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传统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福州民间称正月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廿九为“后九”,故此节又称“后九节”。关于拗九节的由来主要有两个版本:
一是源自“目连救母”的故事,二是“送穷”的民间说法。
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亲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黝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
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后来,以粥的颜色黝黑,叫“拗九粥”,又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乡人赞叹目连的孝心,遂仿其孝行。于每年正月廿九煮“拗九粥”孝敬双亲及邻里长辈,并相沿成俗,演绎出“拗九节”这个民俗,流传至今。
传说,上古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终日衣不蔽体,宫中叫他“穷子”,他在后正月晦日(即正月初六)死,宫里把他埋葬后定下一天“送穷日”。
明代学者谢肇制曾说:“高阳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弃破及街巷口,除贫鬼。”清代林祖焘对此也表示认同,曾作《闽中岁时杂咏》写道:“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
旧时以阴历正月晦日为送穷日,至明、清改为正月廿九。早年,在拗九节这一天,民间有除晦送穷的习俗。每逢这天,福州人家家户户都会大扫除,清扫家里的破烂脏秽,并将之作为垃圾倒掉。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
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害别人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 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 这是什么?”
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 “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
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 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 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扩展资料:
拗九粥的做法:
以荸荠、花生、红枣、桂圆为主,可加入莲子、白果等,与白米渗糯米加红糖同煮至熟或烯烂 成粥即可食用。(花生、莲子可先浸泡或先煮到半熟后再同米煮。)
一般来说煮“拗九粥”有讲究,要经过四道工序,需要备齐糯米、红枣、葡萄干、桂圆干、莲子、花生、荸荠、红糖板等8种材料。这样煮的粥色、香、营养一应俱全。
第一道工序:浸泡
将糯米浸泡30分钟,莲子、花生各用清水浸泡1小时。浸泡过的糯米不仅煮得透也香;而莲子、花生由于比较硬,必须浸泡1小时后,煮起来才容易烂。莲子中间要没“心”,煮的粥才不会有苦味;花生浸泡后应把上层皮脱去,粥吃起来口感才不会涩。
第二道工序:蒸煮
将浸泡过的糯米用手捞起,重新淘洗后放置小蒸笼里,用旺火蒸10分钟后(如果用高压锅也可,高压时间一样)起锅,加上适量的水,并将事先准备好的红枣、葡萄干、桂圆干、莲子、花生、荸荠一同放入,用饭勺均匀搅拌,再用旺火煮五分钟。
第三道工序:加糖
待糯米开始呈现出黏性时,放入一定数量的红糖板(红糖板放多少因人而异),此时应使用慢火煮3分钟(如果火太旺,糯米因黏性大容易烧焦)。
第四道工序:搅拌
红糖板在糯米饭中全部溶解后,用饭勺轻轻搅拌,糯米饭颜色变红,即可关火。这过程只需再用1分钟时间。这样,一碗浓情孝顺粥就煮成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拗九节
拗九节的来历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叫目连的,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拗九节的习俗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
“拗九节”过后三天,便是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也是福州特有的传说节日,简称“二月二”。二月二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饭。二月二煮咸稀饭,主要是因为古时的福州,物质不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难得鸡鸭鱼肉,只能在过春节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采购一番,为大年三十和正月备足“粮草”(因为正月期间,许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场上不易买到合适的食品)。储存了将近一个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经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将腐烂变质的时候了,节俭的家庭主妇就在二月二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稀饭,全家人围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费。二月二之后,又开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咸稀饭的习俗就形成了。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没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节”热闹、规范的缘故。但是,二月二毕竟弘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拗九粥
拗九节(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 又称 “后九节” 、“孝九节”和 “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 ,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 (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 (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 ,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
拗九粥的来源,民间传说不一
一说是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 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 这是什么? 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 “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 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另一说源出送穷,明代学者谢肇制说:“高阳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弃破及街巷口,除贫鬼。”清代学者多赞成此说,林祖焘〖闽中岁时杂咏〗诗:“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
制作方法
以荸荠、花生、红枣、桂圆为主,可加入莲子、 白果等,与白米渗糯米加红糖同煮至熟或烯烂 成粥即可食用。(花生、莲子可先浸泡或先煮到半熟后再同米煮。)
