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弓蛇影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出处: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杯影蛇弓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同“杯弓蛇影”。
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五回:“杯影蛇弓魔人幻,帷灯匣剑鬼生疑。”
杯中蛇影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同“杯弓蛇影”。
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鸟兽》:“杯中蛇影,自起猜疑;塞翁失马,难分祸福。龙驹凤雏,晋闵鸿夸吴中陆士龙之异;伏龙凤雏,司马徽称孔明庞士元之奇。”
不寒而栗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怛然失色 怛:畏惧,恐惧。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出处:宋·苏洵《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闻介马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人者怛然失色。”
大惊失色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出处:《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呆如木鸡 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呆若木鸡 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呆似木鸡 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担惊忍怕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出处: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一折:“做买卖的担惊忍怕,眼见得疏林老树噪昏鸦。”
担惊受恐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出处: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担惊受怕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出处:《水浒传》第三五回:“你们若要做夫妻,每日同一处,不担惊受怕,我却有一条妙计,只是难教你。”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胆破心寒 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
胆小怕事 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
出处:巴金《谈〈寒夜〉》:“他后来竟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务员。”
胆小如豆 极言胆子小。
出处:《黑籍冤魂》第六回:“可笑我们中国的官员,胆小如豆,莫说见着短衣窄袖蜂目高鼻的洋人惊得发慌,就是见了一个没辫子的光棍,手里提着一根赶狗棒,也要害怕起来。”
胆小如鼠 胆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胆小。
出处:《魏书·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胆小如鼷 胆子小得象老鼠。形容非常胆小。
出处:《魏书·汝阴王天赐传》:“言同百舌,胆若鼷鼠。”
胆战心寒 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出处:《古今杂剧·楚昭王疏者下船》:“怕的是城荒国破,常子是胆战心寒。”
胆战心慌 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明·汪廷讷《种玉记·赴约》:“牛郎织女图欢会,蜂喧蝶嚷须回避,我因此上胆战心慌不自持。”
胆战心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胆战心摇 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清·洪升《长生殿·惊变》:“呀,你道失机的哥舒翰,称兵的安禄山,赤紧的离了渔阳,陷了东京,破了潼关,唬得人胆战心摇。”
道路以目 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出处:《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吊胆提心 提心吊胆。形容非常担心或害怕。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一个个擦拳磨掌,吊胆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话。”
动心怵目 怵目:使人看了感到恐惧。看了使人感到内心恐惧。形容感受很深,震动非常大。
出处:宋·陈亮《祭宗成老文》:“虽才俊比肩,可喜可愕,至于动心怵目,无所不有,然其厚德伟度,要不复前人比。”
肤粟股栗 皮肤上起疙瘩,大腿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夫至以行恶为荣,则洪水猛兽,足喻斯惨耶?君子念此,肤粟股栗矣。”
伏首贴耳 畏缩恐惧的样子。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
股战而栗 战:怕;栗:发抖。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惧异常。
出处:《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它语。”
汗出浃背 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同“汗流浃背”。
出处:汉·刘向《续列女传·杨夫人》:“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
汗出洽背 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同“汗流浃背”。
出处:《汉书·王陵传》:“[周勃]汗出洽背,愧不能对。”
汗流夹背 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同“汗流浃背”。
出处:清·昭连《啸亭杂录·阿文成相度》:“陪臣汗流夹背,出谓人曰:‘此诚宰相语。’”
汗流浃背 浃:湿透。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出处:《史记·陈丞相世家》:“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后汉书·伏皇后纪》:“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
汗流浃踵 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晚霞》:“[阿端]意计穷蹙,汗流浃踵。”
汗流接踵 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柳氏子》:“柳在椟中,历历闻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气。”
汗流洽背 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同“汗流浃背”。
出处:《旧唐书·昭宗纪》:“昭宗临轩自谕之曰:‘卿等藩侯,宜存臣节,称兵入朝,不由奏请,意在何也?’茂贞、行瑜汗流洽背,不能对。”
汗流至踵 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
出处:《庄子·田子方》:“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汗洽股栗 汗流浃背,两腿颤抖。形容害怕、恐惧的样子。
出处:宋·陆游《跋韩立道所藏兰亭序》:“虽单于不觉自失,况余子有不汗洽股栗者?”
