵从了姜子牙的遗嘱,采用了十分简单的薄葬。
为此,姜子牙的陵墓除了他的遗骨跟木棺材之外,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有,所以盗墓贼们就懒得去盗掘了。
二是受人敬重;
另外根据《史记》记载,周姬昌之脱羑里,和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奇谋兵权,故后世之说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谋。此话可以说明,姜子牙在当时就已经提倡韬略理论,实属我国韬略论的第一批研究者。
姜太公还写出了一本奇书名为《六韬》,该古籍残简在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汉武帝陵墓出土,说明在汉朝时期帝王将相们就很流行研读《六韬》。据说,后世的高人们,如鬼谷子、黄石公、诸葛孔明等都读过姜子牙的《六韬》因此受到里面内容的影响,从而对军事谋略十分的有成就。所以历代以来姜子牙的陵墓除了没值钱东西之外,还因为他的杰出贡献受人敬重,从而不会去打扰他的墓室。
姜子牙算得上是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在民间传说中,姜子牙已经被神化成为无所不能的人,他第一次出场的方式就比较特别,头发、胡子已然花白的姜太公坐在海边垂钓,鱼儿一个也钓不上来,只因他想要钓的是人,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上钩的就是周文王姬昌。
当姬昌说服姜太公帮助自己的时候,姜太公要求姬昌拉载着他的马车。姬昌拉了八百步,于是周朝享国祚八百年。当然,这是电视剧中的情节(记不太清了),实际上我们看历史上的姜太公,真的是大器晚成。晚成到什么程度呢?
春秋时期辅佐秦穆公称霸西戎的百里奚说过这样一句话:“昔吕尚年八十,钓于渭滨,文王载之以归,拜为尚父,卒定周鼎。”那八十岁之前的姜太公有过什么经历呢?战国时期的姚贾说过这样一句话:“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隹谁不庸,文王用之而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姜太公在跟随周文王之前,简直就是一无是处的一个人,几乎没有生存能力,做过人家的入赘女婿,后来被赶出来了,做过屠夫,也很不成功,在商纣王时期做过臣子,但很快就离开了。
总之,姜太公一直到八十岁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但他却并非真的一无是处,他有大才,只是没有施展抱负的舞台。而求贤若渴的姬昌给了姜太公一个发挥的舞台,之后,姜太公就成为周文王和周武王身边重要的一个臣子。
姜太公虽然年纪很大了,但是文武双全,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他的能力都是顶尖的。等周王朝建立,姜太公受封于营丘,建齐国。姜太公离开周王室到齐国就封。与莱国和东夷争夺土地,终于定都营丘,然后“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让齐国在东方立了起来,成为周王室的一个东方屏障。
而周武王去世之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姜太公被召回周王室,与周公旦、召公奭和太史佚(也有说法是毕公高)一起辅佐周成王,成为周初四圣。之后姜太公再也没有回到齐国,最终死在了周王室。
至于姜太公的坟墓,历来是一个迷,谁也不知道三千年前的姜子牙到底埋骨何处。即便是史籍的记载,也是莫衷一是,一般认为姜太公死后,其坟墓和周公旦的坟墓都在周文王和周武王陵墓附近,也就是说这四个人的坟墓是挨着的,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陪葬墓。
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什么地方,至今也是一个迷,所以连带着姜子牙的墓也是一个迷。西周定都丰镐,有丰京和镐京两个都城,所以在这两个地方,都有太公墓,分别是丰京太公墓、镐京太公墓。
而咸阳还有一个周陵,传说周陵中有周文王和周武王以及周公旦的坟墓,也有姜太公的,但这似乎只是传说。还有河南卫辉也有一个太公墓,而山东临淄则有一个太公衣冠冢。
这几个地方都只是猜测,至今无法确定真正的太公墓在什么地方,即便是盗墓贼也无法找到太公墓。太公墓过去了三千年,都没有被盗,虽然是很神奇,但其原因也是很简单的,那就是根本没有人找到太公墓。
一来姜太公生活的年代太过久远,其坟墓藏得很深,后人根本找不到。另一个找不到的原因则是,战国之前的坟墓大部分采取的是不封不树的原则。即那时候的坟墓,压根就没有土堆,也没有栽种树木。这样的坟墓本身就是很难找的,地面之上没有任何痕迹,如何辨认有没有坟墓呢?
