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李嘉诚的教子故事
李嘉诚是香港巨富,他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他希望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学习今后立足于社会的本领,而不能依靠父母来生活。
李嘉诚在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只有八、九岁时,就让他们参加董事会,一方面让孩子们列席旁听,另一方面让他们就某些问题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参加董事会,两个孩子不但学会了父亲以诚信取胜的生意经,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这段生活为他们今后在事业上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两个孩子都以优异的成绩上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后,他们向父亲表示想要在他的公司里任职,干一番事业。李嘉诚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他对兄弟俩说:"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来任职。"于是,这两个孩子去了加拿大,一个搞地产开发,一个去了投资银行。他们凭着从小养成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3、斯特娜的教子故事
美国的斯特娜夫人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早期教育家,她在教育女儿维尼夫雷特的过程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天,孩子问斯特娜夫人:“我想到同学家里去玩,可以吗?”母亲说:“可以,但必须在12点半以前回来。”可那天孩子比预定的时间晚了20分钟才到家。斯特娜夫人见孩子回来了,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指了一下墙上的钟。孩子知道回来迟了,马上歉疚地说:“是我不对。”吃完饭,孩子赶紧换了衣服,因为她每到星期二就要去看戏或看电影。这时,斯特娜夫人又让孩子看看钟,并说:“今天时间来不及了,戏和电影是看不成了。”孩子难过地流下了眼泪。斯特娜夫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说了一句十分惋惜而又耐人寻味的话:“这真遗憾!”
“这真遗憾”,面对孩子的过错,尽管斯特娜夫人只说了这寥寥几个字的一句话,并未采取其他任何处罚手段,但是使孩子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母亲的要求如果是正确的,那就必须绝对照办,否则你就得为此付出代价。(摘自《家庭导报》)
4、一个生动的教子故事
这位家长有一个读一年级的孩子。有一次语文考试后,他发现儿子试卷上有道看图写话题被扣了分。这道题的画面上,有一个男孩正在给小树苗浇水。儿子写的话是“哥哥在种树”,结果被老师判为错,题下订正为“哥哥在浇水”。其实,根据画面显示的内容,这道题不能算错。于是,他把孩子叫到身边,问道:“哥哥在种树是正确的,为什么没有得分?”儿子吞吞吐吐地说:“老师说,她说的答案是标准答案。”
他没有再和儿子说下去,因为在孩子眼里,老师是绝对正确的。他不在乎儿子的分数,但心里想:老师的一个标准答案,使儿子原本该算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到了否定,儿子就没有勇气再展开思维了。思维,可是孩子的一个重要素质哟。
于是,他思考如何让儿子认为自己的答案也是正确的。他和儿子一道研究那幅栽树图,温和地告诉他:“画面可以说‘哥哥在浇水’,也可以说‘哥哥在种树’;还可以说‘弟弟在浇水’”,儿子跟着说:“也可以说‘弟弟在种树’”。他连忙点点头,并告诉儿子一道题可能在多个正确答案,叫儿子再想想。儿子想了一会儿,说:“小树长高了”,接着又说:“我和小树一起长大。”“真不错!”他看看儿子冥思苦想、跃跃欲试的神情,感到十分欣慰,因为儿子渐渐摆脱了教师标准答案的束缚,生出一种求异思维的勇气。
但是末了,儿子疑惑地问他:“老师会不会批评我想了多种答案?”他摸着孩子的头说:“老师说的是标准答案,你想的是参考答案,都是正确的,老师一定会表扬你的。”儿子听后满意地笑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教子有方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不禁想到:要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作为家长不具备高素质能行吗?