惶惶不安 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惶恐不安 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处:《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魂飞魄散 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魂飞魄丧 比喻非常恐惧害怕。
出处: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惊的我魂飞魄丧,走的我力尽筋舒。”
魂飞天外 形容万分恐惧,或受到某种刺激而失去了主宰。
出处:汉·扬雄《羽猎赋》:“魂亡魄失。”元·李文蔚《张子房圯桥进履》第二折:“听说罢,魂飞天外,好教我心惊失色。”
结舌杜口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子,动弹不得。杜:堵塞。保持缄默,闭口不言。形容因恐惧而不敢说话。
惊愕失色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惊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惊魂动魄 形容十分恐惧。
出处:清·陈确《示儿帖》:“《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读《易》至此,未尝不惊魂动魄,心胆堕地也。”
惊魂丧魄 形容十分恐惧。
惊恐失色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五回:“三藏闻言,惊恐失色道:‘徒弟,似此如何?’行者笑道:‘放心!放心!’把他这宝贝都拿来与我。”
惊恐万状 惊恐: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宋·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惊神破胆 形容极其恐惧。
出处: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凡所书判,或是卒然,故趋事皆惊神破胆矣。”
惊心褫魄 形容十分恐惧。同“惊心丧魄”。
出处:明·焦竑《焦氏笔乘·支谈下》:“世方惊心褫魄,我独燕处超然。”
惊心悼胆 悼:战栗。形容恐惧到极点。
出处:章炳麟《新方言·释言》卷上:“今人言惧,犹曰惊心悼胆。”
惊心吊胆 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
惊心裂胆 指内心十分震惊、恐惧。同“惊心破胆”。
惊心破胆 指内心十分震惊、恐惧。
惊心丧魄 形容十分恐惧。亦作“惊心褫魄”。
兢兢战战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畏惧的样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小储君倒也安安稳稳守着妆盒做护身符,则是我陈琳兢兢战战抱着个天大闷葫芦”。
跼蹐不安 形容恐惧不安。
出处:《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徐信闻言,甚跼蹐不安,将自己虞城失妻,到睢阳村店遇见此妇始末,细细述了。”
跼天蹐地 跼:弯腰;蹐:前脚接后脚地小步走。天虽高,却不得不弯着腰;地虽厚,却不得不小步走。形容处境困窘,戒慎、恐惧之至。
出处:《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恐慌万状 恐:害怕;慌:惊慌;状:情状。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恇怯不前 恇怯:恐惧畏缩。恐惧畏缩,不敢向前。
出处:《宋史·杨琼传》:“及闻清远之败,益恇怯不前。”
栗栗危惧 栗栗:发抖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
出处:《尚书·汤诰》:“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脸无人色 形容极端恐惧。
临难不惧 临:到;难:灾难;惧: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出处:《韩非子·说疑》:“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
临难不恐 临:到;难:灾难;恐:恐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惧怕。
出处:《韩非子·说疑》:“夫见利不喜,上虽厚赏无以劝之,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
临难无慑 慑:恐惧。面对危难,却无所恐惧。
毛发倒竖 倒竖:尾端朝上直立。汗毛、头发都竖起来。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紧张。亦作“毛发皆竖”、“毛发尽竖”、“毛发为竖”。
毛发悚然 毛发竖起。极言惊骇、恐惧。亦作“毛发耸然”。
毛发耸然 毛发竖起。极言惊骇、恐惧。同“毛发悚然”。
毛骨悚然 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秦王闻之,不觉毛骨悚然。”
毛骨耸然 形容极度恐惧与惊慌。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武叠两个指头,说将出来。言无数句,使听者毛骨耸然。”
毛骨竦然 形容极度惊慌与恐惧。
出处:清·李渔《比目鱼·狐威》:“那些租户债户见了,赫得毛骨竦然。”
面如灰土 脸色如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恐惧。亦形容病态。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既而斜日西转,眺望方殷,女子坌息急奔而入,曰:‘殆矣!多言者泄其事于王妃,妃展巾抵地,大骂狂伧,祸不远矣!’生大惊,面如灰土,长跽请教。”
面无人色 脸色没有一点血色。形容恐惧到极点或非常虚弱。
出处:《汉书·李广传》:“广为匈奴所败,吏士皆无人色,广意气自若。”
怕风怯雨 怯:害怕。形容人害怕艰难困苦,娇气十足。
怕死贪生 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出处:《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破胆寒心 犹胆颤心惊。形容非常恐惧。
魄散魂飞 形容非常恐惧害怕。
出处: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可正是船至江心补漏迟,只着我魄散魂飞。”明·徐霖《绣襦记》第三十出:“听说罢心悲痛,骇得我魄散魂飞似痴。”
魄消魂散 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同“魂飞魄散”。
怯声怯气 形容说话的语气胆小而不自然。
肉跳心惊 心里吃惊,身上肉跳。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不知怎么,这一会儿心惊肉战,这一双好小脚儿再走也走不动了。”
