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哭是正常的,请你不要担心。因为您离开对宝宝来讲是一种遗弃,是一种安全感的突然丧失,所以他一定会哭的。
另外,我想说的是,孩子在3周岁前尽量不要送幼儿园,送幼儿园过早,对孩子的心理是有很大伤害的。出生至3周岁这段时间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期,3岁前的教育过程会影响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现在您需要做的:1、尽量增加和宝宝相处的时间;2、不要强行送宝宝去幼儿园,在送宝宝时,可以再幼儿园多陪宝宝一会,但要注意的是,离开宝宝时一定要让宝宝知道;3、如果宝宝中午是在幼儿园午休的,中午的时候您可以去幼儿园看看他;4、可以略微比其他孩子早一点接宝宝回家;5、回家后,注意和宝宝的交流;6、注意选择幼儿园,尤其是看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和师资背景,这一点很重要;7、以上建议中的第3点、第4点可以持续到宝宝36个月大,或者40个月大;上述第2点到宝宝基本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的时候就可以了,不过不要超过48个月大。
虽然从幼儿园的哭闹是一种正常现象,但这个也是有宝宝的个性和16个月前父母的教育和喂养有一定关系的。
遇到这种情况,就更要坚持天天送他去幼儿园,态度要坚决,要说“明天该去幼儿园了,不要说“明天去幼儿园好不好”也不要哄骗孩子或者答应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孩子天天哭闹也不能动摇,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交给老师时要立刻转头走,班里的老师会有办法安慰孩子的。不要你出两眼泪汪汪,一步三回头,这种焦虑不安的情绪会感染到孩子,使他更感到害怕和孤独。实际不,孩子哭几天就会好的。如果孩子比较胆小、内向,你可以先向老师介绍一下孩子的性格特点,请老师给孩子介绍一个活泼外向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孩子会更容易适应。或有可能,可以早一点去接孩子放学,不要让宝宝成为最后接走的孩子,增加孩子孤单、想家之情。家长也要跟老师了解宝宝一天的表现,有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表扬,这对孩子是一种精神安慰。从幼儿园接回孩子后,要多与孩子谈谈幼儿园的生活,让他表演从幼儿园学到的儿歌舞蹈,从正面引导孩子对幼儿园里生活的美好回忆。切记不要以幼儿园作为对孩子的威胁。这样他会加深对幼儿园的反感。
每个宝宝都会有这样的心理,你越是担心他哭,他就会觉得这是他的武器,如果他一旦得逞就会无止境得用这种方法,所以妈妈一定要咬咬牙狠狠心,不要看他,放下就走,以免你看到他哭就又往回抱!孩子一看到自己已经没办法了,慢慢就会平静下来的!
曾经看到过以下几种方法,亲不妨看看:
为了减少宝宝们的眼泪,幼儿园早已视“九月哭潮”为头等大事,群策群力出台各种方法帮宝宝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方法1:家长陪同适应
让家长陪同宝宝适应,少则半天,多则3天。爸妈、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只能是一位哦。有熟悉的人在身边,宝宝比较有安全感,能尽快适应陌生的环境、老师和同学。老师的照顾压力会比较小,从旁观察、与爸妈交谈,更快了解宝宝。
方法2:预先举办亲子班
有些幼儿园会在开学前几周举办双休日亲子班,爸妈可以带着宝宝去幼儿园参加各项活动,亲身体验幼儿园里的一切。待到开学时,宝宝已经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向往,环境熟悉,自然哭闹就少。爸妈也可借此机会更直观地了解幼儿园,为择园做出最终的抉择。
方法3:鼓励循序渐进
部分幼儿园鼓励爸妈采用循序渐进式地入园。从假期班开始,幼儿园会安排大小宝宝混班,每周增加3~5个新生,以老生做新生的表率。宝宝可以从亲子班到半日班,再到全日班,根据宝宝的适应状况逐步入园,也比较容易减少宝宝因为分离焦虑而大哭大闹的状况。
方法4:开学前家访
在开学前让带班的老师对新生逐个家访,既可以让老师与宝宝混个半熟,又能比较细致地了解宝宝的情况。有些幼儿园生员住得分散,实施家访难度很大,就采取开入学前家长会的办法,把新生的爸妈请到一起,填写详细的宝宝情况表。
方法5:允许带慰藉物
如果宝宝在家有使用慰藉物(如毛巾、小毯子、小熊娃娃等)的习惯,这时正好是放弃它的好时机,因为环境变化大,很可能忘掉它了。但如果不带太痛苦,也可以让他带几天,这对安定情绪有好处。相信家庭和幼儿园一起合作,一定让宝宝顺利的度过开学的几天
宝宝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进入幼儿园学习。在家习惯自由散漫的孩子突然受到很多约束肯定会又哭又闹。宝宝闹着不肯去幼儿园让家长头疼不已,也让学校的老师伤透脑筋。
一、共情:我们都希望孩子是外向阳光的,所以孩子爱哭会让您有些苦恼,您说是吗?
二、具体化:我们来具体聊一下孩子如何爱哭?具体是怎么表现的?
三、探讨问题的成因,并具体分析:
a 性格原因:有些孩子天性性格比较胆小,对于人际关系的敏感度高,遇到问题和挫折,更多用“哭”的形式来表达。
解决:先肯定先天的性格因素可能是成因之一,表示这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b 心理原因:“哭泣”是孩子内在情绪的表达,在家庭中夫妻关系不良、亲子关系不良、或者家庭中有其它不良情绪,孩子不能用别的方式表达,才选择用“哭”来表达内在情绪。
解决:父母先反思一下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与家庭环境营造如何?都有哪些不好的地方?允许孩子先表达情绪,在情绪过后,与孩子一起探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