5、曾国藩教子的故事
衣食当寒士相同,庶可成大器
曾国藩(1811—1872)是清末湘军首领。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谥称“文正”。他的儿子可算得上是“正牌高干子弟”了。然而,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不仅儿子个个成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就在于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
别的不说,只他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教儿节俭创业,就可令人们深思一番。
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五日,他给纪泽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做矣。……京师子弟子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给纪鸿儿写信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同治三年七月,曾国藩受封侯爵,纪鸿正赴长沙考试,国藩特别写信告诫:“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自始,务知自重。”
他对女儿也同样严格。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他还告诉儿女、家眷:“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他还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位素为美。 ——司马光
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 ——周恩来
以耕读为本,以勤俭为德。 ——施耐庵
力能胜贫,谨能防祸。 ——贾思勰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 ——程颐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
6、姚母教子
姚梁(1736—1785)庆元县松源镇姚家村人。自幼好学,23岁保举优贡,清乾隆三十年(1765)顺天乡试考取举人,三十四年登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历任礼部主事、刑部员外郎、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山东学政、饶州知府、川东分巡备道、江广按察司、河间府知府等职,所至皆有政绩。三十五年后封奉直大夫、中宪大夫、通议大夫,世称“三大夫”。
姚梁为官清廉,政绩累累,备受尊敬。这得益于姚梁从小受家庭诚信教育。庆元地方上流传着姚母教子的故事。
有一年,朝庭赐封姚梁为察司,要他去各州府查办贪官污吏。这事被他母亲知道了,她老人家深怕儿子胜任不了这桩大事,决定要试他一试。
一日黄昏,姚梁刚从外面回家,他母亲劈头便问:“梁儿,我中午煮了一大碗香蛋,好端端地放在橱内,晚上打开橱门一看,竟少了三个,莫非是给媳妇偷吃了,你要替我查一查,我要对家贼施行家教呢!”姚梁听了不觉好笑,心想家人吃几个香蛋,也值得这么认真。于是便对母亲说:“几个香蛋吃了便算,不必追究吧。”不料他母亲却认真地说:“你连家中小事都分不清,还敢上州下府去查案?”姚梁一听明白了母亲的用意,随即找来几个脸盆、牙杯,盛上清水,叫拢母亲、妻儿等全家人,分给每人一个脸盆,一只牙杯,吩咐大家一齐漱口,并把口水吐入各自面前的脸盆水中。
姚梁一个个地观察过去,别人脸盆的口水都清清的,唯有母亲脸盆的口水漂着一些蛋黄碎。姚梁发觉吃蛋的不是别人正是母亲自己,他正在犯难时,而他母亲却在旁一味催促,问他:“查到了吗?”。姚梁说:“查是查着了,不过……”他母亲紧逼着说:“不过要徇私对否。”这时,姚梁实在无法只得壮着胆指出:“蛋是母亲吃的。”
姚梁媳妇直怨他不该当众让老人家难堪。谁料,他母亲却哈哈大笑,说:“你能遇事细心,判事无私,我便放心了。”不久,姚梁奉旨到各州府明查暗访,根据查到的实情,严办了一批贪官污吏。传说姚梁“为官清廉耿直,毫不徇私”,取信于民,是与母亲的家教分不开的呢。(余塔和、何建林搜集整理)
7、安妮教子
熟悉中国股市的人,尤其是投身于中国股市的人,很少有人不知道安妮这个名字的。从股评家到投资家,安妮在十年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安妮是一个很专业的人,同时安妮也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母亲。
安妮三十岁那年才当上母亲,她这个母亲当得真有点惊心动魄。 儿子好不容易出生了,初为人母的安妮却因大出血又一次上了手术台。 儿子打一出生就体弱多病,一次又一次地住院抢救。生下来半年了,依然终夜啼哭,瘦得皮包骨头,连安妮的母亲都失去信心了。老人难以自控地反复说着一句话:“这孩子养不活了!这孩子养不活了!”可安妮决不轻言放弃,随即毅然决然地请了长假,全心全意地侍弄孩子。白天好说,难的是晚上,孩子一生病放到床上就拼命地哭,安妮和丈夫只能彻夜不眠抱着他在屋子里来回踱步。前半夜六点到十二点安妮负责,后半夜十二点到凌晨六点丈夫负责,这种轮流值班的办法整整坚持了一年,由此可见父爱与母爱的力量。
病弱的儿子终于转危为安了,安妮的心中有着说不出的喜欢,可理智告诉她:对孩子来说,父母所有的喜欢都应该有着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安妮有一个独特的教育理念,她认为培养一个优秀的人的关键是注意培养他的性格,而并非培养他的学问。在培养性格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她常常对儿子这么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为什么要父母督促你呢?生存也是你自己的事,父母更是无法替代,今后你背叛父母都没关系,但是千万不能背叛自己。为自己负责是一个男人最起码的责任。”