三魂出窍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丧胆亡魂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斯,面不改色。”
丧魂落魄 失去了魂魄。形容非常惊慌、恐惧的样子。
出处:管桦《惩罚》:“鬼子山本踉跄了一下,岔开两腿,丧魂落魄地瞥了一眼从死尸堆里露出半个脸的川岛。”
碎心裂胆 形容异常恐惧。
缩手缩脚 由于寒冷而四肢不能舒展的样子。也形容做事胆小,顾虑多,不敢放手。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喊了许久,店家方拿了一盏灯,缩手缩脚的进来。”
缩头缩颈 形容畏缩不前,或胆小不敢出头。同“缩头缩脑”。
出处: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三:“远远一条长街只看见三四个人,蹀躞着,缩头缩颈歪斜着走。”
缩头缩脑 形容畏缩不前,或胆小不敢出头。
出处:鲁迅《华盖集·碰壁之后》:“但是我也说明了几句我所以来校的理由,并要求学校当局今天缩头缩脑办法的解答。”
贪生恶死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同“贪生畏死”。
贪生怕死 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出处:《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贪生畏死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
谈虎色变 色:脸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厉害。后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
出处:《二程全书·遗书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忐上忑下 指心神不定,恐惧不安。
出处:《宋元戏文辑佚·张资鸳鸯灯》:“吃了万千控持,谙了无限磨难,受了多少忐上忑下。”
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提心在口 心提在口,几乎要跳出来。形容恐惧。
亡魂丧胆 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
出处:明·无名氏《破天阵》:“杀匈奴亡魂丧胆,保家邦万载咸宁。”
亡魂丧魄 形容非常惊慌恐惧或心神不宁。
出处:《孤本元明杂居·打董达》第二折:“哥哥你宽肺腑,休间阻,我教他亡魂丧魄,认个贤。”
望而生畏 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出处:《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唯唯否否 唯唯:回答时表示同意的应声;否否:别人说否,自己也跟着说否。形容胆小怕事,一味顺从。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据(指梁邱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畏敌如虎 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
出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领导者们畏敌如虎,处处设防,节节抵御。”
闻风丧胆 丧胆:吓破了胆。听到风声,就吓得丧失的勇气。形容对某种力量非常恐惧。
闻名丧胆 听见名字就吓破了胆。形容威名很大,使人听到即甚为恐惧。
五色无主 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
出处:《淮南子·精神训》:“禹在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无人,五色无主。”汉·刘向《新序·杂事》:“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胁肩絫足 形容恐惧的样子。同“胁肩累足”。
胁肩累足 胁肩:耸起肩膀;累足:并着双脚。缩着肩膀,重迭着脚(不敢正立)。形容恐惧的样子。
出处:《史记·吴王濞传》:“尝患见疑,无以自白。今胁肩累足,犹惧不见释。”
心惊胆颤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惊胆战”。
心惊胆寒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惊胆战”。
心惊胆落 形容十分害怕。同“心惊胆战”。
心惊胆战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出处: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心有余悸 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
出处:孙犁《奋勇地前进、战斗—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绳,他就不会心有余悸了。”
伈伈睍睍 伈伈:小心恐惧的样子。睍睍:也作“伣伣”,眼睛不敢睁大的样子。小心害怕或低声下气的样子。
出处:唐·韩愈《祭鳄鱼文》:“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耶?”《明史·邹智传》:“及与议事,又唯诺惟谨,伈伈伣伣,若有所不敢,反不如一二俗吏足以任事。此陛下所为疑也,臣窃以为过矣。”
悬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战战惶惶 戒慎畏惧貌。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战战兢兢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 战战:戒惧的样子;栗栗:哆嗦,发抖。因戒惧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处:《韩非子·初见秦》:“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战战业业 戒慎畏惧的样子。
出处: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故先王懔朽索之驭马,虑天命之无常,战战业业,若履渊冰。”
雉伏鼠窜 指恐惧地躲藏,惊慌地逃窜。
出处:明·李东阳《西北备边事宜状》:“朝廷命将出师,天威所至,雉伏鼠窜,无有遗者。”
重手累足 两手相重,两足相叠,不敢有所举动。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出处:宋·王安石《广西转运使李君墓志铭》:“故所在豪人猾吏,重手累足,以终君去,不敢有所触。”
重足而立 叠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恐惧。
出处:西汉·贾谊《过秦论》下:“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重足屏气 指畏惧之甚。
