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历史 先秦时期,现在的玉林市境属百越地,有骆越、西瓯等部族居住。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分属桂林、象二郡。 西汉初,属南越国。元鼎六年(前111年), 为布山县地和合浦县地,属交趾刺史部的鬱林郡和合浦郡。王莽新朝,仍为布山县地和合浦县地,属鬱平、桓合二郡。 东汉,今市境仍为布山、合浦二县地,属产交刺史部的林郡和合浦郡。建安八年(公元203年), 改属交州刺史部的鬱林郡和合浦郡。 三国吴,今市境布山、合浦二县地仍属交州刺史部的林郡和合浦郡,黄武五年(226年), 布山县改属广州刺史部的鬱林郡,不久并入交州。(《南朝·宋书》载:"吴立,曰阴平。"《清一统志》载:"吴置阴平县,属鬱林郡。") 晋朝,今市境为阴平县地、布山县地和合浦县地,分属广州刺史部的鬱林郡和交州刺史部的合浦郡。太康元年( 280年),阴平县改为鬱平县。 南朝,今市境西北在宋、齐、梁三朝时,为鬱平县地,属广州刺史部的鬱林郡。梁朝改属定州,后改属南定州。陈天嘉二年(561年),置石南县,属石南郡, 石南郡和鬱林郡皆属南定州。今市境东南的合浦县地,宋初属合浦郡,秦始七年(471年)置方度县,属越州的南流郡。齐朝, 增置兴昌县,属越州的定川郡。梁朝,废方度、兴昌二县入定川郡。梁、陈两朝时,定川郡仍属越州。 隋朝,今市境西北的鬱平县和石南县,初属南定州。开皇十年(590年),改属尹州。大业二年(606年)属鬱州,三年(607年)又改属鬱林郡。大业二十年(616年),梁王肖铣析石南地置兴德县,不久,废兴德县。市境东南的定川郡,隋初属越州。开皇十年(590年)废郡后, 置定川县,属越州,大业初改属禄州,不久改属合州、合浦郡,后省定川县入北流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今市境西北复置兴德县,与平、石南属南尹州,贞观九年(635年)改属贵州。 麟德二年(665年),置兴业、潭栗二县与兴德、鬱平、石南属州,乾封元年(666年)改属鬱林州。建中二年(781年),废石南入兴业县(另据清嘉庆版《兴业县志》(续修)载:"贞元间,省兴德、鬱平、潭栗,乃为兴业县,属鬱林州治。") 武德四年(621年), 今市境东南又析北流县地置南流县,属容州,贞观十一年(637年),分南流县置定川、 宕川二县,三县皆属牢州。永淳元年(682年),置善劳、 善文、抚安、宁仁、安仁、怀义、福阳、古符,八县皆属党州。永淳二年(683年),析出安仁、怀义、福阳、 古符四县属平琴州。至德二年(758年),改安仁为容山、抚安为抚康。 建中二年(781年),容山、怀义、福阳、古符四县改属党州,又省善文、宁仁、福阳、古符四县。 唐末,今市境有兴业、鬱平、兴德、潭栗、善劳、抚康、容山、怀义、南流、定川、宕川等11个县,分属鬱林州、党州和牢州。 五代十国,今市境仍设兴业、鬱平、兴德、潭栗四县(《五代史职方考》、《十国春秋地理表》有石南县),属鬱林州;善劳、抚康、容山、怀义四县(《清一统志》为善劳、容山),属党州;南流、定川、宕川三县,属牢州。上述三州初属后梁,天福元年(936年)属楚,广顺元年(951年)属南汉。 宋开宝五年(972年),今市境废鬱平、兴德、 潭栗入兴业县,又废善劳、抚康、容山、怀义、定川、宕川六县入南流县。兴业、南流二县属广南路(后改广南西路)鬱林州。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鬱林州治设于南流县(今玉林市),建州于今玉林市区中心,迄今已1004年,故人称玉林为"千年鬱林"。 新中国成立后,设鬱林专区,专署驻鬱林县,共管辖玉林、兴业、博白、陆川、北流、贵县等六县,1958年7 月设玉林专区,辖玉林、贵县、桂平、平南、容县、陆川、北流、博白等八县,专署驻玉林县,1971年改称玉林地区。199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玉林地区一分为二,分设玉林地区、地级贵港市,县级贵港市、桂平市、平南县划归地级贵港市管。 1997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通知,撤销玉林地区和县级玉林市,设立地级玉林市,管辖玉州区、福绵管理区、北流市、容县、陆川县、博白县、兴业县,共119个乡镇,总面积12838平方公里。玉林撤地设市,揭开了千年古州的新篇章,标志着玉林进入了历史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