安妮和丈夫约法三章,让孩子从小就接受一种发达国家的开放式的教育,决不像大多数的中国家长一样把孩子的一切全都包下来。 儿子进幼儿园时,安妮的事业再度起步,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身为作家的丈夫又在北大进修。儿子下午五点离园回家,家里天天是铁将军把门,妈妈在哪儿都不知道。可妈妈早就留下指示了:你自己想办法到任何可以去的地方去,无论是吃饭还是求宿,等妈妈回来后会一一去还情的。 安妮之所以会这么做,大概和她童年所受的家教有关。她的父母对她的管束极少,他们听任她自由自在地长大。因此,她觉得在当今社会,这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儿子进小学了,作为母亲,安妮第一天陪着他一起去学校报到,然后把他送到教室。这样的母子作伴上学堂的经历在儿子的记忆中仅此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了。当天晚上安妮就认真地对儿子说:“今天你已经认识去学校的路了,从此以后爸爸妈妈再也不会来接送了,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必要。”安妮说到做到,哪怕是顺路经过儿子学校门口,哪怕是刮风下雨,她都坚持让儿子独自回家。江南的天气常常会莫名其妙地下起雨来,小小读书郎也真能自己想办法,下小雨时,他会赤着脚自己跑,下大雨时,他会躲在别人的伞底下。 安妮从来不辅导儿子的作业。小时候儿子做功课时遇到困难,她让他自己去问老师,去问同学,她对儿子说:“你应该从小学会怎么向人学习,怎么向人求助,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生存能力。”
安妮对儿子的要求也有点特别,她自己从小到大学习永远是班上第一名,可偏偏对儿子说:“不用费劲费力考100分,有60分就可以了。但在回答问题时必须有点创新精神,不能人云亦云。”在儿子的各门功课中,安妮惟一关心的是他的作文,问她缘由,安妮说得很实在:“我和我丈夫都是搞文学出身,我们家可不能出一个文理不通的人。还有,文为心声嘛,从中还可以捕捉到一点孩子的真实思想,否则怎么能和他有效地沟通呢。” 在安妮的眼中,儿子是这样一个人:按照目前流行的好学生的标准,儿子只能算得上一般,但在同学中间,儿子绝对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中心人物,这种状态比较符合安妮的心愿。 儿子小学上了没两年,安妮南下深圳开始了她的股市生涯,儿子自然也跟着妈妈转学广东。安妮按照她一贯的做法出高价把儿子送进一个好学校便撒手不管了,因为她需要全身心地开始自己的人生二次拼搏。儿子可是第一次远离家乡,又听不懂同学们的广东话,那份孤独和寂寞之感可想而知。 有一天,儿子一本正经地对安妮说:“妈妈,你知道吗,我曾经想过要自杀。”安妮听了大惊失色:“现在还有这个想法吗?”儿子轻松地笑了:“当我能坦白和你这样说时,就证明我早已过了这一关了。” 这次对话对安妮的触动极大,她开始反省起自己的教育方法来:是不是过于理性了?是不是有点失之偏颇?正当她陷入自责时无意中看到了儿子的一篇作文,内容正好是关于“母爱”的,安妮原以为儿子会在作文中有所抱怨,没想到儿子却在文中写道:“在我年幼时,妈妈为了养育我忍痛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如今妈妈为了能让我受最好的教育又毅然开始了二度创业,我觉得我的妈妈是所有的妈妈中最不屈不挠的人。”安妮释然了。
安妮的儿子薛非,这个少年留学生如今正在英国求学。远涉重洋留学也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商议的决定。父母出钱,孩子出力,从申请到签证居然是薛非单枪匹马自己一手搞定。 薛非说:“妈妈从小对我的教育主要是精神上的,其他方面她尽可能地让我独立,所以我现在出国后适应起来并不困难。”
8、陈景润育子有方
陈景润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
儿子名叫陈由伟。“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起的。陈由是他与夫人各 自的姓,伟则希望其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意思。陈景润也望子成龙。
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 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陈景润认为, 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
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玩具,便好 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当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 肃批评儿子。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 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 对。”
儿子上小学后,常常向陈景润谈自己的事,学习、劳动或与同学的往来。 陈景润认真听着,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或表扬或批评纠正。很快,他就获得了 孩子的信任,和儿子成了朋友。
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 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
现在他儿子小学快毕业了,学习成绩好,品行也优良,正准备考中学。陈 景润与由昆欣慰地讲,教育孩子要灵活,要分阶段。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方法分 不开。
这是经验之谈,值得广大父母借鉴。