出处:《宋书·柳元景传》:“师祖严暴无常,元景虽荷宠遇,恒虑及祸。太宰江夏王义恭及诸大臣,莫不重足屏气,未尝敢私往来。”
重足屏息 指畏惧之甚。
出处:宋·叶适《法度总论二》:“魏武虽严科条,审律令,以重足屏息操制群下,而截然使人各得自尽以行其职守者犹在也。”
近义词:
恐惧 - 恐怖
基本解释:
恐惧
kǒng jù
[释义] (形)惧怕。
[构成] 并列式:恐+惧
胆颤心惊 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惶惶不安 惶惶:恐惧不安。指心中惊慌害怕,心神不安定
诚惶诚恐 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怛然失色 怛:畏惧,恐惧。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大惊失色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担惊受怕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胆裂魂飞 裂:破裂。魂:魂灵、神志。胆也破了,魂也飞了。形容极度害怕、恐慌。
胆战心寒 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胆战心惊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骨寒毛竖 形容十分害怕。
骇人听闻 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寒毛卓竖 汗毛都竖立起来。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
汗不敢出 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
魂飞魄散 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惶恐不安 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噤若寒蝉 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惊恐万状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惊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惊愕失色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惊恐失色 害怕得脸都变了色。
毛骨悚然 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恐慌万状 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栗栗危惧 栗栗:发抖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
目瞪口呆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捻神捻鬼 形容惊慌害怕的样子。
肉跳心惊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色若死灰 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舌挢不下 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谈虎色变 色:脸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厉害。后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
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畏敌如虎 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
心惊胆战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望而生畏 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悬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心有余悸 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战战兢兢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张口结舌 结舌:舌头不能转动。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
惴惴不安 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汗洽股栗 汗流浃背,两腿颤抖。形容害怕、恐惧的样子。
惊惶万状 惊惶: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兢兢战战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畏惧的样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惊心吊胆 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
毛发倒竖 倒竖:尾端朝上直立。汗毛、头发都竖起来。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紧张。亦作“毛发皆竖”、“毛发尽竖”、“毛发为竖”。
钳口挢舌 闭口翘舌。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三魂出窍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 【出处】【解释】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担惊忍怕 〖解释〗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吊胆提心 〖解释〗提心吊胆。 形容非常担心或害怕。
目瞪舌彊 〖解释〗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肉颤心惊 〖解释〗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
肉跳神惊 〖解释〗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
丧胆亡魂 〖解释〗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害怕的近义词成语
惶恐不安、
不寒而栗、
心有余悸、
胆战心惊、
毛骨悚然、
惴惴不安、
战战兢兢、
寒心酸鼻、
望而生畏、
栗栗危惧、
诚惶诚恐、
惊恐万状、
恐怖,惧怕,害怕,恐慌,慌张,惊慌
恐惧的近义词: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