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为什么刘阿斗选择投降?

2025-03-30 01:43:0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蜀汉的灭亡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刘禅投降只是蜀汉灭亡的象征,实际在阿斗投降之前,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因素已经注定蜀汉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1、军事上,刘备彝陵大战的失败就已经为蜀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或者往前说,关羽丢失了荆州是蜀汉最终失败的缘起。荆州失陷前,蜀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基本上达到了《隆中对》中诸葛亮设计的战略态势:“……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一战略构想的关键实际上在于荆州,因为巴蜀是是典型的“天牢”地形,道路难行,“外人不得入,内人不得出”。如果以巴蜀作为战略基地进攻曹魏,就必须有另一路兵力进行策应,或者本身就作为策应军出现。但是,刘备与孙权联合的基础是“联合抗曹”,重点在于“抗”字,而不是“攻曹”,否则力量的均衡会打破。所以才有“关羽得志,吴必不喜”,孙权会看着刘备坐大而不闻不问吗?再加上关羽外交上的幼稚,所以只要刘备军一胜,孙权立刻就抄了他的后路。
荆州虽失,蜀汉当时的军事实力仍然十分强大,如果陈兵吴蜀边界,孙权恐怕也会乖乖的将荆州还给刘备,继续保持原来的均衡,事实上孙权也就是这样想的,所以派诸葛瑾到蜀国谈判,但是刘备昏了头,非要灭吴。要知道,当时三国各自的实力任谁要想凭一己之力灭掉另一家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彝陵大败是必然结果。
彝陵大败是蜀国损失惨重,一大批老成宿将或病死或阵亡,一大批久经战阵的士卒或被俘或战死,据估计损失精兵4万多人,军事上实际已经失去了本钱。之所以没有立刻灭亡,还要得益于魏吴两家的制衡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刘备死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在军事上实际上也只是以攻为守,御敌于国门之外。但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饮鸩止渴,但是蜀国的国力使然,诸葛亮明知道是毒药也只能硬着头皮喝下去了。
而且,诸葛亮和后来的姜维对魏国不断的骚扰也有利于吴蜀同盟的稳固,使魏国难以腾出手来收拾吴国。但是到了后期,随着魏国越来越强,原来的均衡已经被打破,魏国(或说司马父子)已经拥有了消灭两个国家的实力。
2、政治上:客观上,政治上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蜀汉原来的政治优势是“汉室正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对“汉室”已经没有兴趣,魏吴在自己的领地统治都非常成功,没人愿意再恢复那个昏庸无能的“汉室”;而且,刘备和孙权死后,他们的继任者能力都非常一般。本来吴蜀各自的实力就较魏稍弱,此消彼长,差距就越来越大。
主观上,刘备死后,诸葛亮虽然很有才能,但是缺少刘备那种笼络人心的能力,说白了他也就是个军师的料,原来的老臣们未必都买他的帐,所以他只能在内部通过一连串的政治斗争打压原来的元老派(如魏延),和刘备一度比较器重的益州派(李严为代表),对外由于荆州的失去,难有外来人才输入,只能起用如廖化、杨仪等边缘人才,遂使国力益衰。
3、经济上。巴蜀地区虽号称天府之国,但实际上蜀中的生产力非常落后,其综合国力跟本无法和东吴甚至曹魏相提并论,生产力的落后就决定了教育水平的落后。君不见,蜀中土生土长的人才有几个?其人才基础非常薄弱,此时的中原既已平靖,跟本不可能会有人拖家带口、不辞凶山恶水地来投奔刘备或刘禅。没有人才的支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就会一塌糊涂,所以,后来的蜀汉政权基本上是坐困蜀中,不得不亡。 生产力的落后也注定了人口的缺乏。据说,到诸葛亮死后,蜀中差不多每6个人就有1个士兵或官员了,如此形势,加上穷兵黩武,“要大炮不要黄油”,难怪姜维要自己去屯田了。
同样因为这种经济形势,也注定诸葛亮要以攻为守,御敌于国门之外,因为,一旦外敌打进家里,脆弱的经济可能立刻崩溃,蜀汉可能都坚持不到公元263年。
蜀汉最终灭亡固然是因为邓艾偷渡阴平关,阿斗仓皇出降,但这只是历史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邓艾和刘禅只是历史大势下的推动者而已

回答2:

楼主你三国演义看多了,历史上诸葛亮虽然平了南中,可是南中仍然起义不断,再者南中为什么会降蜀,是因为蜀国是三国之一再不济也是一个大国而且离南中较劲,南中无实力反抗所以会投降。要是魏国打过来了,蜀国快被灭了南中还会效忠蜀国么?恐怕早就投入魏国的怀抱了吧!再就是魏国那么多年没有灭了蜀国不仅是因为有诸葛亮还是因为蜀国地势险要,一旦被攻进来亡国是迟早的事!

回答3:

诸葛亮死后南中又时叛时服,逃到南中当然很危险。况且当时大势所趋,他既无能力也无决心去抗敌

回答4:

他本来不打算投降,是想区南方孟获处占时躲避一下,但是有个叫谯周的站出来说:"孟获本来就是诸葛丞相出兵镇压的,在加上他们每年都要给我们上供,我们要去了能会是什么样。自古以来都是大国吞并小国,如果我们现在去投降孙吴,魏国在攻下吴国,那么我们就要第二次投降了,所以受辱两次不如受辱1次,就应该现在投降,如果陛下(刘禅)在魏国过的不够好,臣原凭三寸不烂之舌,在魏主面前据理一争。”

回答5:

邓艾兵临成都,蜀汉朝野惊恐万状,平民百姓抛弃家园向深山老林里逃命,蜀汉的官员对此已经无能为力。成都虽然还有少量的部队,但显然已经没法再打下去了。
这时候,文武百管形成了几种意见:
1、逃到东吴,组织流亡政府。
2、南逃南中少数民族。
3、投降。
这时候,关键人物谯周站出来了,力主投降。他说道:
自古以来,没听说过跑到别的国家去当皇帝的。到了吴国必定是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
何况,明摆着魏能灭吴而吴不能吞魏,难道等东吴覆灭后跟着东吴再投降吗?
那还不如现在投降。
如果南逃,早就应该有所准备。如今大难临头再去避难,那里的人可不是君子,完全没有保证。恐怕我们这里一动那里就变生不测,能否安全到达那里都是问题。
(南中的少数民族,虽然曾被诸葛亮平定,但毕竟统治不稳,诸葛亮去逝后经常有人表露出造反的心思。一直到魏军大举进攻,那里驻扎的1万军队都没敢调动上前线,可见那里的确不太平。)
如今我们虽然垮了,东边还有一个姓孙的,魏国不会因大局已定而拒绝我们的投降。他们会接纳我们投降,并且善待我们,以此作给吴国看,让吴国相信他们魏国是优待俘虏的,以便将来劝降东吴。
群臣听到谯周的大道理后都不吱声了。
刘禅虽然还有南逃的想法,看到大家泄了气,终于来了个少数服从多数。
他命令大舅子侍中张绍(张飞子)拿着玉玺去见邓艾,并下命令让姜维停止抵抗。
蜀汉终于举起了双手。