9、崔永元和父母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有人这样概括他的形象:潜藏在冷峻外表下犀利的批判,时常有"不经意"而来的经典妙语,缜密的思维和不动声色的引导,从容自信潇洒的风度,这就是新一代TALKSHOW主持人最佳的诠释。除了这些,崔永元还有他另外珍贵的一面,就是做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工作间里有着这样一幅对联:"说天说地莫若说真,话东话西不如话实。"真实和坦诚地做人,是崔永元一贯遵循的准则。崔永元的背后,是父母对他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提起他的父母,崔永元感慨颇多。崔永元告诉笔者,这一生对他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他父母的爱。他把这爱打了一个精彩的比喻,他说:父爱就像日出,那样光明磊落,真挚情深;母爱就像月亮,那样温柔无私,慈爱无边。崔永元1963年生于天津,3岁时,全家跟随父亲所在的工程兵部队迁往北京良乡,小时候许许多多难以忘怀的故事就发生在那片乡村里。记得是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每次逢年过节学校都要组织文艺演出,节目丰富,独唱、合唱、表演、舞蹈一应俱全。
崔永元有一次排练的是群舞《地道战》,构思很巧,二十多个学生手拉手在旋律中变换队形,忽而是地道的墙壁,忽而是运动的民兵,通过手与胳膊的组合,还出现堡垒和洞口等等。由于表演难度过大,只好不断调换演员,最终崔永元落选了。崔永元很难过,回家后一直闷闷不乐。当他的父母知道情况后,拍着崔永元的肩膀笑着安慰他:小小挫折算什么呢?并鼓励他说今后有的是机会。其实,生活中坎坎坷坷的事情总会发生。最后经过努力,崔永元出演了压轴节目的主角,在歌舞剧《野营路上》中扮演部队指导员。
当时崔永元穿的是他父亲借来的军装,他父亲在部队当政委,借来的军装大概是小文艺兵的演出服,帽子太大,帽沿经常和眼睛不呈一个方向。戏的结尾是高潮,群众让战士吃甜瓜,战士不肯吃,互相推让,僵持不下时,崔永元所扮的指导员迈上台阶,和战士们一起唱起一首歌:军队和人民/鱼水不能分/发扬好传统/永远记在心…… 演出格外成功,于是第二轮就到附近的大队、部队、家属院巡回演出。到崔永元父亲所在的部队演出结束时,他的父亲作为政委走上台逐一和演员们握手,祝贺演出成功,当然也握了"指导员"的手。在崔永元的印象中,他们父子正式握手只有这么一次。崔永元记得,父亲握他的手,感觉父亲的手好重也很暖和,并从父亲的赞许的目光中感受到了强烈的父爱,这爱是那样炽热,那样深沉……崔永元还对笔者说:"我们家庭环境很正规、很正统。父亲是部队军人,做政治工作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诚实。他们认为这是第一位的。不能说谎,不能骗人,不能去占人家的便宜。这些要求非常严格,直到现在,父母依然这样要求我。"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影响着崔永元。他们家曾经养了一只大花猫,一天早上,发现大花猫守着两条大黄花鱼自鸣得意。崔永元就把这事告诉了妈妈。全家人顺着脚印一查,知道黄花鱼是大花猫从屋后墙外的国营菜市场叼来的。崔永元他妈妈二话不说,就带着黄花鱼和崔永元直奔菜市场,说明情况后,把黄花鱼的钱付给了营业员。
崔永元还告诉笔者,他的父母非常善良。记得有个邻居,脾气非常古怪。她今天和你很好,明天就可能骂你,骂一些非常难听的话。甚至她儿子考试没考好而崔永元考好了,也会令她不满,乱骂一通。为此,崔永元的母亲常常唉声叹气,但从来不会去和她争辩一句。通常是过了两三天以后,那个阿姨又来找她聊天,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崔永元讲,他母亲还经常做与人为善的事情。70年代初,崔永元刚开始上学,他父亲在团里做政委,部队上经常有家属来探亲,有时候没地方住,他母亲就把他们接到家里来住,给他们做饭。弄得崔永元他们兄弟姐妹都有一种做好事的冲动感,看见妈妈那样,他们也学着干。妈妈把热汤面端过去了,他们就把自己藏的苹果献给客人。
父母的榜样,使崔永元养成了善待他人、坦诚处世的好性格。但崔永元也有心情不舒畅的时候,跟同事也会有矛盾,但他有一个原则,有话当面说出来,决不会在背后鼓捣。对你有意见,什么事儿看不掼,直接告诉你。现在,崔永元的父亲早已离休在家,母亲原在部队的家属工厂,如今也退了下来。但他们对待子女依旧像从前那样经常进行教育。他们都喜欢看崔永元的"实话实说"节目,也还经常给儿子提一提有关主持节目的意见。
10、陈毅家教点滴
陈毅的博大胸襟、高贵品质、伟岸人格备受世人敬仰。而他对子女几近“求全责备”的言传身教,也为人们所推崇。
首先,在思想政治上,他对子女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汝要学马列,政治多用功”;“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要求子女学习政治理论,树立远大理想,着眼世界,高瞻远瞩,言简意赅,高屋建瓴。
其次,他教诲子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及时规划,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学以致用,接好革命班。他说:“生命世代续,知识无尽头,科学重实践,理论启新猷”;“接班望汝等,及早作划筹,天地最有情,少年莫浪投”。
其三,在生活上,他教育子女艰苦朴素,不当纨绔子弟,而且身体力行,以身垂范。“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他要求子女“老大新,老二旧,老三补,老四破”;“勿学纨绔儿,变成白痴聋。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他身为国家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却异常简朴,除开会接待外宾外,夏天一身旧布衣,冬天一身咖啡灯芯绒罩衣;袖口上早打了补丁。他要求子女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加强修养,足踏实地,放眼长远。他语重心长地说:“火性烈,死于火者极少;水性柔,死于水者比比皆是。”他警告子女:“不要空言不事事,不要近视无远谋。”其不放纵、不溺爱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李苦禅教子故事