所以不怪盗墓贼对太公墓不感兴趣,也不是盗墓贼不想盗太公墓,根据过去几千年的盗墓情况来看,就没有盗墓贼不敢或者不想盗的墓,只有盗不了的墓,比如武则天的乾陵,还有怎么也找不到的墓,比如姜太公墓。
所以,姜太公墓之所以一直没有被盗,实际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盗墓贼根本找不到太公墓。
而且盗墓贼也未必愿意去寻找太公墓,然后将其盗掘,要知道姜太公生活在西周初期,当时的生产力本来就不发达,而且又是西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想来姜太公墓中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金银财宝之类的东西。
太公墓一直没有被盗其实是一件好事,至少知道太公墓中的东西还没有被破坏,那么,终有一天太公墓会有出现的那一天,或许后世就能从太公墓中得到更多的文物资料,这可是一笔宝贵的遗产。
首先姜子牙的墓葬不是人们不敢盗,而是至今未被发现,且据说盗墓贼对于已被神化了的姜太公也有所忌惮,具体分析如下:
一.尚未有史料可以证明,姜太公葬于何处。无论是历史实际记载,还是神话小说中,姜太公都是天赋异禀的能人异士,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历史上姜太公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人物,其前半生过的相对平淡,后来在年纪很大时才遇到西伯侯姬昌,并辅佐姬昌一路讨伐商纣,披荆斩棘建立周朝,成为一代开国元勋。且在众多神话小说中,姜子牙也始终处于神坛的较高位置。
而如此位高权重的姜子牙,他的墓葬却未曾听闻被人盗取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姜太公死后,到底安葬在何处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据史料记载,有关于姜太公墓的位置,主要流传着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在《礼记·檀弓》中有所描述,姜太公在营丘受封,死后葬于周,即山东临淄,但却没有说具体在临淄的哪个地方。后来又传闻说在临淄的张家庄有一座古墓,是姜太公墓葬,但经后期证实是谣言。
第二种说法是在《河南通志》中记载,位于河南汲县太公泉村,有一座两百平方米大的墓葬。此墓葬传闻就是姜太公死后所葬之地,且还存在着于康熙年间设立的姜太公墓葬处的石碑。但这个说法因缺乏真实史料佐证,一直未曾得到确认。
因此连墓葬的位置都找不到,就更别提盗墓了,聪明的盗墓贼大概率是不会做如此没有把握的事情。
二.猜测是盗墓贼尊崇并敬畏,颇具传奇色彩的姜太公。除了无法确定墓葬所在处这个现实因素外,还与盗墓者们对姜太公这个已被神化人物的敬畏之情有关。姜太公在历史上属于文韬武略的全能型人才,既能治国安邦,又心系百姓,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这一点在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中就有所体现,如《封神榜》中对于姜子牙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非常浓厚的神话色彩。他是具有通天本领,能够驱邪扶正的厉害人物,位列众神之上,处于神坛的顶端位置。即使这些神话故事通常都夸大性的描述了姜太公的能力,但也侧面展现了他在百姓心中地位较高。
长期的口口相传,姜太公就成为了神话般的存在,不仅百姓非常尊崇他,这些盗墓者也难免会对其产生敬畏之意。
另一方面,盗墓者或多或少都会比较在意风水这一块,因此对于姜太公的墓葬,他们可能也不会刻意去寻找和盗取,担心会引来什么不吉利的事情。当然,这个说法也只是后世的一些臆想罢了,并未有可靠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三.不止姜太公墓,西周皇陵也基本未被确切发现。之所以无法找到能证明姜太公墓的历史资料,还与朝代更迭时,或因战乱或因人为,西周时期大量书籍和皇室相关资料的遗失有关。这些史料遗失的后果就是,许多周天子陵墓的确切遗址几乎都无法查证,包括与之有一定牵连的姜太公墓,同时也较大程度限制了,我国对于西周时期历史文化的研究。
姜子牙被历代尊为武圣,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姜子牙还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商末周初时期的兵学奠基人。按理说,这样一位伟人的墓里面应该会有很多奇珍异宝,应该会吸引许多盗墓者的兴趣。然而非常奇怪的是,姜子牙的墓葬却千年无人来盗,这是为何呢?原来,据记载,姜子牙活到了139岁,活到这个岁数的人在如今这个社会也是非常罕见,更何况在医疗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呢?并且,民间对姜子牙增加了许多神话传说,使得姜子牙的神话色彩十分浓厚,因此许多盗墓者对姜子牙的墓是十分敬畏的,不敢过于造次。更何况,姜子牙的墓葬位置并不确定,盗墓者才不会费神费力又费钱的自己去找姜子牙的墓的。盗墓本身就是偷偷的,不能大张旗鼓的去找姜子牙墓葬的位置,因此,许多盗墓者也就放弃盗姜子牙的墓的打算了。
说到姜子牙,他真的算是中国古代以为传奇人物了。前几年播出的《封神演义》,更是大大增加了姜子牙的热度。然而,影视剧的目的就是吸引观众,因此《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增加了许多神话色彩,人物显得更加夸张,并不和历史上的姜子牙完全一样。姜子牙的祖上也是做大官的,不过到了他这里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屠夫这一行,也干过卖酒的这一行,可以说,姜子牙青壮年时期并未有太大的功绩。后来,姜子牙72岁的时候,垂钓与渭水之滨,这也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典故“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姜太公之后便开始大展他的才华了,姜太公也称的上是厚积薄发的一个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