“拗九节”过后三天,便是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也是福州特有的传说节日,简称“二月二”。二月二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饭。二月二煮咸稀饭,主要是因为古时的福州,物质不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难得鸡鸭鱼肉,只能在过春节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采购一番,为大年三十和正月备足“粮草”(因为正月期间,许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场上不易买到合适的食品)。储存了将近一个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经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将腐烂变质的时候了,节俭的家庭主妇就在二月二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稀饭,全家人围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费。二月二之后,又开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咸稀饭的习俗就形成了。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没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节”热闹、规范的缘故。但是,二月二毕竟弘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拗九节的来历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叫目连的,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拗九节的习俗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
“拗九节”过后三天,便是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也是福州特有的传说节日,简称“二月二”。二月二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饭。二月二煮咸稀饭,主要是因为古时的福州,物质不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难得鸡鸭鱼肉,只能在过春节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采购一番,为大年三十和正月备足“粮草”(因为正月期间,许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场上不易买到合适的食品)。储存了将近一个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经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将腐烂变质的时候了,节俭的家庭主妇就在二月二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稀饭,全家人围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费。二月二之后,又开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咸稀饭的习俗就形成了。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没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节”热闹、规范的缘故。但是,二月二毕竟弘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拗九粥
拗九节(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 又称 “后九节” 、“孝九节”和 “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 ,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 (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 (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 ,以求平安、健康。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好过的。
拗九粥的来源,民间传说不一
一说是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 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 这是什么? 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 “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 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另一说源出送穷,明代学者谢肇制说:“高阳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弃破及街巷口,除贫鬼。”清代学者多赞成此说,林祖焘〖闽中岁时杂咏〗诗:“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
制作方法
以荸荠、花生、红枣、桂圆为主,可加入莲子、 白果等,与白米渗糯米加红糖同煮至熟或烯烂 成粥即可食用。(花生、莲子可先浸泡或先煮到半熟后再同米煮。)
“拗九节”过后三天,便是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也是福州特有的传说节日,简称“二月二”。二月二这天,福州人不吃糖粥,改吃咸粥。咸粥是以糯米、芹菜、葱、蒜、虾米、海蛎、肉丝等为原料,煮成的咸味稀饭。二月二煮咸稀饭,主要是因为古时的福州,物质不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很低,平时难得鸡鸭鱼肉,只能在过春节前,才有必要又有可能采购一番,为大年三十和正月备足“粮草”(因为正月期间,许多商家也停工休息,市场上不易买到合适的食品)。储存了将近一个月的食品,能吃的已经吃完了,吃不完的也到了即将腐烂变质的时候了,节俭的家庭主妇就在二月二这天,把正月尚未吃完的食品都混在一起,加一些糯米,煮成稀饭,全家人围在一起把它吃完,以免浪费。二月二之后,又开始了平常百姓粗茶淡饭的日子。久而久之,二月二煮咸稀饭的习俗就形成了。由于二月二源于清理、烹调正月富余下来的食物,所以,有的人家有富余食物的就煮,没有富余食物的就不煮。这就是二月二不如“拗九节”热闹、规范的缘故。但是,二月二毕竟弘扬了福州人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不管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传说之一是目连防止送给母亲的吃的被狱卒偷吃把粥做得黑乎乎的
“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孝顺节”、“送穷节”。这天清早,福州人用糯米、红糖,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特别是已出嫁的女儿,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祝福平安、健康。
这种习俗依然在福州盛行。一位喝上了“拗九粥”的老母亲说,“拗九粥”里不只是红糖、花生、红枣、桂圆等,更有着儿女的一份孝心,甜到了心头。
“拗九节”演绎成为尊老敬老、崇尚孝顺的社会风尚,在福州发扬光大。
“拗九节”里,福州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就在陈氏祠堂里摆起了盛大的千人“孝顺宴”:祠堂里里外外摆满了一百九十五张桌子,近二千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安坐席上,一边悠闲聊天吃着美食,一边欣赏着戏台上闽剧的精彩表演;
而村里年轻人忙里忙外,端菜送茶。这一拗九敬老节的宴席风俗,在当地已经沿袭二十多年。
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 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