李苦禅先生(一八九八至一九八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李燕是他的儿子。在李苦禅的苦心教育下,李燕在画坛脱颖而出,也颇有造诣。 “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李燕子承父业,也迷上了绘画,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苦禅自己说到做到,率先示范。一九三七年北京沦陷了,伪“新民会”妄图拉拢社会名流为其装点门面,派人来请李苦禅“出山”:“您要答应了,有您的官做,后头跟个挎匣子(枪)的,比县长还神气哩!”李苦禅不为所动,凛然拒绝。此后,他断然辞去教学职务,以卖画为生。
父亲的言行,儿了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化为行动。“文革”结束后,有天,李苦禅叫来儿子,说有关部门通知前往认领散乱的查抄物品。他对儿子再三叮嘱:“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咱们了。这正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也不要人家的啊!”也正让李苦禅说着了,在李燕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一卷二十件黄宾虹未装裱之作,上有二三件书有李可染的上款。李燕遵父嘱,当即交还工作人员,并立即通知李可柒。李可柒见心爱之物璧还,喜不自胜。李苦禅听说后,也非常高兴。当时在场的友人开玩笑说:“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讨幅牛?”原来李可染画牛是出了名的。但李苦禅连连说:“物归原主是应该!”李苦禅逝世后,李燕曾在《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一书中详细谈到此事。由此可见,父亲的品格教育对他的影响之深。
“干艺术是苦事”李苦禅教育儿子从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对儿子说:“干艺术是苦事,喜欢养尊处优不行。古来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穷出身,怕苦,是不出来的。”接着,他结合自己从艺过程,说:“我有个好条件——出身苦,又不怕苦。当年,我每每出去画画,一画就是整天,带块干粮,再向老农要根大葱,就算一顿饭啦!”在父亲的教导下,李燕不怕风吹日晒,不畏爬山涉水,长期坚持野外写生。
王羲之劝子于学
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王羲之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劝子于学,采用的是“不动声色”的方法。王羲之对儿子没有一句说教,却使王献之逐步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小就开始确立了严格的治学态度。
司马光教子俭朴
“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的主要功绩在于积有限之社稷资财,以兴家业,繁吾中华。故此,我国历史上众多有识之士在生活上都十分注意自身的俭朴,也十分重视对后代的“俭朴”教育。这种身教言传之精神,成为后人正身教子的楷模。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他著述宏丰,其名著《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为了实现著书立说治国鉴戒的理想,他15年始终不懈,经常抱病工作。他的亲朋好友劝他“宜少节烦劳”,他回答说:“先王曰,死生命也。”这种置生死于不顾的工作、生活作风,使儿子同僚们深受启迪。
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纯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祟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痱,极力提倡节俭朴实。 在文中他明确指出:其一,不满于奢糜陋习。他说,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又说,近几年来,风俗颓弊,讲排场,摆阔气,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也脚上穿着丝鞋。为了酬宾会友“常数月营聚”,大操大办。他非常痛恶这种糜烂陋习,为此,他慨叹道:“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其二,提倡节俭美德。司马光赞扬了宋真宗、仁宗时李亢、鲁宗道和张文节等官员的俭约作风,并为儿子援引张文节的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告诫儿子这句至理名言是“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接着,他又援引春秋时鲁国大夫御孙说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接着,他对道德和俭约的关系作了辩证而详尽的解释。他说:“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其三,教子力戒奢侈以齐家。司马光为了教育儿子警惕奢侈的祸害,常常详细列举史事以为鉴戒。他曾对儿子说过:西晋时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祟“以奢糜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准生活豪侈冠于一时,“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表面上看来皆不是经国大事,然而,实质上是兴家繁国之基业。正是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司马光关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警句,已成为世人传诵的名言。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陈景润也“望子成龙”
陈景润生前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儿子名叫陈由伟。“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起的。陈由是他与夫人(由昆)各自的姓,伟则希望其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意思。陈景润也望子成龙。
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主要有三条:一是要培养孩子的个性。他主张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地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陈景润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二是支持孩子的求知欲。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陈由伟天生聪明,每当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当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肃批评儿子。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 三是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儿子上小学后,常常向陈景润谈自己的事:学习、劳动或与同学的往来。陈景润认真听着,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或表扬或批评纠正。很快,他就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儿子成了朋友。
陈景润还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
现在他儿子在学校不仅学习成绩好,品行也优良。陈景润曾对由昆讲,教育孩子要灵活,要分阶段。孩子的成长与教育方法分不开。
傅雷育子成才
四十年代上海孤岛时期,傅雷的大儿子傅聪还没到上学的年龄,傅雷很早就发现在儿子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便首先在家中由父母亲自担当教育的责任,并在最基础的文化教育中,环绕着音乐教育这个中心。正如傅雷在对已、对人、对工作、对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求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他对待幼小的孩子也是十分严格的,很少看见他同孩子嬉戏逗乐,也不见他对孩子的调皮淘气行为表示过欣赏。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孩子在父亲的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有靠在桌边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有失礼貌的咀嚼声。甚至因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食,又不听父亲的警告,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 傅聪按照父亲的规定,每天上午下午,几小时几小时地练习弹琴,在时弹得十分困倦,手指酸痛,也不敢松弛一下,只好勉勉强强地弹下去。但有时却弹出了神,心头不知来了什么灵感,忽然离开了琴谱,奏出自己的调子来。在楼上工作的父亲,从琴声中觉察异样,从楼梯上轻轻下来。傅聪见父亲来了,吓得什么似的,连忙又回到琴谱上去。但这一次傅雷并不是来制止的,他叫孩子重复弹奏原来的自度曲,听了一遍,又听一遍,并亲自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说这是一曲很好的创作,还特地给起了一个题目,叫做《春天》。 有的人对幼童的教育,主张任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像傅雷那样的严格施教,似乎有些“残酷”。傅雷后来也经常为自己早年的严格而向儿子忏悔,但是大器之成,有待雕琢,在傅聪的长大成材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作为父亲的傅雷所灌注的心血。傅聪后来远赴重洋,仍然潜心艺术,不为外界分心,终于成为一位知名的钢琴演奏家,这与傅雷幼时对他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
隋文帝依法惩子
秦孝王杨俊是隋文帝的第三个儿子。他倚仗父亲的权势,目无法纪,经常违反国家规定的制度,还放债取息,使得一般官吏和老百姓深受其害。但他官大气壮,又有一个皇帝父亲,因此谁也不敢得罪他。
杨俊在外胡作非为,他的妃子崔氏非常生气,恼怒之下把毒药放在瓜中,让杨俊吃。杨俊吃瓜中毒得了病,事情闹大了,引起轰动。隋文帝听说了此事,立即下令把他召回京城,撤消了他的一切官职,并责罚他只许待在京城自己的府中,不准跨出府门一步。
左武卫将军刘升替皇子杨俊求情说:“秦王除了利用官物营建宫室而外,没有其他的过错,我认为可以原谅他。“隋文帝说:“谁也不许触犯法律!皇子也不能例外。“左将军还想再为杨俊求情,但是看到隋文帝很生气的样子,便不敢再罗嗦,停止了求情。
大将军杨素出来打圆场说:“秦王所犯的过错,不应该受到这样严厉的处分。请陛下宽宏大量,原谅他一次吧!“隋文帝说:“我是五个儿子的父亲,更是一国之主!如果按照你们的意思去办,是不是要另外为皇子们制定一个特别的法律?周公当年能不顾情面,杀掉发动叛乱的周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我虽然远远不如周公,但我也不能做出违背法律的事情呀!
隋文王没有同意刘升和杨素的一再请求,依法惩处了儿子杨俊,为臣民做出了榜样。
孟母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